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淺刻藝術(揚州江都)

在明清至民國年間,江都淺刻藝術名家輩出,逐漸形成自己的流派。江都雕刻藝人以淺刻技法見長,材質主要為竹、象牙。竹刻與牙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一般藝人先學刻竹後學刻牙,故江都淺刻藝人中,竹刻、牙刻藝術兼長者頗多。嘉慶年後,從著名書畫篆刻家吳熙載(讓之)“以刀代筆”參與竹刻開始,產生了與“嘉定派”、“金陵派”的深刻和圓雕技法具有不同特色的“江東派”。江都派藝人於嘯軒、吳南愚、吳南敏、鄭小西等,沿著這條道路,有所繼承、發展和提高,將在竹製品上的淺刻藝術拓展到象牙製品上,並創新出在象牙牌上微刻、縮臨名人書畫的藝術。他們傳承了前人的淺刻之法,善淺刻牙,亦善淺刻竹,並且還在前輩藝術基礎上變“淺”為“微”,在“微”字上更有所成。他們的作品現在揚州市博物館均有收藏。民間工藝美術家張子麟,幼承家學,善書法、金石,師承鄭小西、吳南愚藝術風格,其竹牙作品善用真、草、隸、篆,多體多姿,多采多韻。所作《二十四橋詩意》,筆畫遒勁,法度嚴謹,書畫俱佳,相得益彰。

象牙,即象上頜的門齒,其主要成分為一種似骨的質料,稱為象牙質。象牙的牙尖是質量最好的部分,也是牙刻的用材。

江都淺刻藝術(揚州江都)

吳讓之作品

竹刻用材嚴格考究,需選向陽山坡陳年老竹,隆冬時節砍伐。

淺刻最關鍵的工具是刻刀,一件淺刻作品往往需要多種形狀的刻刀才能完成,江都淺刻名家幾乎都用三稜或四稜刀。

江都淺刻藝術(揚州江都)

吳南愚作品

牙刻需將象牙放在醋酸中浸泡,使之變軟後進行雕琢。竹刻選用陳年老竹,需經防蛀防裂、整形陰乾、打磨拋光、上稿雕刻、浸漆上蠟等數十道工序。藝人用三稜或四稜刀單刀直入,以腕和指的輕重緩急體現筆畫的粗細,他們刻字刻畫至精至微卻都不用放大鏡,全憑意念和手指感覺。刻好後放在放大鏡下看,只見鋒穎波桀,故有使刀如筆之說。

江都淺刻藝術(揚州江都)

於碩作品

江都淺刻名家多取材於古代詩文辭賦名篇,圖文並茂,如蘇東坡的《赤壁賦》、王勃的《滕王閣序》。書法效“二王”,有的雖微小若芥子數行千字,但用放大鏡觀之,“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的筆勢躍然而出;繪畫則山水宗“四王”,淡達雅靜,仕女人物事吳門唐寅,清麗簡潔。江都派淺刻名家藝術風格極其相近,源出於此,吳南愚的象牙插屏《春夜宴桃李園圖》、鄭振聲的象牙印章《書畫邊跋》、張子麟的竹刻扇骨《二十四橋詩意》均為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品。

江都淺刻藝術(揚州江都)

鄭小西作品

江都歷史上曾有過很多淺刻大師,其影響波及全國,乃至海外。目前,江都一方年輕藝人秉承傳統,雕刻技藝相繼成風,陶曉峰、江成彬等為其代表。(鄭 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