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普通公衆應如何擊破謠言

最近,一則題目為《警惕!女大學生去山區支教卻遭強姦》的帖子在網絡上傳播,經查證,這則新聞實際上是十年前的舊聞,自媒體通過對其進行改編以騙取流量。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謊言飛奔,真理跛行其後”。這是喬納森·斯威夫特在3個世紀前的描述,但今年上半年MIT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這就是當前社交媒體的真實寫照。據全媒體,這項名為《網絡中真實與虛假信息的傳播》的研究,通過分析Twitter問世以來所有真實性存在爭議的報道——被300萬用戶轉發過的12.6萬條新聞,並最終得出結論:事實根本無法對抗謊言和謠言。相比準確報道,假新聞和謠言在社交網絡上總能觸及更多人群、滲透更深,並且傳播更快。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對於身處後真相時代的普通公眾而言,明明知道當前假新聞、謠言氾濫,然而卻依舊無法倖免、屢屢中招。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對近幾年常見假新聞、謠言的特點分析,為普通公眾提供一份明辨謠言的實用指南。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謠言標配一:信源不明、新源單一

案例1:喬任梁之死

分析:2016年9月16日晚,喬任梁突然離世的消息,把整個娛樂圈都炸了。根據百度指數的數據統計,“SM”一詞16日的搜索指數飆升,並且話題均圍繞“喬任梁之死”展開。17日下午,喬任梁經紀公司正式發表聲明確認其離世原因為抑鬱症,而非所傳的SM,並呼籲廣大網友停止對死者及家人的傷害。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事發時網傳最廣的一張QQ截圖)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事後,當網友紛紛譴責微博爆料營銷號拿死者開玩笑時,該營銷號又忙著撇清說是豆瓣八組傳的,接著豆瓣甩鍋給天涯,最後天涯發帖人又稱是聽北京一位朋友說的。縱觀整個事件的傳播,僅靠著一張未標明來源的私人QQ截圖,和對喬任梁以往採訪片段的捕風捉影,不見任何與當事人有關的信源作出回應。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社交媒體時代,“新聞”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一張QQ截圖就能席捲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引發網友病毒式傳播,還導致微博深夜癱瘓,成為所有娛樂媒體的頭版頭條。但是基於這種信源所產生出的新聞是否經得起考究?

案例2:紅黃藍事件

分析:2017年11月22日,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引爆輿論。有網友爆料,十幾名家長報案懷疑幼兒園園長和老師涉嫌猥褻和虐待兒童,該爆料中稱,幼兒園4名女童下體紅腫,1名女童被猥褻昏迷,更有網民稱“‘老虎團’也存在猥褻現象”,而章子怡等名人也紛紛在微博發聲,將輿論進一步擴大。11月23日,事件發生反轉,警方將造謠人劉某抓獲。

事件發生後園方、警方都拒絕接受採訪,記者能採訪到的就只有家長。除了家長們情緒激動的視頻,和家長轉述孩子說法的微信截圖,具有說服力的核心事實少之又少。

正如人民日報上海分社副社長李泓冰在接受@傳媒茶話會的採訪中,談及紅黃藍事件中媒體表現,“迄今為止,媒體並沒有挖掘到核心事實,單一信源的重複信息居多,記者的採訪突破能力有待加強”。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破除法寶:核實信源,交叉求證

公眾在接觸輿情事件時,有必要養成核實信源的習慣,一要看信源是出自權威媒體還是社交平臺爆料,必要時可對爆料者在社交平臺上的註冊信息進行核查;二要堅持“多信源”原則,新聞客觀性要求媒體報道必須做到平衡與中立,信源數量是衡量報道客觀性的重要標準之一,比如目擊者、當事人、多方參與者、專家人士、公權力機構等等。

《中國婦女報》總編輯孫錢斌表示,紅黃藍事件中媒體僅僅報道家長一方的聲音,不夠客觀與全面,應讓涉事雙方都有發聲機會。園方、教職工、家長、幼兒、以及警方、主管部門等均應有表達機會,哪怕拒絕接受採訪也是一種態度的表明。

