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分析:科大讯飞还能顶天立地么?

上期分析了一些中外科技公司的一个实力象征-人均营收(同理也可考察人均盈利)。那么人均营收尚处于三流水准的科大讯飞还有多少上升空间呢?通常影响这个指标的有公司的技术研发,产品成熟度,和市场营销,这些维度其实有很多文章(包括本人之前写的长文)已经探讨过了,我也翻不出什么新篇来。在本文笔者主要想从另外一些维度来侃侃讯飞的未来之路。

1+1=2?

我们常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企业高管也常常喜欢把1+1>2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别忘了还有另外一句俗话:三个和尚没水喝。也就是说所谓的合力在兄弟少的时候还比较容易。我的观点是讯飞先做大再做强,那即将长大的科大讯飞内部现在有几个兄弟呢?

股市分析:科大讯飞还能顶天立地么?

根据2017年的年报,进入合并报表的子公司是83个(包括子公司下属分公司),3年前(即2014年,我一直说的讯飞新元年)这个数字是37。也就是说在三年间讯飞的营收和员工数增长到三倍,公司数也增长到2.24倍。

这个数字在2018的半年报内增加到了93。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讯飞内竟有这么多兄弟了!

从企业内部看,多个兄弟部门如何高效协作(及控制成本)一直是个世界难题。在公司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后 - 通常的分水岭是员工数达到一万人或分公司/部门数达100家,这个协调的难度更是直线上升!

笔者曾在6家大型的欧美科技公司就职过,也以外部咨询顾问的身份入驻过国内几家鼎鼎有名的民营科技公司。这些国内外顶级的科技公司各有所长,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肥胖症。Collaboration (协作)和Win-win(双赢)一直是外企里的文化核心,究其原因其实就是为了治疗肥胖病。

早期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在组织架构上一度追求扁平化。比如鄙人在N年前加入现在的公司,有个习惯花了几个月才适应,那就是公司从上到下所有员工全部坐在同样的位置上,你能想象一家市值千亿美金以上的公司大老板竟然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么?

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员工人数和兄弟部门数大量增长后,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组织架构,比如亚马逊的金字塔架构,谷歌的鸟巢组织,和Facebook的蜘蛛网架构。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解决那道简单的算术:1+1=2。

Matrix

从去年开始,以Facbook和PayPal为首的科技公司又开始了一轮大规模的组织架构变革。这次他们又在玩什么新花样呢?其实是回归老花样,这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老师: IBM。

IBM在业界有个非常出名的组织架构,叫Matrix,即多维矩阵。IBM并非Matrix的创造者,传统公司比如GE和P&G早就在使用这种组织结构了。百年老店IBM最牛B的地方就是每次技术潮流它都不落伍,甚至是缔造者和先驱者,比如现在大行其道的云计算和IOT(万物互联)很大程度是在10年前IBM的“智慧地球”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信息技术领域的少林寺可不是吹的,那是什么在支撑这家拥有三十多万员工的巨无霸肥而不胖,僵而不死的呢?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IBM在从商用机转型PC的过程中也曾经历了增收不增利的糟糕状况,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单纯追求营收和市场占有率,各个细分市场虽然营收大幅增长,但利润几乎没有,甚至连续三年出现了财务亏损(讯飞的股友们,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眼熟?)。郭士纳(即那个写了《大象会跳舞》的传奇商业领袖)接手IBM后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Matrix的组织变革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股市分析:科大讯飞还能顶天立地么?

