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学校拒绝网瘾学生,是歧视还是对学生负责?

据媒体报道,武汉一所复读学校出台《针对游戏成瘾学生从严招录的通知》,通知称,该校2018年高复招生将对游戏沉迷学生不录和从严招录;在校期间禁用手机,对于在校学生沉迷王者荣耀、吃鸡等成瘾性、暴力性网络游戏,一经发现砸机并做劝退处理。

对于这所复读学校发做法,大多数人叫好,包括很多家长,也有人反对。叫好者认为,复读学校从严招录游戏成瘾学生“没毛病”,都复读了,还沉迷游戏,复读干什么?而反对者认为,这是对有网瘾学生的歧视,剥夺了游戏成瘾学生的复读权利。其实,作为一所复读学校,是有权设定自己的招生标准的,但招生标准不能有对健康、性别、民族、出身等的歧视,因此,现在的问题是,游戏成瘾是不是一个人的健康问题,如果是,那属于对有病的学生的歧视,而如果不是,是把这作为学生素质的一部分加以评价,包括在求学期间使用手机、玩游戏被视为违反校规,则属于学校的自主管理范畴。我国教育部门、学校要对学生游戏成瘾,进行明确的定性,是属于学生健康问题,还是属于行为习惯偏差,如果是健康问题,需要进行医疗、救助,如果属于行为偏差,则需要矫正。

复读学校拒绝网瘾学生,是歧视还是对学生负责?


有意思的是,这所复读学校在通知中指出:“世界卫生组织已于近日正式将‘游戏障碍’列入最新版‘精神疾病’范围”,建议家长对出现游戏障碍的学生及时陪护到正规医疗机构物质依赖科进行科学诊治。这恰恰给了质疑者“口实”,既然是游戏障碍属于精神疾病,那么,学生游戏成瘾,就属于健康问题,学校将这作为一条招生标准,无疑就涉嫌对有精神疾病者的歧视,事实上,虽然世卫组织已经把游戏障碍作为精神疾病的一种,但是,对游戏成瘾问题的认识,我国社会是有很大分歧的。

近年来,我国不少中学,对有严重网瘾的学生,都有不成文的管理办法,就是让家长把有网瘾的学生带回,或者要求其退学、转学,学校的理由是其行为违反学校管理规范,而且对其他学生也有不良影响,而学校的这种管理办法,得到家长普遍支持。但这让有网瘾的学生和学生家庭陷掉入无助的深渊,一些非法的戒网瘾机构应运而生,采取粗暴的管教方式“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无论从精神疾病角度,还是从行为规范角度看,我国学校都不能抛弃有网瘾的学生。假如我们接受世卫组织的认定,那么,应该对有游戏成瘾症学生,有系统的医疗、救助措施,明确所有学校不得对其进行歧视性对待,不能将他们推给家长和社会。

复读学校拒绝网瘾学生,是歧视还是对学生负责?


回到这起复读生从严录取有网瘾学生事件上,学校的做法,是涉嫌歧视有网瘾学生的。然而,他们这样做,反而可以起到更好的招生“宣传效果”,向更多家长表明学校一心抓学习,拒绝任何对复读的干扰因素。舆论可以质疑这太功利,但复读学校追求的就是功利的复读结果。不要说复读学校,就是其他公办中学,近年来也为了提高升学率,推出明显侵犯学生权利的“变态校规”,可以说为升学目标不择手段。

这正是我国有比例不低的学生有网瘾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追求功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十分重要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这不利于学生人格、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充满竞技色彩的教育,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成功者”、“失败者”,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就被边缘、漠视。不少学生在现实中,很少与老师、家长交流,于是就在网络、游戏中打发时间,找到自己存在价值。

复读学校拒绝网瘾学生,是歧视还是对学生负责?


我国社会已经消除对复读生的歧视,但这不表明我国社会已经接受多元成才选择。复读是当前高考制度的特殊产物,希望来年考出更高的分数进入更好的大学,对于选择复读的学生来说,目标就一个:必须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为了考出好发高考分数,复读学生、家长都接受学校采取的高强度应试管理方式,包括军事化管理。复读学校拒绝网瘾学生,是功利教育的必然。虽然对于复读学生来说,怎么复读是自己的选择,复读学校也可以自学复读,复读学校不招,并没有剥夺复读的权利,但是,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其实也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待“有问题”学生的态度,将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在呼吁学校要平等对待有网瘾学生、积极帮助有网瘾学生摆脱网瘾的同时,更需要反思我国对教育评价体系,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而非制造失败者与边缘人。学校办学的根本价值不是让学生考出高分,而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劳动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