謠言標配二:信息內容不完整,有“果”無“因”

案例:中國遊客泰國鏟蝦

分析:2016年3月,網上一則視頻熱傳,視頻中的地點是在一家泰國的自助餐廳,一大群中國遊客在瘋狂搶蝦,場面極其混亂。視頻中一些遊客把盤子當成鏟子使,一次性端走2-3盤,還有網友發佈照片稱,遊客搶蝦後並未吃完,存在嚴重浪費現象。

視頻發佈21小時便突破31萬觀看次數,泰國網友留言吐槽“是從難民營來的嗎”、“生下來到現在都沒吃過蝦嗎”。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網傳遊客浪費食物圖片)

幾天後,泰國王權免稅店發佈聲明,此視頻為2年前的視頻,當時正值泰國旅遊高峰,有大量包機的中國遊客就餐,由於部分遊客離境航班時間將近才會出現擁搶的場面。

儘管如今都說“有視頻有真相”,但是是否“你看到的”就是事實的全部?在這則視頻中,發佈者除了事發地點,並未對事件發生的背景有過多的解釋,中國遊客為什麼要鏟蝦?現場是否只有中國遊客?如果有,其他國家遊客在做什麼?視頻中的免稅店是否對顧客自助用餐行為提出要求?僅僅是通過一則場面混亂的視頻,就得出“中國部分遊客素質低下給國人丟臉”的結論未免也太武斷。

破除法寶:透過現象,拼湊完整信息

從“有圖有真相”到“有視頻有真相”,取而代之的是公眾越來越“懶”於去探尋現象背後的本質。公眾對新聞的要求不應僅僅停留在“是什麼”階段,而是要進一步去追問“為什麼”。

凡事皆有因果,然而新聞快消時代下,公眾們只想以最快的方式看到“果”,越來越沒有耐心去求證背後的“因”,有時候或許多問幾句“為什麼”,便能輕鬆發現謠言露出的馬腳。後真相時代,“新聞”來得太快,然而身處當前假新聞叢生的傳播環境,公眾對新聞的思考更應該慢下來。

謠言標配三:邏輯不通、違背常識

案例:21歲大學生娶同學母親、銀行錯轉入21億

分析:2017年年初,一條“21歲帥氣大學生娶同學媽媽”的新聞在網絡熱傳,該新聞稱一位年紀21歲的河南小夥小陳迎娶了一位比自己大34歲的離婚中年大媽劉女士,而且大媽竟是自己大學同學的親生母親。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隨後立即有媒體人發文闢謠,文中提到“在情人節當天,陳XX在劉XX家小區樓下用999朵玫瑰擺了一個心型,跪地求婚”,而從當事人及群眾的穿著、小區植被來看,與河南當時的天氣不符,更像是南方的城市。

無獨有偶,2017年3月有網友通過新浪微博問答詢問媒體人王志安,如何剖析“銀行錯轉12億”這則假新聞時,王局在回答中提到了諸多漏洞細節,其中一處提到當事人在帖子中提到自己開通了銀行短信通知,但是卻只收到了兩條短信,一條是開通短信,另一條就是取現提醒,並沒有入款提醒。

根據常識,我們都知道銀行開卡或開設存摺賬戶,銀行都會要求客戶在其中存一筆錢,一般都不少於100元,而當事人提供的截圖中既沒有這筆開戶存款的入款提醒,也沒有錯轉入的12億元入款提醒。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當事人公開信息截圖)

破除法寶:冷靜分析,偵破漏洞

公眾在面對信息時,頭腦應保持冷靜,分析並驗證文本中的時間地點是否吻合、邏輯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日常生活習慣、是否出現了常識性錯誤等等,使謠言不攻自破。

