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李世民,唐朝會不會變成“夏朝”?

最近在家看了一本書,由王覺仁先生所著的《大唐興亡三百年》。書中內容通俗易懂,文筆也十分流暢,向來不喜歡看書的小編也被此書深深吸引。

讀《大唐興亡三百年》,你能近距離感受到許多我們熟知的人物,諸如秦叔寶、程咬金、尉遲恭等,他們沒有像電視劇所演繹的那般武功高強,卻是實實在在的具有傳奇色彩。你還能見識到“唐朝十八學士”絕非虛有其名,各各眼光獨到、滿腹經綸,善於謀略。當然,你感受最多的還是唐太宗李世民耀眼的魅力,不僅在唐朝初期,便在平定亂世、開疆擴土上發揮了決定性作用;而且治國有道,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如果沒有李世民,唐朝會不會變成“夏朝”?


但是小編今天想說的人物並非太宗,而是在隋唐亂世中只存在了短暫十年的夏王——竇建德

竇建德,東漢大司馬竇融後代,遼東宣王竇拓玄之孫。竇建德出身扶風竇氏,世代務農,重誠信講義氣,出任里長。崇尚豪俠,深受鄉里人敬重。大業七年,隋煬帝募兵攻打高麗時,竇建德擔任二百人長,目睹兵民困苦,內心義憤不平,於是拒絕東征,帶領孫高祖進入高雞泊,舉兵反叛,全家坐罪遇害。在家破人亡的慘痛事實面前,萬念俱灰的竇建德只好脫去隋裝,帶著部下投奔高士達,短短几年,便擁兵割據,雄踞河北,稱霸一方,自稱“夏王”。

如果沒有李世民,唐朝會不會變成“夏朝”?


  • 仁者的非凡胸襟,智者的深謀遠慮

武德二年,竇建德率軍圍攻黎陽,俘虜了淮安王李神通、秘書丞魏徽、李世績的父親李蓋、唐同安公主。只有李世績帶著數百名騎兵突圍而出,渡黃河南下。但是李世績放心不下自己的父親,最終還是掉轉馬頭,回到黎陽投降了竇建德。

然而李世績一心向唐,一場兵變使他不得不拋下父親,終於奔回了長安。之後,李世績料定自己的父親必定會死在竇建德手中。但是結果卻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當夏朝的文武百官紛紛請求誅殺李蓋時,竇建德卻說:“李世績身為唐臣,為我所虜,不忘本朝,乃忠臣也,其父何罪?”於是,竇建德強忍心頭的怒火,以一種常人少有的高姿態當眾宣佈赦免了李蓋。

既然改變不了定局,又何苦給自己加上一個濫殺無辜的罪名?失去李世績已經是一種損失,何苦為了洩憤導致更大的損失?

  • 深得民心,太平光景

從大業七年起兵以來,凡事打了勝仗或是攻陷了城池,竇建德總是把俘獲的金銀財寶全部賞給將士,自己分文不取。雖然早已稱王,生活上卻是一貫的簡單樸素,從不吃肉,只吃蔬菜和糙米飯;其妻子曹氏也只穿布衣,從不穿綾羅綢緞,所用婢女僅十餘人。夏軍還俘獲數以千計的嬪妃宮女,竇建德都是即刻將她們遣散,一個沒留。還有些隋朝舊臣,大多得到了竇建德的賞識與重用;那些不願效力於他的,竇建德也不強留,不但給他們盤纏,還派兵護送出境。

在這樣一個領袖的統治之下,無怪乎河北在當時呈現出一派安居樂業的太平光景。竇建德積極“勸課農桑”,發展生產,打造了一個繁榮安定的社會局面。”境內無盜,商旅野宿“。

  • 夏朝終結,精神猶在

歷史上著名的虎牢之戰,李世民僅以數千騎兵破竇建德十萬餘眾,堪稱經典。也是在這一場戰役中,夏朝徹底終結了。公元621年,奮鬥了整整十年的帝王功業就這樣毀於一旦!虎牢之戰,十萬餘夏軍全軍覆沒,竇建德被俘。武德四年,竇建德被斬首於鬧市,中年四十九歲。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夏朝就這樣徹底的敗了。同年初秋,以劉黑闥、高雅賢為首的舊部聚眾起兵。眾人指天盟誓:“吾屬皆為夏王所厚,今不為之報仇,將無以見天下之士!”(《資治通鑑》卷一八九)流落各地的竇建德舊部紛紛依附。反叛軍每攻佔一處,皆設壇,祭奠竇建德亡靈。短短半年之內,他們以所向無敵、銳不可當之勢橫掃河北,戰必勝、攻必取,克復全部夏朝舊境。

從一個開國帝王所應具備的綜合素質來看,無論是執政能力、軍事能力還是個人魅力,竇建德基本上都是達標的。假如隋朝末年群雄逐鹿的舞臺上沒有李世民,那麼最終君臨天下的人是李淵還是竇建德?歷史或許會就此改寫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