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史話」重寫夏朝史;從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本文的基礎是基於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夏朝在哪裡?或許你們都沒有猜到,在江南》,如果沒有看過,建議先看該文,然後看本文。傳統認為夏朝被商朝所滅,但是上古時代,沒有真正的改朝換代的概念,只有不同氏族集團之間的擴張和戰爭,夏商之間也是如此,夏族興起於江南會稽一帶,大禹時期勢力向北擴張到了淮河流域,因此和東夷族發生了衝突。後來東夷族的一支商朝將夏族勢力趕出了淮河地區,夏族又重回江南,失去了和北方的聯繫,直到春秋後期,越國強盛,夏族才重新出現於史料記載。


虞國和夏族

在越族是長期活動在東南地區的古老民族,他們活動的地區叫做揚州。在夏族之前,曾經有一個十分古老的氏族,叫做虞國,是舜的氏族。當時有虞氏強盛,和周邊的氏族結為聯盟。於是、皋陶、契、棄、伯夷、夔、龍、垂、益等人都成為了舜的同盟,而夏后氏也是,大禹成為了有虞國的治水官員。而根據江南地區的考古發現,在浙江的良渚遺址,極有可能是舜的古都。良渚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

「遠古史話」重寫夏朝史;從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良渚遺址出土的玉器

在良渚遺址附近,有餘姚、上虞等地。《風土記》載,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餘姚。後來隨著洪水氾濫,有虞氏不得不向北遷徙。在良渚遺址中,普遍發現了水災的痕跡——淤泥、泥炭,沼澤層。這也是為什麼良渚文化突然在4000年前衰落的原因。

「遠古史話」重寫夏朝史;從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

洪水氾濫之時,大禹擔當起治水的重任。這時候,部落聯盟的已經轉移到了江北淮河流域,而大禹治水也主要針對的是淮河。而後,越族在淮河流域和三苗發生了衝突,開始爆發戰爭。舜南征三苗而死於丹江地區,崩於蒼梧之野,後來舜就葬於九嶷山。之後,圍繞著王位繼承問題,大禹和舜的兒子商均展開了爭奪。再這個過程中,大禹娶了塗山氏之女為妻,塗山氏就在幾天安徽懷遠地區。由於當時還處於禪讓制時代,因此禹繼位的可能性很高。不過舜的兒子商均也想繼位,在這個過程中,大禹得到了塗山氏的支持,在塗山舉辦了塗山大會,得到了淮河地區諸侯的支持。史書記載“夏之興也以塗山”。這時候,大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成為了越族的聯盟首領,建立了夏朝。但是禹和商均畢竟都是同族,商均失敗後,分封他為虞國。

當越族人北進後,在越族的先地——會稽,也就是今天浙江一帶,還有許多氏族部落,必須要得到他們的支持。於是大禹又在會稽舉辦了會稽大會,其中防風氏遲到,居然被禹所殺。要說防風氏也是江南地區著名的越族首領了,在治水上也有不少功勞。。德清三合鄉一帶有祭祖的風俗,建有防風廟,即農曆八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共三天舉行防風王廟會。《述異記·捲上》:“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長之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髮而舞。”不過大禹急著樹立權威,因此必須得殺了防風氏。


後來大禹死後,也葬於老家的會稽山。春秋時期的孔子曾經說道會稽山的防風氏。秦朝,秦始皇東巡狩,上會稽,祭大禹。漢朝,司馬遷上會稽,探禹穴。這些都可能證明,至少從春秋開始,人們就一直相信大禹墓在會稽。

「遠古史話」重寫夏朝史;從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會稽山上的大禹像

大禹建國後,開始勵精圖治。首先,舜死於和三苗的戰爭中,這個醜不得不報。於是率領越族和三苗戰爭。三苗位於長江中游一帶,又稱為南蠻,古代蠻和苗是一個寫法,後來的楚國就是三苗後代。三苗勢力範圍非常大,他們以江漢為根據地,向北進入了伏牛山地帶和淮河上游。而越族北上後,兩族發生戰爭。最終大禹擊敗了三苗,此後文獻中再無三苗的記載,直到周朝出現楚國。而後大禹劃定九州,每個州鑄造一個鼎,作為國家的象徵。

「遠古史話」重寫夏朝史;從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夏商形勢圖

夏朝的發展

大禹雖然從商均手中奪取了王位,但是他也不敢隨意破壞古老禪讓制傳統,於是選擇皋陶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但是不久皋陶去世,禹重新選擇益作為繼承人。不過也有史書記載,大禹雖然選定了繼承人,但是也私下告訴兒子啟去奪回王位。後來大禹死後,啟繼承王位,直接破壞了禪讓制。這引起了有扈氏的不滿,於是雙方在甘發生戰爭,最終啟獲得勝利,從此開闢了世襲的“家天下”。

夏後啟死後,夏朝內部又出現了武觀之亂。夏後啟的兒子們為了爭奪王位的繼承權,相互爭奪。這次動盪動搖了夏朝的根據,而後太康繼位。但是該時期夏朝和東夷發生了衝突。東夷族主要活動在山東半島和蘇北地區,是夏朝的主要敵人。據史料記載,太康在打獵的時候,被東夷族有窮氏首領羿射殺,羿奪去了夏朝王位。而後寒浞又殺羿。總之東夷族入侵比較嚴重。

