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何文開,廣州番禺人,60年後,盆景藝術專業執業者。自年青時酷愛盆景藝術,2000年開始專業創作盆景。師從嶺南盆景一代宗師、中國盆景大師劉仲明先生,獲益良多。崇揚工匠精神,團結同仁,踐行振興盆景藝術之路。通過多年努力,造型創作已形成個人風格,擅於拿彎轉折,鑿削寓曲,其作品大開大闔,剛柔相濟,轉圜遒勁,已得到盆景界的認可,十多年來,作品在各大盆景展覽會上數獲金銀大獎。好學低調,性情和藹,樂天知命,笑口常開。因蓄鬚髭,故以“鬍鬚開“之名見著江湖。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刊載於《中國盆景賞石》雜誌201807期刊

蒙編輯老師垂青,版面支持,6P之盛,與有榮焉

圖為《中國盆景賞石》雜誌201807期刊封面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相關內頁 1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相關內頁2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相關內頁3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相關內頁4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相關內頁5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相關內頁6

原文稿

知識乾貨——

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本文首發《中國盆景賞石》雜誌,“嶺南盆景網”亦發佈,原創作者授權中國盆景發佈

拿彎,是盆景藝術創作中常用的技法,可能也是每個盆景藝術工作者都面臨過的問題。拿彎方法在以截幹蓄枝手法聞名於世的嶺南盆景中,相對較少使用。隨著一代又一代嶺南盆景人對藝術的追求和探索,對盆景創作和理論體系研究付出不懈努力,從未止步,使之不斷地得到完善,推動了嶺南盆景藝術的發展與創新。近年來,行內也提出了“強剪為主,蟠扎為輔”的指導思想,拿彎方法也越來越多地應用到嶺南盆景的創作中來。

一般地,拿彎分為嫩枝拿彎和老枝(粗枝)拿彎兩種。嫩枝因材質柔軟,直徑小,拿彎較易,可以用鋁線蟠扎、扭曲或用繩子拉伸、帶彎等方法,輕鬆地直接完成拿彎要求。老枝(粗枝)因直徑較大,材質堅韌,直接拿彎不易,必須藉助各各工具和操作方法才能完成拿彎要求。本文將就筆者多年造型創作累積的心得體會和實踐經驗,與廣大樹友分享老枝(粗枝)拿彎方法。

行內常見的拿彎方法有:不破幹直接拿彎法(見圖1);十字破幹扭曲法(見圖2);切內角拿彎法(見圖3)等。拿彎的目的是使改作的枝條達到理想的彎曲度,為盆景造型構思服務。拿彎的要求是既要達到設計彎曲度,又要確保拿彎的枝條安全、健康。以上幾種方法都是相對成熟並廣泛地被樹友們應用的。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1,不破幹直接拿彎法。中國盆景藝術大師彭盛材門下弟子擅於不破幹拿彎山松,改作前,先用玻璃纖維繩等物料纏繞樹身,達到“加筋、保護”的作用。在拿彎的第一節位置下面,放置支撐物作支點。拿彎位置的背部,用韌繩將鋼管一端固定於樹身(不用太緊),以木方置於鋼管與樹身之間作介質(著力點),手握鋼管另一端,以槓桿原理加力,逐漸將樹幹拿彎,並且隨著拿彎角度變化,韌繩固定的鋼管跟著前移,最後完成拿彎作業 ,固定好。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2 十字破幹扭曲法。用破幹鉗於拿彎位置兩面、交差咬破,形成一個十字傷口,用布帶纏繞傷口處,傷口處的橫向纖維已部分被破壞,使之有可扭彎的空間,用雙手緊握拿彎位置兩端枝幹,緩慢扭彎至合適角度位置,固定即可。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3 切內角拿彎法,用鋸於主幹上切割一個小三角形缺口,手握切口兩端,往下壓,使缺口吻合,達到拿彎效果,綁紮、固定即可。

筆者將於本文分享的是一種與切內角拿彎法相反的——“切外角拿彎法“,顧名思義就是切開口子,拗彎,豁出一個大口子!

以電焊工作為例,要在一條角鐵上造出一個彎曲,都是切掉一個內角,彎曲,使焊接面積儘可能小,便於焊接作業。盆景造型切內角拿彎,與焊接也是異曲同工之理,就是通過切割,儘可能使拿彎後切口吻合,嚴絲密縫,利於景樹迅速生長癒合。

那麼,為什麼要採用這種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呢?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技擊教練告訴我們:肘部,是人體力量最大、最健壯的部位;嶺南盆景人也會告訴我們:“踭位(粵語方言,意為肘曲)”是盆景造型中最有力度的曲折變化。

嶺南盆景人常說的“踭位”,又稱為起踭、打踭、死曲、硬角(有別於“軟角”),是指盆景造型中小於或接近九十度的銳角變化,契合當前盆景時尚。盆景作品中,能有幾個起踭的曲位,增加轉折變化的力度,是當代嶺南盆景人孜孜以求的造型效果。

在嶺南盆景造型中,通過截幹蓄枝方法——截斷主幹後培育橫向分枝作轉曲,較容易獲得硬角變化。但是嶺南盆景“一寸枝條生數載,佳景方成已十秋“,而且,在造型改作中某些需要彎曲的位置沒有芽點,那麼就只有嫁接芽點和拿彎兩種方法了,其中拿彎法是耗時最短、見效最快的方法。但是前面所提及的三種拿彎方法,都不容易達到硬角變化效果。

