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10個字」,他走了近30年,去世前17天他召集了兩次「組會」

長江日報融媒體9月16日訊(記者楊佳峰)昨日下午,記者來到普愛醫院23樓VIP病房1號病室,這裡是李德威教授生前住院病房。只有一張床,但可以容納很多座位。“最多”時容納了20名學生,病房成了學術會議室。

8月28日,身患嗜血細胞綜合症的李德威從北京友誼醫院轉院到武漢普愛醫院,專門要了一間單間大病房。此前,他在北京住院70天,但病情未好轉,兩個月4次化療,免疫功能低下,各項生理指標越來越差了。

在護士小付看來,這個病人有些特別:剛住進來時還能說話,探視的人絡繹不絕,而且大部分是年輕人,很多人手裡還拿著書本資料,讓她很是疑惑。尤其是10多人都擠進病房,一待就是1個多小時,後來才知道是“病人”在召集學生開學術研究會議。

李德威剛剛休整了2天,30日就來了一大批人,VIP病區主任胡桂英醫師對此印象深刻。她說從30日起,直到10日下午李德威進了重症監護室,1號病床前總是人來人往,每天不間斷。

病房裡開了兩次“組會”

李德威住進來剛兩天,就把他的科研團隊召進病房開“組會”。據李德威科研團隊學生負責人碩士生張根袁介紹,他們在醫院病房開了兩次“組會”,每次10多人參會,都是李德威老師召集的,一次是9月2日、一次是9月9日。這個“組會”是李德威科研團隊的大會,不定期開,因為“李老師經常去外地科考,時有間斷。這次10天內連開兩次,是很罕見的。”

9月2日,張根袁和中國地大4名博士、5名碩士、3名本科生來到普仁醫院1病房。李老師坐在病床上,聽大家彙報。“我正在為研究生畢業論文發愁,就把自己的畢業選題跟李老師彙報了。”張根袁說,每個人都作了彙報,並有提問,李老師一一作答,最後總結髮言,鼓勵大家要勇於實踐,不畏困難。

一個多小時很快過去了,考慮到老師的病情,大家沒敢多問,使得組會“按時”結束。“現在想來,或許李老師當時會誤以為大家不夠努力。”張根袁說。

中國地大地質學大四學生趙子豪參加了醫院病房的第二次“組會”。他回憶,因為有上次“組會”同學的經驗,大家只彙報了一下每個人的科研任務和課題規劃,沒有再多說話,但李老師好像有所發覺,主動和大家搭話。

“趙子豪,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比賽的結果怎麼樣了?”“還沒比完。”趙子豪答。他說,當時感覺李老師身體不是很好,精神很差,但說話還是清楚的,沒想到他還會惦記這個比賽。

“我所在的小組獲得三個一等獎,地大獲得團體特等獎。但是李老師聽不到這個消息了。”昨晚,趙子豪說,沒想到李老師那麼快走了,那次談話成了和他最後的對話。

吐血500毫升還要求見學生

10日上午,李德威教授病情突然惡化,不僅出現呼吸困難,而且大口吐血。“今天無論如何要見這兩個學生。”出現這種狀況,李德威還是要堅持見學生,好像有事要急著交代。

對於這次病情惡化,胡桂英醫師認為是感染所致,天天接見學生,對李德威的病情恢復不利。他所患的嗜血細胞綜合徵,死亡率達50%,特別需要隔離。

所以對李德威這一次見學生的要求,胡桂英和醫護人員一起進行了勸阻,堅決不允許。

兩名學生得知實情後,沒有來見李老師。當天下午,李德威各項生理指標進一步變差,血壓、血小板、血紅蛋白都很低,被送入重症監護室。

據院方記錄,從8月28號進入普仁醫院,剛開始李德威每天只睡1小時,其餘時間都在床上寫寫劃劃,時而陷入深思。開完最後一次“組會”,接見最後一撥學生,直到10日下午進入重症監護室,這種狀況才結束。

李德威的博士生羅行文專門從西藏趕回武漢,9月4日在病床前,聽了李老師最後一課。羅行文從事地熱開發研究,“此行意義深遠,更加堅定了我乾地熱事業的決心。”

為“10個字”走了近30年

作為地質科學家,李德威教授的研究足跡遍佈青藏高原。從羌塘到喜馬拉雅,從喜馬拉雅到可可西里,從可可西里到阿爾金山,從阿爾金山到阿里班公錯,從阿里班公錯到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從雅江大拐彎到川西龍門山,從龍門山到滇東南紅河……從1990年開始,近30年,李德威馬不停蹄。

“骨灰一半落葬在青藏高原,另一半回到老家麻城,這是哥哥的生前遺言。”昨日李德威弟媳周女士介紹,老家麻城還有李教授的媽媽,已經80歲,至今沒有告訴她兒子去世的消息,怕老人承受不住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

1992年,李德威提出以盆山耦合、下地殼流動為核心的“層流構造假說”,以非常簡潔的模式和合理的動力來源系統地解釋了青藏高原上各種地質構造現象。2011年以來,李德威相繼提出取熱減災減排,地熱能綜合分類,乾熱巖地熱能成因,乾熱巖地熱能資源量勘查與評價方法,乾熱巖地熱能選區準則,熱流體關聯資源、能源、災害、環境、工程穩定性聯勘共探新思路等,為我國地熱界增添了新的理論思想,探索出新的技術方向。

隨著對地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他開始用創新的理論研究固熱能(地球物質發生固態流變的熱能)。李德威科研團隊通過重點研究南海、雷瓊裂谷及周邊的固熱能熱源,查明瞭雷瓊裂谷南側的固熱能分佈規律。今年3月在海南瓊北打出了“中國東部第一井”,為我國固熱能的開發和利用展現了美好的前景。

在大弟子劉德民副教授看來,李老師留下的10個字頗具深意。該理論已經有了首次成功實踐,把前一句做好,後一句將是自然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