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都难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菜妈街韭菜盒,大概是岛内最难找的韭菜盒小店了。

藏在老街区里,老旧平房,简陋昏暗,只在门口摆个小柜台,没有招牌。

如果不是一路按门牌导航寻去,很容易就错过了。

导航都难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距离斗西路不足一百米的菜妈街,似乎还停留在十多年前厦门老城区的模样。

上了年纪的老伯三两聚群,坐在阴凉处手执蒲扇,捧杯热茶,谈古论今。

路边支张小桌,摆上肉馅薄皮,就是个简易扁食小摊。

两旁的陈旧楼房,一楼没有阳台,头顶蛛网般纵横交错的电线上晾满衣物。

菜妈街韭菜盒,在这里开了13年。

导航都难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林姨来自龙海小村,裁缝世家。村里人的大小衣裳,从中山装到素布常服,都出自他家。

在她还是少女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母亲学量体裁衣、飞针走线。

缝纫机“吱呀吱呀”的声音,伴随她几十年。

韭菜盒,是四十年前林姨第一次来厦门玩,在思北花生汤吃到的小吃。

这趟出游,她不记得鼓浪屿有多美,只记得韭菜盒的味道,韭菜清香和着肉末鲜嫩,惊为天人,念念不忘。

导航都难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龙海没有韭菜盒,但有名为炸饺的小吃。内馅、形状与韭菜盒不同,但制作道理相通。

不做衣服的闲暇时光,林姨根据记忆里的味道,一点点摸索,尝试自己制作。

小村女孩,最拿得出手的就是手工与厨艺。

日子久了,竟真的让林姨做出记忆中的韭菜盒,分给左邻右舍,都点头称赞。

导航都难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选择日渐丰富,愿意上门找林姨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

到最后,甚至几个月也等不来一位客人。

林姨索性关了裁缝铺,和丈夫女儿一起来厦门,寻一条谋生之道。

因为其他亲戚都住在菜妈街,她也在这租下间底层小屋,门口摆张小桌,就算出摊。

导航都难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虽然没有招牌,但林姨炸韭菜盒的油锅就在门边。

每日清晨,韭菜盒香气飘满整条小巷,引来四邻街坊。

渐渐地,大家都知道,菜妈街有家韭菜盒,用料新鲜,香且好吃。没有名字,就用「菜妈街韭菜盒」代指,名声慢慢传开。

导航都难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从此林姨再也没有离开过她的出租屋。

客厅与厨房相连,擀皮、包馅、油炸,都在这里。如果累了,走两步就是卧房。

只有早上买菜和傍晚散步的时候,才能离开小屋,在附近四处走走。

2009年,林姨把小摊从31号迁至18号,也只是换了间屋子继续她的蜗居生活。

导航都难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林姨做的韭菜盒,也一直保持她记忆中的味道。

外皮酥脆,韭菜居多,辅以瘦肉、香菇、豆干碎末,在肉食者看来稍显清淡。尤其是菜妈街上的外地租客,吃不惯这味小吃。

所以小摊客人,大多是闻风而来的本地人,走街串巷,一路打听。

老厦门最爱的吃法,是配上一杯清茶,清新解腻。

导航都难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再过几年,大名鼎鼎的菜妈街韭菜盒,可能也要从老城区里消失了。

林姨年纪大了,两个女儿嫌辛苦不自由,谁也不愿意继承手艺。她因此更不愿意离开这条老街,“自己一个人做,又没人继承,做大了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每天卖多少韭菜盒,全凭林姨身体状况,卖完即止。有时有老客人一次买下几百个,都要提前几天预定。

导航都难找的韭菜盒,有四十年前老味道|食客

闲下来的午后,林姨有时会拿一只韭菜盒,慢慢吃了。

她想起四十年前,自己还是个豆蔻少女,坐在思北花生汤店里,也是这样慢慢吃那只韭菜盒。

那一天,这味道走进她生命里,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菜妈街韭菜盒

地址:菜妈街18号

--------- --------- ---------

记者/余琦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请关注“开始厦门”

发现厦门的另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