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覺中年無作爲,勸君重識曾國藩

再識曾國藩

1872 年的今天,61 歲的曾國藩午後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然腳部發麻,長子曾紀澤扶他回到書房,端坐三刻後安詳離世。

清廷聞訊,休朝三日,追贈其諡號為“文正”。

宋代文學家司馬光曾有言,“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爾位,因此“文正”是文人道德的極至。

自此之後,皇帝不會輕易將這兩個字作為諡號給人,即使是統治中國 276 年的清朝,也只有 8 人得此諡號,曾國藩便是其一。

若覺中年無作為,勸君重識曾國藩


曾國藩逝世 40 年之後,清朝在風雨飄搖中土崩瓦解。有人說,若不是這位“晚清第一名臣”的盡忠職守,清朝將早亡 50 年。

大半個世紀後,毛澤東與蔣介石都將曾國藩視為學習對象和人世楷模。

毛澤東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蔣介石則把曾國藩視為自己終生的導師,將《曾文正公全集》擺在床首,隨時翻閱,並時常督促蔣經國要認真學習,言,“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範。”

雖是如此,後人對於曾國藩的評價仍有爭議,有人認為他殘酷鎮壓太平天國,殺人無數;也有人指罵他是漢奸,一個對外投降的劊子手。

但所有這些言論,我們都需要放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客觀審視。

若覺中年無作為,勸君重識曾國藩


曾國藩故居

年輕時的曾國藩,出身和資質都不高,甚至可以稱其為庸人。

遠離市區的湖南省湘鄉縣白楊坪,是曾國藩的老家。在父親曾麟書之前,這裡幾百年間無富貴之人,連個秀才也沒有出過。曾國藩曾在詩中形象的說,這裡“世事痴聾百不識,笑置詩書如埃塵。”

作為春秋末年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曾子的後人,祖父曾玉屏渴望子孫們通過讀書走向官場,為國家做貢獻。曾國藩是長孫,身上揹負著上幾代人的希望。

然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曾國藩從 14 歲起參加考試,沒有一次取得滿意的成績。直到 21 歲,他才第一次中秀才,還是全縣倒是第二名。相比之下,比他小 1 歲的左宗棠在 14 歲便已中得秀才,並且是全縣第一名。

1838 年,曾國藩參加會試,終於成功登第,殿試位列三甲,但名次依然不理想,勉強取得入京的機會。初到京城為官,曾國藩的生活被酒食宴飲、窮侃雄談和下棋聽戲佔據,似乎這就是理想中的生活。

此時的曾國藩 27 歲,出人頭地和光宗耀祖是其所想所做,並無其他抱負。

若覺中年無作為,勸君重識曾國藩


曾國藩故居

身為好友的晚清文學家劉蓉曾說,年少時的曾國藩銳意功名,讀書只為做官,做官只為求名利。

只圖名利,帶來的是便是滿身戾氣。

30 歲之前的曾國藩心性浮躁、為人傲慢,與多數人並無二樣。當年離家赴京之前,祖父就曾說,“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若不傲,便好全了。”但祖父的話並未掃除曾國藩身上的鋒芒,在京城的最初幾年,“凡事見得自己是,而他人不是”是他身上最明顯的缺點。

好友陳源兗向曾國藩直言,你“處事患太精明,患太刻薄,須步步留心”;你太過“自是”,聽不進不同意見。

經過這些良友的點撥,曾國藩開始檢討自己,不覺自慚形穢,毅然立志。

若覺中年無作為,勸君重識曾國藩


曾國藩故居

如果一個人資質聰慧,最後成就一番事業,我們會驚歎他的天賦。但如果一個人資質平庸,最後也能成就一番事業,我們就該學習他是如何做到的。

顯然,曾國藩為世人樹立了一個典範。

1842 年一個深秋的夜晚,31 歲的曾國藩極其平靜地摔掉自己的煙具,焚燒了平日裡常用的菸葉,決心戒菸。隨後,他踱步回到書房,給自己立了 12 條規矩:

一、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後不沾戀;

四、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五、讀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六、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八、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

九、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十、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十一、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

十二、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這便是流傳至今的“日課十二條”,也是曾國藩每天必做的 12 項功課。

這一年,是曾國藩一生的分水嶺。此後,他修身律己,勤儉廉勞,謹言慎行,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不僅官場上獲得了巨大成功,在治家、軍事、文化和經濟上都有卓越貢獻。

若覺中年無作為,勸君重識曾國藩


太平天國忠王府 1963 年

1854 年,曾國藩奉命率領團練已久的湘軍討伐太平天國。

湘軍紀律嚴明,戰鬥力和素質都高於清政府的正牌軍,但在軍備數量上卻與太平天國相去甚遠。雙方交戰 10 年,曾國藩只打贏過 4 次,他曾說過的“屢敗屢戰”,是這場持久戰的真實寫照。

但就是這 4 場最重要的勝仗,使清朝奪回了武昌、九江、安慶和南京,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

1864 年,湘軍攻破南京,平民死傷無數,“曾剃頭”的稱號由此而來。那個年代,將領依靠戰爭後劫掠屠殺等暴行來激勵士兵的事件,並不少見,不過因此造成的殺戮行為,值得我們反思和批判。

曾國藩的勝利,使清朝得以“中興”。史學家認為,湘軍的這次勝利,避免了中國歷史倒退到“神權政治”的時代。

若覺中年無作為,勸君重識曾國藩


曾國藩故居

59 歲那年,曾國藩獨自扛起了國家的包袱,但卻討來了一片罵聲,聲名狼藉。

1870 年,天津發生一樁案件。有人懷疑兒童被當地教堂抓去做藥丸,一時間謠言四起。在沒有任何證據指向教堂的外國神父涉嫌這件案件時,一個地痞來頭的人把傳教士打死了,另外還打死打傷 10 名修女、2 名法國領事館人員和 30 多名中國信徒。

很快,外國聯合軍艦抵達天津,意圖對清朝動兵,發動戰爭。

在此內憂外患之際,曾國藩排除干擾,對美、俄、英等國分開談判以分化力量,並單獨與最強硬的法國進行交涉,最終,清朝依法處死為首殺人的 18 人。

表面上,這的確像是眾人口中的漢奸行為。實際上,曾國藩前往談判之前,早已料到這是一件“背黑鍋”的事,但他寧願揹負罵名,還是一個人扛起了國家的責任,最後避免了第二次外國聯軍侵華。類似的事情,便是學生李鴻章後來簽署的《馬關條約》。

在處理完“天津教廷案”後,曾國藩被民眾所排斥,朝廷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將其貶回兩江,被唾罵的曾國藩,病情開始加重。

若覺中年無作為,勸君重識曾國藩


曾國藩

晚年的曾國藩,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他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可以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1872 年 2 月底,被貶的曾國藩依然愛國心切,向朝廷諫言派遣留學生去往美國學習,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集中向海外學習。

半個月後,曾國藩走完了輝煌的一生。

在此之前,曾國藩曾與部下提及清王朝之後的命運。他稱,如今大局已定,清王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如若西方列強加緊侵略的步伐,很快就將面臨亡國,但這恰是曾國藩這樣的愛國志士所不能容忍的。

而立之後的曾國藩,始終秉承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念,對國家、民族有著太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這,或許是普通人難以體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