筆者通過觀察大自然中折而不斷的樹枝癒合恢復後的效果,師法自然,通過模仿和嘗試,逐步掌握了這種拿彎方法的操作要領,運用到日常創作中,並經過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切外角拿彎法則較容易達到硬角變化、稜角分明的效果,這就是筆者更多地使用這種方法的原因。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4,筆者以切外角拿彎法輔助,結合鋸截、剪蓄、鑿削等方式造型的盆景樹樁(榕樹),體現了富於跌宕擺動、韻律變化、稜角分明的效果。

小枝切外角拿彎時,先於枝幹拿彎位置鋸一個口子(見圖5),深度為50%至75%(直徑越小,要求切割深度越淺;直徑越大,要求切割深度越深;直徑越小,越能大幅度拿彎;直徑越大,拿彎幅度越小),然後雙手緊握鋸口兩端輕拗,達到拿彎要求的角度(見圖6),按拿彎後缺口形狀,剪一截相同品種的樹枝塞入缺口中(見圖7),要求接觸面儘量吻合,最後用電工膠布綁紮,並用竹竿等物固定(這點很重要)。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5 小枝切外角拿彎示範 樹種:桂花。先於拿彎位置鋸一個口子,深度為50%至75%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6 如圖所示,雙手緊握鋸口兩端輕拗,達到拿彎要求的角度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7 按拿彎後缺口形狀,剪一截相同品種的樹枝塞入缺口中,要求接觸面儘量吻合,以利固定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8 用電工膠布綁紮,並用竹竿等物固定

大枝切外角拿彎時,先於枝幹拿彎位置鋸一個口子,深度為75%,用撬鍬撬開口子(見圖9),小心地調彎至設計曲度,再按拿彎後缺口形狀,(因切口橫截面大)剪兩至三截相同品種樹枝塞入缺口中才能牢固,要求接觸面儘量吻合(見圖10),用電工膠布或錫箔包卷、綁紮(見圖11),並用竹竿等物固定,防風、防擺動(這點很重要),然後,適當疏剪該枝枝葉,減少蒸發量,保障景樹健康、安全——從理論上說,造型拿彎的這條枝幹,枝葉越多,通過光合作用生長癒合就越快。所以,拿彎造型之後,可先適當疏剪,留心觀察,如發現該枝葉片下垂呈缺水狀,可再疏減枝葉,達至吸收量與蒸發量平衡,確保安全和快速恢復。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9 大枝切外角拿彎示範 樹種:番石榴。先於拿彎位置鋸一個口子,深度為75%,用撬鍬撬開口子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10 按拿彎後缺口形狀,剪兩至三粒同品種樹枝塞入缺口中,接觸面要求儘量吻合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11 用電工膠布綁紮,並用竹竿等物固定

多年來,筆者在羅漢松(見圖12)、山松(見圖19、20)等松柏類樹種以及朴樹(見圖16、17)、榕樹(見圖4)、桂花、三角梅(見圖21)、番石榴等雜木類樹種造型改作中,運用切外角拿彎法,都獲得良好的效果。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12 羅漢松小枝切外角拿彎效果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13 榕樹大枝切外角拿彎處,生長癒合中,作為楔子的幾粒樹枝沒有成活,但不影響癒合效果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14 榕樹大枝切外角拿彎處,生長恢復中,作為楔子的幾粒樹枝已成活,加快癒合時間

塞填於拿彎處作為楔子的幾粒樹枝,如果接駁時對準皮層,景樹生長旺盛的話,這幾粒樹枝有可能會成活,會減小缺口面積,相對地加快癒合時間(見圖14);有時候這幾粒作為楔子的樹枝沒有成活(見圖13),但不影響癒合效果,待生長癒合後,有的縮小為一個馬眼,有的留下一個空洞(見圖15),這在嶺南盆景造型、欣賞中,是可以接受的,富有滄桑感。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15 榕樹大枝切外角拿彎處,生長癒合,留下一個空洞,這在嶺南盆景造型、欣賞中,是可以接受的,富有滄桑感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16 朴樹大枝切外角拿彎處,生長恢復中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17 朴樹大枝切外角拿彎處,已生長癒合成馬眼

運用切外角拿彎法,新切口豁著一個大口子,毋庸諱言觀感是很難看的。但是生長癒合後,對景樹的整體健康沒有影響,其改作效果更加稜角分明,用行內話說就是“起踭”、“起角”,而且切口的增生癒合組織,會使其更加堅固、遒勁,防風、抗拉等,不在話下。

這項技法運用成熟後,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可在同一枝條上,同時多處拿彎(見圖18),經驗實踐是安全可行的,加快了造型速度。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18 山松大枝切外角拿彎,在同一枝條上,可同時多處拿彎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19 山松大枝切外角拿彎處,生長恢復中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20 山松大枝切外角拿彎處,已生長癒合成馬眼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21 運用切外角拿彎法造型、改作中的三角梅樁材

本文介紹的切外角拿彎法,不一定適用於每人、每樹。各位樹友如有興趣效仿,安全第一,可先於景樹無關要緊位置試用之,待掌握操作要領、對改作效果滿意後,再放心運用到造型、改作中。

拙文淺陋,冀拋磚引玉,不足不盡之處,請方家指正。願拙文對廣大樹友有所裨益,使我們在盆景藝術創作中,百花齊放,異彩紛呈。

知識乾貨——《匪夷所思的“切外角”拿彎法》

圖22 《虎嘯南天》 相思 188×90×120

廣東省盆景協會成立30週年會員展 金獎

何文開 藏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