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1920年列強幹涉蘇俄失敗後,日軍爲什麼遲遲不肯撤兵?

崇政殿說書


日軍之所以遲遲不肯撤兵,主要是希望藉助這次出兵佔領中國的東北地區,甚至佔領西伯利亞部分地區。

(1)日本藉助干涉“蘇俄內戰”威脅中國領土完整

在回答“蘇俄成立初期,各國派遣的干涉軍是怎麼被打敗的”這一回答中,談了北洋政府為啥參加“一戰”。中國正是為了應對日本侵略中國才不得已答應英法對德宣戰。

因為,1918年3月3日,蘇德簽訂《佈列斯特合約》,退出了“一戰”。在蘇德談判中,“協約國”就已經料定結果,所以早已提前佈局“武裝干涉”事宜。日本就是在西伯利亞地區的牽頭國。由頭也是中國屬於“協約國”一方,“同盟國”對中國是個威脅。

(2)日本強迫北洋政府簽訂“秘密軍事協定”,意圖佔領東北

1918年2月初,日本參謀次長田中會見中國駐日本公使章宗祥,要求中國與日本一起進攻蘇俄,兩國“共同行動”。田中說:德國的十多萬戰俘(其實是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會發動對中國的入侵,為了兩國利益應該共同行動。

9月6日,《關於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實施上必要之詳細協定》簽訂,內容較多,核心一條,即“指揮之統一及協同圓滿起見,行動於該方面之中國軍隊,應入日本軍司令指揮之下”。

海參崴出兵時狀況

(3)日軍死挺終於暴露真實目的,北洋政府表示抗議,蘇俄用戰鬥力踢日軍回家

8月26日,協約國二十多萬軍隊發動對蘇俄的西伯利亞地區發動進攻,中國派出的4000名軍人擔任守護。在回答“蘇俄成立初期,各國派遣的干涉軍是怎麼被打敗的”的問題中,我們談到美日之間關於在中國駐軍和領導權之爭。美國落敗後於1920年1月即陸續撤軍。

1920年3月31日,日本面對各國撤軍的風聲宣稱:因為日本僑民在滿洲、朝鮮、西伯利亞有很多,為了他們的人身安全,日本不能立即撤兵。

意圖將中國東北地區實行軍事佔領,日本拒不撤軍的真相昭然若揭。

5月17日,北洋政府提出抗議聲言“朝鮮系與日合邦者,本國不應過問;而滿洲為東三省,系吾國行省之一部,豈容有和連續之記載!實屬蔑視吾國主權,特此抗議”。

1920年7月,北洋軍閥的4000多人也全部撤回國內。北洋政府要求取消“中日共同防敵協定”,1921年1月28日該協定取消。1922年10月,被蘇軍打敗的日軍開始撤離。

日本的狼子野心又被擊碎了。


坐古談今


看來大家對蘇聯的歷史不是很清楚,對那段干涉史也不瞭解。

沒有外國軍隊干涉蘇聯的事情,英美各國出兵是為了武裝護僑,等到僑民安全了就撤了,而日本確實是沒有及時撤出西伯利亞,那是因為日本跟之前的沙俄有朴茨茅斯協議,它在西伯利亞有利益,而且它就在亞洲地區,利益就更大了,所以它留的時間長是正常的,英美因為本來就沒啥利益,所以僑民的事情一解決就走了,這個完全因為利益。

其中,有一個美國團很有意思,就是北極熊團,這個團被美國人派到西伯利亞地區處理僑民問題,被美國總統威爾遜授予了北極熊團的旗,因為他們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極地區,那在美國大眾眼裡是個神秘的存在,也很艱苦,值得讓美國人民表揚一下!


帝國曆史觀察者


說到干涉蘇俄事件,有很多迷津是國人不瞭解的。

1918年,蘇俄革命如火如荼的時候,在英國等協約國主導下,包括中國北洋軍閥在內的十六個國家干預了蘇聯革命。當時蘇俄差不多失去了四分之三的國土控制權。

外國勢力扶持了白俄羅斯哥薩克兵團作為反對力量開展對蘇作戰,在蘇聯人民的堅強抵抗和戰鬥中,最終贏得勝利,各外國干涉軍逐步退出蘇聯,所謂干涉戰爭以失敗告終。所以戰鬥民族可不是浪得虛名。

其中,日本在蘇聯全面面對歐洲方向多國重兵攻擊、遠東空虛之時佔領了西伯利亞,並扶持白俄匪軍成立政府,妄圖長期佔有整個遠東地區。列強(多國干涉部隊)眼見干涉無望退出蘇聯後,日本不但沒有撤軍,還先後投入11個師(日本當時全國總兵力21個師)掃蕩蘇聯游擊隊。但隨著白俄羅斯偽軍的徹底失敗,日本軍隊漸漸難支,才從遠東撤退到庫頁島,妄圖繼續佔有西伯利亞重要據點進行頑抗,直至1927年全面失敗才真正撤出蘇聯。

日本遲遲不願撤軍的原因是因為其從明治維新以來的大陸野心和大陸發展國策。妄圖徹底吞掉蘇聯遠東地區,遏制蘇聯發展、干預他的陸向政策,最後吃掉中國東北,完成其大陸政策。

有了蘇聯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的大本營,就有了縱深和物質、人力條件進一步實現其擴張野心。這就是他始終難以捨棄蘇聯遠東地區,各干預國家紛紛撤出蘇聯它卻死扛不願撤軍的根本原因。

但是天命註定的小日本最後在二戰中慘敗,只能龜縮於本土,隨著國際形勢變幻,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謝金澎


根據暢讀文研院發現,列強幹涉蘇維埃俄國的準確時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為1918年8月-1922年10月,統稱為“西伯利亞干涉”。

隨著白軍被紅軍擊敗,潰敗遠東地區,1920年6月,協約國開始撤軍,而日本軍隊卻單獨留在遠東,直到被紅軍擊敗,1922年10月,日軍全部撤出遠東,紅軍收復符拉迪沃斯託克。

為何1920年協約國就已經撤軍,而日本卻一直滯留遠東,遲遲不撤軍呢?