这张图严格意义上看已经过时,IBM在16年华丽转身(即全面转型主攻认知技术领域-广义上的人工智能)后重组成八大事业部。但这个矩阵式结构保留了下来,简单说,在这种矩阵组织中,每个交叉节点上的部门或员工同时隶属于某个事业部和业务单元(或者区域),通俗讲,员工不再归属于单个部门,而是有多个老板(及多种业绩考核指标)。

Matrix中的员工需要拥有混合技能并能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核心技术可以被很快产品化并分发到真正需要的客户那里,而项目专家也可以同时服务于多个项目。这种组织除了带来更低的人员及产品成本,还大大加快了市场需求的收集和技术的迭代。

如果说Matrix是公众所熟知的,那IBM另一个独门秘笈BLM(领导力模型)就鲜为人知了。一句话,这个领导力模型就是解决在矩阵组织中如何让战略快速落地并被高效执行。国内的华为是IBM最诚心的弟子,当年据说我的IBM同事在华为讲授BLM的时候,任正非命令所有高管席地而坐专心听讲。

回到科大讯飞,很多朋友一直在津津乐道讯飞是象谷歌多点呢(工程师文化)还是IBM多点(科学家文化)。窃以为两者都不是,但在公司管理和长远的业务模式上我觉得更应该向IBM靠拢及学习。尤其在科大讯飞的营收突破100亿,员工突破1万后,一个更加科学和高效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

员工薪酬

要让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这是一个悖论。如果把公司的营收公式简化为员工数*人均营收,你就会发现科技公司的价值其实就一个: 人。

我们上期说到科大讯飞在四年间的人均营收原地踏步(但18年有望突破),那作为公司价值载体的员工,他们的马料可好?

股市分析:科大讯飞还能顶天立地么?

抛开这两年新员工的大量入职(将会拉低平均收入)不说,四年间每年的平均涨薪幅度低于8%。当然我们暂时还不敢和美帝的Facebook的Google比,人家人均收入可是10几万美金 (人均营收也差10几倍)。那和国内的BAT比呢?

股市分析:科大讯飞还能顶天立地么?

这是我网上偷来的一个图,也有点过时了,据我所知,现在BAT的真实工资比这个稍高点。我懒得去查财报算数据了,BAT人均薪酬大致在25-30万之间,也就是科大讯飞的一倍不到点。

也许你会说,16.4万的薪水在合肥不错啦。问题是讯飞的目标可是顶级科技公司啊,人工智能的赛道上来自各方的赛马并不分你是合肥马,深圳马还是杭州马,只有跑第一或第二名才是好马。

不过股民可不希望讯飞大幅增加员工薪酬,那样的话财报就更难看了不是。那解决方案呢?答案在股市中。每当我听到公司高管说不在意公司股价的时候,我是心里凉凉的。不算股票高管的收入也是平均收入的十倍以上,那普通员工呢?起码那些上等马要给喂饱吧。

我们看下讯飞最近的股权激励。在17年的财报中有这么一段话:“上市以来,总监以上30多位高管无一人离职;股票期权激励的近700多位核心骨干年离职率不足1%;2017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骨干人才中,获授10万股以上的骨干员工未出现一人离职。”

这里的重点不是高管无一人离职,08年到现在10年了,高管不流动并不一定是好事。这里的重点是股权激励的对象才700人,而最新的股权激励授予价格是29.87元(前复权价)。公司才不到十分之一的员工能得到股权激励,更不好玩的是,科大讯飞生不逢地,A股现在的价位让这些好不容易吃到饲料的上等马情何以堪啊!

BAT的股权激励力度就大很多,其中阿里最慷慨,超过50%,腾讯在20%左右。关键是人家的股价是实打实的在涨,这才是真正的激励。国内科技公司挤破头去美股或港股上市的原因不难理解了吧。

那结论呢,往大的说,A股科技股没行情,国内就出不来顶尖科技公司;往小了说,公司高管怎能不关心股价呢,你的大批小马等着嗷嗷待哺呢。。。

终于写完这个小系列了。那讯飞能顶天立地么?作为少数拥有源头技术而且敢为天下先的A股科技公司,天时(人工智能大行业趋势明确)地利(各级政府机关单位支持)人和(营收大幅上升,平台用户激增)。不但可能,还是必须的。只是这个任务不能指望在这届(证监领导层)完成,你懂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将上下而求索。。。(作者:邪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