謠言標配四:標籤化明顯、故事情節衝突

案例:杭州保姆縱火案、榆林產婦事件、小鳳雅事件

分析:2017年6月,杭州保姆莫煥晶故意縱火,致女主人朱小貞和她的三個孩子不幸罹難,一家五口只剩下丈夫林生斌一人。當案件尚在調查之中,營銷號的惡意揣測和網友的吃瓜腦補就已填補了事件的空白。一時間,關於“男主人與保姆有染”的謠言在網絡肆意傳播,聲稱保姆是為了上位才縱火。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最終真相浮出,保姆莫煥晶交代在案發當晚賭博輸光錢款後,自身經濟狀況陷入無法自救的困境,因此決定通過放火再救火的方式以博得感激,再次向受害主人借款。

2個多月後,榆林產婦馬茸茸從醫院5樓分娩中心墜下,因傷勢過重,經搶救無效身亡。事發後,圍繞著“究竟是誰拒絕為產婦實施剖腹產”,醫院和家屬各執一詞。其中,產婦兩次走出產房時到底是“下跪求剖腹”還是“疼得受不了蹲下”,成為了燃爆輿情的導火索之一。在事件尚未有定論時,咪蒙發表文章《我把你當老公,你把我當子宮》,一時間“直男癌”、“婆媳關係”、“盲目順產無知”等言論甚囂塵上,從而把事件定性為產婦跳樓是因為對丈夫、婆家的失望。

事後,涉事助產師張帆、見習醫生劉凡、助產師劉麗均表示,礙於自己不是醫生或因自己的見習身份無權與家屬溝通剖腹產,因此在未與家屬溝通的情況下,三次在《護理記錄單》上記錄下家屬拒絕手術的意見。

在前不久的“小鳳雅事件”中,先是@作家陳嵐在微博實名舉報“3歲女嬰王鳳雅疑似被親生父母虐待致死”,之後公眾號“有槽”發佈《王鳳雅小朋友之死》一文,文中“永遠擺脫了罪惡的父母”等傾向性明顯的言論更是將矛頭直指其父母。隨後,越來越多的自媒體開始借題發揮,“她全家人都想她死”、“窮山惡水出刁民”挑撥大眾神經的表述層出不窮。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無論是杭州保姆縱火案、榆林產婦事件,還是紅黃藍事件中出現的謠言,都極具故事性和衝突性。男主人與女保姆、婆媳關係、幼兒園孩子錄音所說的“小朋友們光溜溜,叔叔醫生也光溜溜”、農村家長重男輕女...都反映了當前社會結構下現存的多元矛盾,種種標籤元素賦予了事件豐富的話題性,進而牽動著公眾的情緒,併為造謠者編造故事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破除法寶:克服自身偏見,停止“腦補”,耐心等待

後真相時代,為了增強新聞的情感衝擊力,傳播者在傳播的過程中往往會將新聞事實拉到個體的層面進行解讀。網絡時代新聞的時效性成為媒體們的首要追求,而一味求快的報道方式,使得受眾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事實的全貌,只能通過一個又一個碎片來拼湊對事件的真相。

作為公眾而言,必須要認識到當前傳播環境的特點:碎片化的新聞呈現、個體代入式的解讀視角、故事性的情感衝擊,以及後真相時代下事實的稀缺和觀點的泛濫。同時公眾必須要學會克服自身偏見、撕掉有色標籤,停止對事實碎片的無根據猜測和“腦補”。最後,公眾應提高自身媒介素養,養成“等待新聞反轉”的意識,不要一味求快,中了部分自媒體的“計”,耐心等待權威媒體的報道,以避免在一次次反轉中隨波逐流。

謠言標配五:文風獵奇、聳人聽聞

案例:二更食堂不當推文事件、女學生支教被強姦

分析:2018年5月10日,“山東一空姐深夜滴滴打車遇害”的消息在微博發酵,一時間“滴滴”成為眾矢之的。5月11日“二更食堂”的一篇推文引發網友眾怒,其用“絢爛”等淫穢字眼來形容遇害空姐,隨後二更食堂創始人深夜發佈致歉聲明,並免去二更網絡CEO職務。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二更推文截圖,事後刪除)

此次女學生支教被強姦事件中,文章一開頭就寫道,“支教的女大學生被一些不懷好意的人盯上了,在那些人眼裡,來村子裡支教的女學生是不受人尊重的女老師,而是一具具年輕鮮活的肉體......”