而夏后氏的後代少康得到了虞國的幫助,開始復興勢力。最終,少康在斟尋氏等夏朝封國的在幫助下,殺了寒浞,奪回王位,這次事件,歷史上叫做“少康中興”。少康復國後,直接建都在虞國的首都綸城。少康之子杼繼位後,再次將都城遷徙,並開始大規模製造兵器。文獻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說法。杼多次遠征東夷,這次夏朝國力的巔峰。《國語·魯語》說道“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到杼之子槐在位時,東夷族紛紛向夏朝朝貢,其中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居於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氏族成為朝貢夏朝的主要成員。此後,夏朝又開始向西邊發展,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夏朝的衰亡

不降死後,夏朝開始衰落。從扃到廑都是短命的國王,沒有什麼作為,而廑之後的孔甲則是一位昏君。《史記·夏本紀》記述道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孔甲死,其子皋繼位。皋死,其子發繼位,這段時間,夏朝和東夷族經常發生戰爭。到桀上臺的時候,夏朝就快瀕臨滅亡了。

桀繼位後,經常和周邊部落發生戰爭,特別是東夷族。而此時東夷族的一隻商人興起,在商湯的帶領下,商人不斷取得勝利,先後滅了夏朝分封的韋、顧、昆、吾後等氏族。最終和夏軍在鳴條發生決戰,夏軍大敗。夏朝滅亡。此後,史書記載桀被湯放逐到了南巢。實際上,上古時期的放逐並非流放的意思,而是驅逐。意味著桀失敗後,向南逃竄,回到了自己的越族地區。

南巢也就是今天安徽淮河以南地區,今天的巢湖和很可能就是南巢氏所在地。在安徽和江西一帶,曾經出土了不少史前文化遺址。例如凌家灘遺址和薛家崗遺址。目前凌家灘遺址通過五次挖掘,出土大量的玉器,石器等,甚至還發現了一些青銅製造的遺蹟。但是目前也僅僅只是挖掘了一小小的部分。凌家灘遺址和良渚文化有很大的聯繫。

「遠古史話」重寫夏朝史;從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凌家灘出土的玉人

薛家崗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地處安徽省潛山縣河鎮鄉。現出土了大約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並發現了百餘座的墓穴。特別重要的是,這裡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要知道,在4000年前,北方還沒有發現確切的青銅遺址。

「遠古史話」重寫夏朝史;從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薛家崗出土文物

在江西的新幹,出土了一個商朝時期的墓葬。從發掘跡象看,墓穴內原放一槨一棺。槨長8.22米,棺長2.34米。它們的寬度分別為3.6米和0.85米。墓主人僅剩下一些沾滿銅綠的牙齒,但墓內隨葬品異常豐富。據統計,墓內僅青銅器就達480餘件,鼎、鉞等禮樂重器,戈、矛、刀、劍尋常兵器以及農用工具鏟、鍤、耒、耜種類繁多。另外,墓內還有300多件陶器用品及100餘件玉器、瑪瑙、水晶和綠松石飾品。

「遠古史話」重寫夏朝史;從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江西新幹出土

在墓中出土一件青銅鉞,還有瓚,前部形如粗矮的觚,高17釐米,後有長柄,系舉行隆重的裸禮時所用,甚為罕見。由此看來,墓主應該是一位國王級別的人物。我有兩種設想,這是夏朝滅亡後,桀逃到南巢地區後的墓葬。還有一種可能,這是越國某一位祖先的墓葬,總之都是夏人的墓葬。

「遠古史話」重寫夏朝史;從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青銅鉞

越國:夏朝的後代

越國,是夏朝的一個分封國。。據《史記》記載,越國祖先為夏朝王族成員,《越絕書》、《吳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餘……無餘傳世十餘,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轉從眾庶為編戶之民,禹祀斷絕。十有餘歲,有人生而言語……眾民悅喜,皆助奉禹祭,四時致貢,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後,復夏王之祭”,意思就是越國就是大禹的後代。而越國存在的時間十分久遠,從夏朝一直到春秋戰國。越國的土地主要包括浙江和江西一部分。

「遠古史話」重寫夏朝史;從江南到淮北,是越族的北上

百越

越國在春秋之前一直不為人們所知,知道春秋後期,吳國和越國爭霸,越國才見於中原文獻記載。據史料記載,楚國和晉國爭霸,後期兩國都疲於奔命。於是晉國派遣人士扶持楚國東邊的吳國來對付楚國,後來才有了吳王闔閭伐楚。楚國復興後,又開始扶持吳國的敵人越國。從此,春秋歷史進入了吳越爭霸的時代。

公元前475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越王勾踐乘機滅吳國。從此越國霸業到來。於是勾踐率軍“北渡江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周元王封勾踐為伯。“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在勾踐死後,越國也開始衰落。前306年,越王無疆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越國因此分崩離析,各族子弟們競爭權位,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東越,閩越皆為其後人所建國家。到了秦始皇時候,統一六國,征服南越,從此越國也統一為秦朝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