一、日本對遠東有著強烈的覬覦的慾望

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強國之路,一直渴望建立一個包括俄國遠東、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和東南亞地區的大日本帝國。甲午戰爭後,日本佔領朝鮮半島;日俄戰爭後,雖然日本付出極大的代價,卻與俄國共同佔據中國東北。

由於各自的對外政策不同(日本的大陸政策和俄國的遠東政策),日俄之間一直是宿敵。但在日俄戰爭後,因為諸多原因,日俄之間簽訂了四次侵華秘密協議,開始走上同盟的道路。

1、俄國戰後元氣大傷,革命興起,沙皇專制制度開始動搖,為確保在華既得利益,遂謀求對日英妥協。

2、日本雖在戰爭中崛起,但也付出了沉重代價,無力將俄國勢力逐出遠東,也需要與俄國緩和矛盾。

3、戰後美國極力向中國東北地區擴張勢力,促使日俄相互靠攏。

4、英法為對抗德奧同盟,力促日俄改善關係,這一切為兩國締約創造了國際條件。

沒想到,俄國“十月革命”"搖了日俄同盟,日本決定全面控制中國以便干涉蘇俄,不僅出兵最多,七萬三千餘人(七個師團),佔協約國百分之八十的兵力,花費約九億日元;而且與段祺瑞政府就共同防禦辦法締結協定。

1920年6月,協約國開始撤軍後,日本與遠東共和國簽署協議,日軍撤出外貝加爾。1920年11月,謝苗諾夫白俄政權倒臺。但日本繼續支持在阿穆爾河到太平洋沿岸的白俄政權——阿穆爾沿岸臨時政府。隨著紅軍的進攻,以及英美對日本覬覦西伯利亞領土的擔憂,和日本國內經濟與人力難以支撐,1922年10月日軍全部撤出遠東,蘇俄紅軍收復符拉迪沃斯託克。

二、獲得亞洲的話語權

日本除了覬覦西伯利亞領土,還渴望驅趕亞洲的英美勢力,獲得亞洲話語權,正如美國提倡的“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日本也宣揚“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加入協約國,佔領青島。巴黎和會上,雖然英美法控制和會,卻不得不考慮日本在亞洲的地位,將中國山東轉讓給日本。

西伯利亞干涉中,日本出動數量龐大的軍隊,也是為了體現自己在亞洲的地位。而且有個細節可以看出,西伯利亞干涉中,美國認為美軍不具有與當地布爾什維克作戰的職責,因此多次與英法日軍指揮官發生矛盾爭議。但是英法日中,實力最強的只能是日本,言外之意也就是美國和日本的矛盾。


五味社


1917年11月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維埃俄國)誕生。在隨後爆發的蘇俄國內戰爭中,協約國列強組織了大規模的干涉軍,企圖強行進行武力介入。其中出兵最多、時間最長的國家便是日本。

然而隨著蘇俄紅軍在國內戰爭中的節節勝利,列強便不得不紛紛自俄國撤軍。截至1920年4月,蘇俄領土上就只剩下日本一國的干涉軍死活賴著不走了。

日本大舉出兵西伯利亞進行干涉,目的主要有二:

一是期望能夠趁著俄國內戰的混亂,出兵佔據俄國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使其變為可由自己長期支配、統治的殖民地,或至少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另一,則是憂懼於十月革命勝利後,共產主義在東亞的傳播。在受到十月革命的鼓舞,抑或受到共產主義思潮影響的情況下,不論在中國大陸,還是朝鮮、臺灣,都必然會危及日本的殖民統治。而倘使日本本土受之影響,更會嚴重動搖自己的統治基盤。也正因為如此,日本政府才願意痛下血本,派出了總計多達7.3萬人的兵力,並投入了鉅額軍費來進行干涉。可是“天不遂人願”,列強的干涉終歸還是失敗了。

既然失敗了,為何不撤呢?日方顯然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一方面,日本的“西伯利亞出兵”已經投入了太多的財力、物力、人力;另一方面,日方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不僅乘機進行了大規模的商品傾銷,也佔據了一些重要地方,獲得了一定的利益。現在讓他把到手(或者至少部分到手)的利益吐出來,老老實實撤退回國,這自然是日方無法接受的。

再者,日本政府判斷蘇方很可能不敢直接同日軍開戰,因此日軍不撤,蘇維埃政權也拿他們沒什麼辦法。

於是在日方看來,撤兵必須建立在日本獲得己方滿意的、足夠多的利權,並通過條約將這些利權合法地確定下來的前提之下。在此之前,日軍會以各種理由拒絕撤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