和二更此前的不當推文如出一轍,這種獵奇的文風並不是在關心當事人,而是對她們的消費,以此來吸人眼球、獲取流量。

破除法寶:理性發聲,拒絕情緒裹挾

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媒體傳播的高門檻,越來越多未接受過專業新聞訓練的自媒體進入傳播領域。於歡案、江歌案、湯蘭蘭案、張扣扣案等不一而足,為了追逐一個個10萬+,部分自媒體不惜靠著“人血饅頭”來博取流量,通過聳人聽聞的言論和獵奇的文風,順應、煽動網民的非理性情緒,激發並助長其樸素的正義觀。

因此,公眾必須看清自媒體追逐流量的本質,不輕易被其“牽著鼻子走”,在面對輿情事件時客觀看待、理性發聲,減少對事件當事人的傷害。

謠言標配六:移花接木、舊聞新發

案例:中國遊客泰國鏟蝦、女學生支教被強姦

分析:上文提到的中國遊客泰國鏟蝦的視頻,其實是之前2年的舊聞,而女學生支教被強姦同樣是一則10年前的舊聞。

據新京報沸點,女學生支教帖子中,只有一個有實名的例子,內容說的是:“黑龍江省明水縣的孫桂芝,二十一歲時,到山東省安丘市支教,結果被一個比她大三十多歲的老光棍漢性侵,女孩嫁過來不久就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光棍漢怕她逃跑,將她的衣服扒光,用繩子將她的雙手捆綁起來,然後拴在一塊數十公斤重的石頭上。”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來源:新京報沸點,2008年發佈的新聞)

而這個例子和10年前的一個新聞簡直如出一轍:一名自稱是來自黑龍江明水縣的年輕女子被人拐到山東安丘市農村,15年裡她終日雙手被綁,赤身被關在一個沒有任何生活設施的房間內。此事發生於2008年,經媒體報道後,該女子已被警方解救。

明水縣、安丘市、雙手被綁的細節完全吻合,只不過2008年的這則新聞中說的是“被人拐賣”,這個帖子將其改為“支教”,並且這個帖子在最後竟然還出現了“女人在被拐賣過來時……”這樣的句子,造謠者是不是太不走心了?

把十年前的新聞改編成一則新的故事,借消費支教的女大學生來騙流量,造謠者良心不會痛的嗎?

破除法寶:提高媒介素養,掌握信息質疑能力

作為公眾,應學會理性地辨別信息的真偽,不盲目相信媒介所報道的信息,運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對各類信息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批評性意見。在遇到類似極具“謠言”特質的信息時,可以先自行在網絡上檢索,看看此前是否有過類似的舊聞。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寫在最後:

後真相時代,普通公眾應如何擊破謠言

後真相時代,公眾自身的既有偏見非但沒有緩解,反而在社交網絡和算法技術的助推下愈加強化。相較於大眾媒體時代,公眾也更容易被信息操控。

假新聞的泛濫,在消耗專業媒體公信力的同時,也傷害著公眾的感情。因此,捍衛新聞真實不僅是媒體從業者和機構的責任,也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各方的共同努力。

儘管真相總是落後於謠言,但我們仍然不能放棄對事實和真相的追求。科技的進步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新聞的核查,然而問題的解決絕非僅僅只靠技術手段。誠然,技術能夠為我們監測假新聞提供支持,但最重要的還是用戶能夠自己意識到自身認知上的問題。

後真相時代,受眾也應具備新聞素養,在面對信息時克服自己既有的刻板印象,學會接受並勇於承認與自己原有看法不同的事實,走出“思想的舒適區”。

正如《真相》作者在書中要求讀者誠實回答的問題,“我們只願意聆聽那些與我們道德觀相吻合的斷言嗎?我們是將新聞看成是客觀證據,還是根據自己的主觀願望去新聞中尋找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