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大對抗」僅換「小輸贏」

贸易战:“大对抗”仅换“小输赢”

贸易战:“大对抗”仅换“小输赢”

在中美貿易戰發生前夕。有朋友問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真推算過,中美兩國萬一發生貿易戰,最好與最壞的結果,到底為何?”這是一個好問題。

首先,對於貿易戰,過程遠遠重於後果。

只要貿易戰無法避免,系統就會轉入對抗型的思維。一方面拉響警報,集結各自“戰力”;另一方面深溝高壘,各自“磨刀”。

千萬別以為貿易戰不是真正的戰爭,沒有真正的獲益者。跳出輸與贏,仔細計算,那麼,無論中國,或者美國,均不應該期望輸掉這場特殊的戰爭。只要看看當前全球貿易的主要分佈區域,就能瞭解到,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在技術層面上,可不是一個小問題,後果比較嚴重。

如果從現在開始,中國製造業的出口價格全部上升(為排除貨幣因素,以美元計算),同時美國製造業的出口價格也上升(以人民幣計算),結果必然是實際成交的下降(量價關係本身有其自身的規律,價升量減)。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段內,雙邊關係持續降溫,直到硝煙散盡,重新回到一個雙方都能接受(正面清單)或都不能接受(負面清單)的準則之內(並且在中美兩國之間的匯率的比價上,直接顯現出來)。

商品以流通為其首要特徵,但是國際間的貿易,其價格的“可塑性”,卻意外地大。對此,國與國之間的匯率的彈性越大,價格的可塑性所帶來的問題就越突出。這是全球化所帶來的一個貿易現實。

從價格的角度看市場,那麼必須承認,這不是一個誰吃虧誰又沾了便宜的問題,而是一個水平高低的問題 普天之下,從無“談不成的買賣”。關鍵是價格,還有時機。

其次,國家之間的貿易戰,有些特殊的時期,根本不需要任何戰略,當下中美爭端,不能例外。但既然是博弈,就需要一個全盤的謀劃與策略。

以中國的圍棋為例,圍棋最講究的地方是“等價交換”。圍棋的每一步,都有相應的價值。譬如7路棋盤,第一步棋的價值是49目棋;21路圍棋盤,第一步棋的價值只有7目棋。棋盤越大,棋的內容與變化就越多。在邏輯上,象棋屬於“動物思維”,每個棋子的價值大小並不等價,棋子可以移動。圍棋屬於“植物思維”,每個棋子的價值相等,棋子不能移動。所以圍棋的戰役,落實在每一步棋的“交換”之中;而且每次交換的價值,不是“獲益”,就是“虧損”;價值相等,稱為“見合”;諸如此類。一局棋的勝負,無非是所有“交換”的損益結果。

貿易戰爭更接近於圍棋,而常規戰爭更接近於象棋。從這種思考出發,我們必須儘可能地先搶佔那些“大”的地方,以免受制於人。

但問題是,大與小,有時的限界,非常模糊。這步棋很大、這步棋很小,說的都是價值。

好在還有“模仿棋”(直接佔據棋盤上的“對稱點”),不便宜,但不虧損;“三鞭換兩鐧”,著眼於“見合”。

其三, “規則不能說變就變”。

等待中美雙方的,會是長久且慘烈的“爭奪”,進而轉向“細棋”。換句話說,天下戰國,乾坤一擲;“大對抗”僅換“小輸贏”。

今後國際間的局面,也許會變得極為難堪,極為消極。但卻沒辦法,問題並不是由於我方。正是這種對長期博弈的深刻理解和接受,讓我們感覺心安理得。“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我們曾經經歷過很多,我們不想打,但是當戰則戰,以捍衛自身的利益。

作為應戰者,未來如果談不攏,那麼大概率事件,就是“各打各的”;就像圍棋,下不好的地方就不下,保留所有的“變化”;走不好的地方就不走,留給今後慢慢地走;走成美我雙方,W4感無聊但卻無奈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