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7 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與夏文化之謎終於徹底破解


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與夏文化之謎終於徹底破解

(作者:趙輝)中國的夏朝是否存在?夏朝的國都究竟在哪裡?夏朝的國都究竟是怎樣的規模?長期以來都是困擾中國歷史學界與考古學界的一個頭疼問題。後世各地也誕生了許多以史料文獻,附會出了許多與夏都有關的地名,如夏邑、禹都、禹州、夏縣、陽城等等。考古界以黃河流域這些地區為目標對夏文化的研究與尋找,經過幾代人前赴後繼的努力,也沒發現有重要價值的夏文化遺址。難道史書記載、人民普遍傳頌的堯舜禹與夏朝,憑空從中華大地消失了?

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與夏文化之謎終於徹底破解

人類文化的發展,不是突然的,而是人類在生存競爭中學到許多經驗,逐漸積累而流傳下來的。夏文化的產生也是經過漫長的史前時期,在理想的自然、地理環境下,逐漸積累、流傳下來的。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會受到種族之間戰爭的干擾,人類殘酷成性,個人之間殺戮不斷,還會結合親族,進行械鬥,造成種族之間大規模的戰爭。正因為如此,以堯舜禹仁愛思想奠定的夏文化、夏文明、華夏文明,才成為後世中華民族的共同信仰,成為我們民族的共同認同。

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與夏文化之謎終於徹底破解

“商湯伐夏”正是發生在公元前1600年前,北方黃河流域以商部落為首領的部落集團,發動的對南方淮河流域的以夏后氏族為代表的華夏集團的軍事戰爭。是一場北方野蠻遊牧落後部落對南方文明農耕部落集團的軍事攻擊與文化侵略,是一場以殺人祭祀為文化特徵的商部落對以堯舜禹思想建立起來的文明社會華夏部落夏文化的毀滅。

夏朝剛剛建立形成的夏文化,也在這一“湯革夏命”的文化軍事革命中,遭到了重大沖擊,夏文化被邊緣、被弱化、被掩蓋,導致今天我們對夏文化發源地尋找的無果。但遠古時期,以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下萌芽誕生的夏文化,卻並沒有停止發展,以其文化的強大創造力與影響力,使得整個中華大地成為以華夏文化為信仰的華夏民族。

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與夏文化之謎終於徹底破解

華夏文化的影響力在中華文字與文史方面,全面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認同。建立夏朝的華夏“華人”成為全球中國人的自稱,取代夏朝的商朝“商人”也成為後世人們嬉笑怒罵的對象。

在史料中對“商湯伐夏”這一朝代更迭的革命事件,進行了如下記載:《尚書·湯誓》“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和《史記·殷本紀》“夏王率止眾力,率奪夏國,眾有率怠不和”。《尚書》和《史記》的記載內容完全相同、意思完全相同,只是在用字方面有所差別和不同,其中的“夏邑”與“夏國”的不同與差別,為我們破解夏朝歷史,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文史依據

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與夏文化之謎終於徹底破解

古文“邑”字為會意字,其演變過程如上圖。甲骨文(圖1、8)上部是“囗”,意指城牆所包圍的城市;下部是一個跪坐的人表示城中按秩序生活的居民——有人居住的城市便是“邑”。金文(圖2)字形基本沿襲甲骨文。發展到秦代小篆(圖5)階段,表示“城市”的“囗”由方到圓,表示跪坐臣服的“人”也變成了“卪”,漸漸失去了其造字本義。發展到隸書(圖6、7)和楷書階段,表示疆域的“囗”不變,人卻已訛變為“巴”了。在發展過程中,這字在秦篆階段還分衍出偏旁一一“阝”來。這偏旁,在形聲字裡,都放在字的右邊作為表意的形旁,表示和地域城鎮有關。

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與夏文化之謎終於徹底破解

坐容規範是漢禮的基本內容,要求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雙手可以握拳,衝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因此,“邑”字下部跪坐之人,是一個具有“仁、義、禮”的文明之人,邑城也是原始部落走入文明形態的最初城池。

在文獻中對“邑”字的解釋為,《說文》:國也,從囗,封域也;《正韻》:都邑也;《釋名》:邑,人聚會之稱也;《史記·五帝紀》: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左傳》凡偁人曰大國,凡自偁曰敝邑,古國邑通偁。《白虎通》曰:夏曰夏邑,商曰商邑,周曰京師。

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與夏文化之謎終於徹底破解


因此,在西周之前時期,邑就是對國的稱謂,邑就是國,夏邑就是夏國,商邑就是商朝,夏時期的邑就是特指夏朝國都,商時期的邑就是特指商朝國都。《尚書》與《史記》中的“夏邑”與“夏國”同義,是不同歷史時期,史官對夏朝國都或夏朝的同一稱謂。

