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为垃圾分类开出第一例个人罚单!

厦门为垃圾分类开出第一例个人罚单!

从上个月厦门岛内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混装混运联合整治以来,厦门市首次对个人开出罚单,已经有6人因垃圾分类不规范先后被行政处罚。去年审议通过的《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规定,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用符合要求的垃圾袋或者容器分类投放生活垃圾,不得随意抛弃、倾倒、堆放垃圾,否则将被处以罚款,其中个人最高可罚款1000元。

厦门为垃圾分类开出第一例个人罚单!

去年11月30日,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福建厦门市召开。会议指出近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开局良好。先行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46个城市均已启动垃圾分类工作。正对个人处罚罚单落地的,厦门无疑走在全国前列,凸显了厦门有关方面扎实推进垃圾分类的决心和勇气。

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大事

住建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表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大事,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到2020年,各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基本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公共机构普遍实行垃圾分类。

加大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

北京市人大代表王维平认为,中国面临比较严重的垃圾问题,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0万吨,每年4.7亿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就垃圾问题表态,并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在国际上是罕见的,说明领导人对垃圾分类是重视的。

厦门为垃圾分类开出第一例个人罚单!

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立法

沈跃跃表示,现行法律尚未对推行垃圾分类作出强制性规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为此,应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立法,鼓励垃圾分类起步早、较为成熟的地区总结经验,先行探索地方立法,明确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制度性要求,依法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加强舆论宣传推进垃圾分类处理

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报社原社长黄国柱表示,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艰巨、繁杂和长期性,要有足够清醒认识。其广泛性、日常性、专业性、环闭性等原因决定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有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在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上,必须加强统一筹划设计,注重针对性和号召力,全民动员、全民参与。

厦门为垃圾分类开出第一例个人罚单!

垃圾分类为何难以落地?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千家万户,涉及诸多部门,包含诸多环节,关乎民生公益,需要法治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协同推进。

现在虽然很多地方已经将垃圾箱分类实际落地,街头或小区的垃圾箱早已变身红绿黑三种。各大公众平台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轮番轰炸,如果随机对公众进行采访,相信身边的大部分人都可以对垃圾分类讲上几句,也对什么样的垃圾该投进哪种垃圾箱一清二楚,甚至邻里社区中热情的“大妈们”比你我更了解。

厦门为垃圾分类开出第一例个人罚单!

但为什么垃圾分类却迟迟无法真正的落地呢?

首先从源头上将,分类的垃圾箱并未全面普及,除了早在2000年便进行垃圾分类试点的城市,很多城市垃圾分类的工作尚在起步阶段,所以垃圾分类最基础的分类垃圾箱更是少之又少。

其次是群众的环保意识尚待加强,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90后的教育课本当中除了小学的自然课有提及环保知识外其余鲜有涉及,如果没有切身被环境污染、垃圾围城所侵害,很难让大部分群众转变传统思维。

厦门为垃圾分类开出第一例个人罚单!

接着是垃圾分类的运转条件不完善,虽然很多地方已经设立分类垃圾箱,但在垃圾转运的步骤,大家看到的还是统统将垃圾倒在一起转运而走,当一个将自家垃圾进行分类的人看到这番情景想必会让人热情不再。

最后是垃圾处理能力的不足,环保部2015年和2016年发布的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短短1年内,纳入统计的生活垃圾就从1.68亿吨增至1.86亿吨。这还不包括每年另有近20亿吨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垃圾消化能力与垃圾产生量完全不成正比。而由于公众环境意识不足,常常导致当地政府为了消减垃圾而上马垃圾焚烧厂或填埋场时发生“邻避效应”,当地群众反对呼声高涨,项目不得不停工。中央环保督察组最新反馈的情况显示,北京市21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中有11家超负荷运行;列入计划的14座污泥无害化处理工程无一按期建成。

厦门为垃圾分类开出第一例个人罚单!

关于环保时评

环保时评,为您提供新鲜、准确的环保信息,犀利点评环保热点,专业回答环保问题。生态文明进行时,环保永远在路上。搜索环保时评或ecocomment关注即可。文章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处与链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