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督察禁止“一刀切”,“回头看”都要看什么

环保督察禁止“一刀切”,“回头看”都要看什么

现如今人们对生态环境破坏所引发的问题如雷贯耳,但被问及为何产生环境污染、究竟如何治理却又话语寥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概念一直停留在宣传标语上,甚至从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环境问题进行思考,这其实是一种生态伦理的缺失。

“层层传导环保正能量,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是最近环保人士常常听到的一句话。上百环保督查组在2017年压茬轮换式的下到地方巡查,如此雷霆之势下居然还有地方顶风作案,不顾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提升的迫切要求,违法排污,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

环保督察禁止“一刀切”,“回头看”都要看什么

生态环境部近日研究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督察进驻期间,被督察地方在整改工作中要制订可行方案,坚持依法依规,加强政策配套,注重统筹推进,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应对做法,坚决避免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将于近期陆续进驻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东、广西、云南、宁夏等10省(区),对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并针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领域开展专项督察。为防止一些地方在督察进驻期间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行为,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部专门研究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

环保督察禁止“一刀切”,“回头看”都要看什么

对于工程施工、生活服务业、养殖业、地方特色产业、工业园区及企业、采砂采石采矿、城市管理等易出现环保“一刀切”的行业或领域,在边督边改时要认真研究,统筹推进,分类施策。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不得采取集中停工停产停业的整治措施;对于具有合法手续,但没有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应当根据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对于没有合法手续,且达不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应当依法严肃整治,特别是“散乱污”企业,需要停产整治的,坚决停产整治。对于督察进驻期间群众环境信访问题,既要推进问题整改,也要注重政策引导,在整改工作中尽可能避免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意见》强调,中央环境保护督察边督边改既是加快解决群众身边环境问题的有利时机,也是传导环保压力、压实工作责任的有效举措。被督察地方既要借势借力,严格执法,加快整改;也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在具体解决群众举报生态环境问题时,要给直接负责查处整改工作的单位和人员留足时间,禁止层层加码、避免级级提速。

环保督察禁止“一刀切”,“回头看”都要看什么

这些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全国各地唯GDP论甚嚣尘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官员始终认为GDP才是政绩和升官之道。这种思想过去确实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在今时今日的环境之下无疑是过时的,是需要改革的。让部分地方官员意识到生态环境是优先于GDP的。所谓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既然全国一盘棋统筹发展,那么就需要有些地方发展经济,有些地方专注保护生态环境,也正因为顶层决策者明确了这一点,在未来的利益博弈时,

GDP已经不能成为环保的阻碍,这对中国环保事业绝对是具有里程碑一样的意义。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环保督察禁止“一刀切”,“回头看”都要看什么

那连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切身感受到的环保压力果真是政策上的吗?党中央在十九大后将生态文明拔高到了国家千年大计的层面,生态文明环保当头,各地政府对环保看待成政治任务,不管是书记市长等政府首脑,还是发改经信住建农委国土城管之类相关部门,都是把环保督查和后续整改任务当成政治任务来办的,什么是政治任务,就是不惜任何代价先照办,有任何问题以后再说!所以环保督查期间,各级各部门但凡和环保相关的,无时无刻在加班办公,整改阶段追责问责的影响面也非常广。尤其是在祁连山事件被中央严肃查处和通报后,各级各部门在处理环保问题上再也不敢做任何程度上的放松,往往还要层层加码以表决心,一些问题是阶段性的,一些矫枉过正的问题随着时间会逐步回归正常,

环保要求就摆那里,日后也将成为常态。

环保督察禁止“一刀切”,“回头看”都要看什么

关于环保时评

环保时评,为您提供新鲜、准确的环保信息,犀利点评环保热点,专业回答环保问题。生态文明进行时,环保永远在路上。搜索环保时评或ecocomment关注即可。文章为原创,转载请注明来处与链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