商邑,通過現代考古,我們已經發現了幾處商朝時期的國都邑城。而夏朝國都的夏邑,卻成為中國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毫無蹤跡。

在文字與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夏朝,文字還不是那麼豐富,往往一個字就代表了一個地名,一處地名就是一個文字,就可以完全表明一處重要地方。“邑”是文明之人生活的地方,是文化產生的地方。在夏朝時期,對於“邑”的稱謂就完全可以表明夏朝國都的唯一特定稱謂,“邑”就是夏朝國都的稱謂,“夏”是對夏后氏族的稱謂,“夏邑”是夏朝國都的商朝時期稱謂,以區別商朝國都的“商邑”。

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與夏文化之謎終於徹底破解

而在兩週時期,隨著“邑”名使用的普及化,“邑”也成為“都”之下的城池名稱,被廣泛使用,失去了夏商時期的特定“國都”稱謂。如果我們能發現夏時期被記錄為文明之人生活的“邑”的地方,那麼,困擾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夏朝國都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對此,筆者將義不容辭、赴湯蹈火、責無旁貸地完成堯舜禹交付的使命,實現華夏民族歷史與文化的偉大復興,將華夏文化、華夏文明的龍興之地,完整、生動、具體地呈現在世界面前。

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與夏文化之謎終於徹底破解

在“夏之興也以塗山”“禹會諸侯於塗山”的中國南北分界線的淮河塗山地區,有一個“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的地方。這裡是大禹娶妻塗山氏女的地方;這裡是塗山氏女吟唱出中國第一首詩歌“候人兮猗”的地方;這裡是《詩經》誕生的地方;這裡是夏後啟出生的地方;這裡是堯舜禹時期“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的地方;這裡是大禹鑿山導淮的地方;這裡是大禹治水使得“中國之人得而食也”的地方——

這裡的古人自稱為“邑人”,這裡的地名古稱為“邑”,這就是具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的四千年前的華夏地區,講究禮儀、仁和的“邑人”。

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與夏文化之謎終於徹底破解

在淮河塗山的當地多年代、多版本縣誌中,傳習記載:“邑之有志,蓋古史之;流所以周,知其邑之。封界廣輪,延袤山川;生理所宜,植產厚薄”“

一邑之志,其為編輯也,亦僅耳。然成之甚不易也;邑之故事,難見於經史。”“懷遠,古名邑,又為中都京畿輔地,塗荊二山對峙,淮渦二水合流,以故賢才代出。”“邑人年富,戶部尚書《吊卞和》”“邑人姚鳳,戶部郎中《登塗山望遠》”等等。

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與夏文化之謎終於徹底破解

由此可見,淮河塗山當地的縣誌,歷史悠久,從華夏文化信史開始的西周時期,已經傳習了邑志的記載。淮河塗山的“邑”名與“邑志”,由來已久,具有可靠的史料價值,是古已有之,而非後世之附會。

當堯、舜、禹、夏啟等華夏先聖,依託淮河流域優越、穩定的自然環境,積累創造了光芒萬丈的華夏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文明之光。以人類文明進步而形成的“邑”,就成為夏朝建立的基礎,成為夏朝的國都,“邑”也成為夏朝國都的名稱。“邑,國也”,以淮河塗山夏啟為啟始建立的夏朝,也稱為“夏國”“夏邑”;“夏人”也稱為“邑人”,今天的“邑人”也就是夏時期的“夏人”

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與夏文化之謎終於徹底破解

從華夏文明禮儀產生起,以文明之人建立形成的“邑”,就成為夏朝、夏都的稱謂;“夏邑”與“夏國”成為後世對夏都的稱謂,以區別於商朝時期的“大邑商”“大邑周”。“邑”這一華夏文明禮儀之都,這一特定稱謂,在時代變遷、文化普及中,逐漸走向平民化,成為後人人們敬仰華夏文化的趨之若鶩的常用地名。夏朝與夏朝建立的夏文化也為中華人們普遍認同,融入各地地名之中,使得夏朝文化與地名,遍及全國。

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與夏文化之謎終於徹底破解


綜上所述,困擾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的夏朝歷史問題,這一中國歷史界與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至此徹底破解。夏朝、華夏文化、華夏民族、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產生於中國南北分界線的淮河流域塗山地區,淮河塗山也成為我們中華民族與文化的龍興之地,惠及萬代,照耀萬世,照耀全球。(作者:趙輝)

華夏民族四千年的期盼!夏朝、夏都與夏文化之謎終於徹底破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