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合理“增负”,靠混就能拿文凭的好日子到头了吗?

对大学生合理“增负”,靠混就能拿文凭的好日子到头了吗?

​今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上强调,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相对于中小学生的“减负”,大学生的“增负”被正式提出。这个问题的提出几乎得到了高教系统的一致赞成,我国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早已经为广大教师所诟病,如果任由大学教育这样不负责任地发展下去,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将是一种灾难。

对大学生合理“增负”,靠混就能拿文凭的好日子到头了吗?

为了落实这次会议的精神,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再次“加码”。《通知》要求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通知中明确提出了“水课”和“清考”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两大痼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只靠一次会议和一个通知就可以完成的。大学生学习态度差、积极性不同的情况由来已久,有其深刻的背景。

一是高中拼命学习的后遗症。“你们现在好好学,等你上了大学就可以随便玩了”,不知有多少学生在高中时曾经听过这句话,但是这句话的洗脑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有很多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重压进入大学后,就真的把大学当成了”乐园“。睡懒觉、追剧、玩游戏、翘课、社交娱乐活动,通识课、选修课能不上就不上,专业课也是人在教室里心在手机上。交作业、写论文,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实在不行雇个枪手。大把大把的美好时光就这样被虚度,挂科、补考,再不行“清考”,混一个毕业文凭了事。

对大学生合理“增负”,靠混就能拿文凭的好日子到头了吗?

二是大学长期的严进宽出的传统。我们的大学一直是在实行严进宽出的制度,考进去不容易,走出来没有问题。和一些教育先进的国家相比,如即便是一些知名的高校,毕业淘汰率也是很低的。特别是高校扩招后,高校向着大众化教育的方向发展。学源质量幅度降低,教育教学目标改革滞后,学生根本不能适应学习的要求。但是学校为了招生的需要,根本不敢对学生严格要求,这就从管理制度上加剧了宽出的现象。

三是制度规矩意识缺乏的社会环境对学生影响巨大。在国外,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是要受到严惩的。目前国内高校也有比较严格的处理考虑作弊的规定,但是监考老师往往是高抬贵手,真正得到处理的并不多。还有考后向老师要分,提一点小礼物跑到教师家里让老师给个及格,这在国外犯罪的,可是有我们这里也见怪不怪。这种情况严重加深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功夫下在学习之外。

四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受到严重挑战。现在的大学生心理极其脆弱,稍有挫折就可能走极端。这种现象造成了教师不能也不敢严格要求的现象。我有一位朋友,因为坚持给一个没有达标的学生不及格,他同为大学教师的孩子说,你就这么坚持就不怕他想不开跳楼吗?说的这位朋友一想起这个事来就有点后怕,因为只出了事教师弄不好是要受牵连的。

对大学生合理“增负”,靠混就能拿文凭的好日子到头了吗?

五是过度依赖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现在我们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为了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通常都要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打分。这在社会信用环境良好的情况下是可行的,可是在我们的国情之下,成了学生对付老师的法宝。要求起严的老师得分越低,上课不认真,考试透题。问卷放水的教师反倒分数很高。这样一种怪现象让老师很是无奈,严格要求评价就低,不严格要求又有违职业操守。这种现象对青年教师影响更大,老教师具有一定的资历和权威,不太在乎学生的评价,主管部门也不能随便处理,一些青年教师要求则有可能被扣上教学效果差的帽子。

这些现象的存在都由来已久,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大家都看不惯,却又习以为常,都这样做。所以要改变这种局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谓其路漫漫啊!

对大学生合理“增负”,靠混就能拿文凭的好日子到头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