廈門爲垃圾分類開出第一例個人罰單!

廈門為垃圾分類開出第一例個人罰單!

從上個月廈門島內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混裝混運聯合整治以來,廈門市首次對個人開出罰單,已經有6人因垃圾分類不規範先後被行政處罰。去年審議通過的《廈門經濟特區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規定,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規定的時間、地點,用符合要求的垃圾袋或者容器分類投放生活垃圾,不得隨意拋棄、傾倒、堆放垃圾,否則將被處以罰款,其中個人最高可罰款1000元。

廈門為垃圾分類開出第一例個人罰單!

去年11月30日,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在福建廈門市召開。會議指出近一年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行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總體開局良好。先行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46個城市均已啟動垃圾分類工作。正對個人處罰罰單落地的,廈門無疑走在全國前列,凸顯了廈門有關方面紮實推進垃圾分類的決心和勇氣。

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大事

住建部黨組書記、部長王蒙徽表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是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大事,是我們當前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到2020年,各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基本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公共機構普遍實行垃圾分類。

加大對垃圾分類的重視程度

北京市人大代表王維平認為,中國面臨比較嚴重的垃圾問題,每天產生生活垃圾130萬噸,每年4.7億噸。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就垃圾問題表態,並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這在國際上是罕見的,說明領導人對垃圾分類是重視的。

廈門為垃圾分類開出第一例個人罰單!

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類立法

沈躍躍表示,現行法律尚未對推行垃圾分類作出強制性規定,相關技術標準和規範還不完善。為此,應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類立法,鼓勵垃圾分類起步早、較為成熟的地區總結經驗,先行探索地方立法,明確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制度性要求,依法推進生活垃圾強制分類。

加強輿論宣傳推進垃圾分類處理

全國政協委員,解放軍報社原社長黃國柱表示,對垃圾分類處理的艱鉅、繁雜和長期性,要有足夠清醒認識。其廣泛性、日常性、專業性、環閉性等原因決定了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有打攻堅戰和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在輿論引導和宣傳教育上,必須加強統一籌劃設計,注重針對性和號召力,全民動員、全民參與。

廈門為垃圾分類開出第一例個人罰單!

垃圾分類為何難以落地?

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關係千家萬戶,涉及諸多部門,包含諸多環節,關乎民生公益,需要法治建設、文化建設、制度建設、設施建設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協同推進。

現在雖然很多地方已經將垃圾箱分類實際落地,街頭或小區的垃圾箱早已變身紅綠黑三種。各大公眾平臺對垃圾分類的知識輪番轟炸,如果隨機對公眾進行採訪,相信身邊的大部分人都可以對垃圾分類講上幾句,也對什麼樣的垃圾該投進哪種垃圾箱一清二楚,甚至鄰里社區中熱情的“大媽們”比你我更瞭解。

廈門為垃圾分類開出第一例個人罰單!

但為什麼垃圾分類卻遲遲無法真正的落地呢?

首先從源頭上將,分類的垃圾箱並未全面普及,除了早在2000年便進行垃圾分類試點的城市,很多城市垃圾分類的工作尚在起步階段,所以垃圾分類最基礎的分類垃圾箱更是少之又少。

其次是群眾的環保意識尚待加強,我國環境教育起步較晚,90後的教育課本當中除了小學的自然課有提及環保知識外其餘鮮有涉及,如果沒有切身被環境汙染、垃圾圍城所侵害,很難讓大部分群眾轉變傳統思維。

廈門為垃圾分類開出第一例個人罰單!

接著是垃圾分類的運轉條件不完善,雖然很多地方已經設立分類垃圾箱,但在垃圾轉運的步驟,大家看到的還是統統將垃圾倒在一起轉運而走,當一個將自家垃圾進行分類的人看到這番情景想必會讓人熱情不再。

最後是垃圾處理能力的不足,環保部2015年和2016年發佈的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年報顯示,短短1年內,納入統計的生活垃圾就從1.68億噸增至1.86億噸。這還不包括每年另有近20億噸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垃圾消化能力與垃圾產生量完全不成正比。而由於公眾環境意識不足,常常導致當地政府為了消減垃圾而上馬垃圾焚燒廠或填埋場時發生“鄰避效應”,當地群眾反對呼聲高漲,項目不得不停工。中央環保督察組最新反饋的情況顯示,北京市21家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中有11家超負荷運行;列入計劃的14座汙泥無害化處理工程無一按期建成。

廈門為垃圾分類開出第一例個人罰單!

關於環保時評

環保時評,為您提供新鮮、準確的環保信息,犀利點評環保熱點,專業回答環保問題。生態文明進行時,環保永遠在路上。搜索環保時評或ecocomment關注即可。文章為原創,轉載請註明來處與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