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從未真正關心母親——90後台灣藝術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們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迷路·LensFM」第2期

母親擁有美國研究生留學學歷,但在社會世俗下,依然離開了社會,進入家庭中日復一日地養育子女、照顧家庭。


何佩玲,93年生於臺北,目前在美國留學。她用了兩年的時間,來觀察和記錄她的父親和母親。


何佩玲從生活出發,以自身的感受,將母親在思想、行為上所受到的無形及有形的限制,以及世俗、傳統加諸於女性的規範,外加直接來自於何佩玲父親常年對於其母親行為的指揮與引導等,以影像的方式進行各種細節的呈現。對家庭中女性角色的敏感和探索,何佩玲撕開了日常生活中所忽略與隱藏的矛盾與衝突,將母親所受到的漠視和隱藏的疼痛進行了有形的感知,同時,對於自己未來作為女性的角色也進行了反思。


——傅爾得

本文目錄

一、何佩玲是誰

二、何佩玲作品

1|家庭主婦的日常

2|不平等的物件

3|每夜的一晚真空飯菜

4|這不是我的血

5|對父親的指控

6|缺失女性角色的家庭照片

7|母親:極度漠視的疼痛

三、策展人傅爾得看何佩玲的創作

四、傅爾得訪談何佩玲

五、當我們把鏡頭對準家人——何佩玲 × 傅爾得 × 周仰三人談(線上直播,點文末“閱讀原文” 馬上收聽)

一、何佩玲是誰?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何佩玲:1993年出生於臺北,目前就讀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就讀藝術創作研究所。

一直以來關注於家庭、性別與社會之間的連結、關係與實踐,抑或反身觀看如何被形塑建構。相信藝術是世界上唯一人們情感上共同的語言,而作品為能表達出身為“人”所擁有的特性與意識,並讓人們在“分享情感苦痛”上產生連結,媒材使用包含攝影、錄像、行為表演與拼貼等。

曾獲 Wonder Foto Day臺北國際藝術攝影交流展評審獎(2017)、BYOB Taipei:一夜限定影像放映秀徵件獲選(2016)與第二十九屆法國馬賽錄像藝術節徵件獲選(2016)。

二、何佩玲作品系列

1|家庭主婦的日常 Daily Life of the Housewife

“你是整天關在家被別人洗腦,我是在外面社會中工作。”這是父親對母親說過的一句話。家中越日常的行為,越能凸顯被漠視的一切。

這個作品用母親身為家庭主婦每日使用的清潔手套象徵她的無奈與漠視的疼痛,結合家中許多隱喻的對象,去看那隱藏在皮膚下、置身於家中的情緒,畢竟疼痛其實是一種耗盡心力的內在經驗,它本身既曖昧又難以碰觸,因此如何去了解與同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

在相片的處理上為了呈現那種不和諧感與荒謬的現實生活,使用反轉負片的手法讓其有不自然的鮮豔色調,但讓清潔手套保持原本的顏色和樣貌,而構圖與視角上都非常的直接,去凸顯每一件對象本身背後的意義。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2|不平等的物件The Objects At Home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父母親的衣櫃:(剖開)母親的皮膚底下是一種無奈、孤寂與庸碌下的不適越日常的行為,越能凸顯被漠視的一切繼續日常「工作」的她氣息染遍居住18年的家中物件散發著黯淡的日常之味與偽。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母親插的花,擺在父親祖先牌位上。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父母親的臥房,擺著媽媽環遊世界的白日夢。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四個孩子們的洗髮精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家中五個女人的浴巾

3|每夜的一碗真空飯菜The Vacuum Bottle Of Evening Meal

每夜的一碗飯,鎖住的究竟為何物?

非正職工作、小孩的胃、我的口沫、思鄉、請重視我、薄弱的自信、批評、務必準時、催促......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4這不是我的血This is not My Blood

從自身體內流出的經血,喧譁而放肆,似向上流竄的精子,又似向下流動的血。父母親的生命竄動著我的身軀,難以承受又不得不任其鼓譟,痛伴隨著唯一的通道流出,對其無限的想像與感受深深的刻在其中。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5對父親的指控Charges Against My Father (錄像表演作品)

每日的言語是會日益加累而成,不斷堆棧積在身體的寸寸肌膚裡。記錄下一年多父母親之間爭吵與指責的日期,緩慢地書寫在自己的身上,最終以象徵女性的液體潑自己,渴望自身的力量能洗滌這些沈積已久的苦痛。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6|缺失女性角色的家庭照片Family Photos of Female Without Female

當一個家庭照片失去女性的存在時,這個性別與空間之間的關係產生強烈的變化。她原本置身的空間突然間變得模糊又清晰,依循著隱匿的痕跡,可以覷見曾經作為時間載體的照片,是那麼的脆弱。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7|母親:極度漠視的疼痛Mother:Extreme In difference of Pain

“二十幾年間,母親設的許多防線,潛意識的在我身上滋長、茁壯。 深愛我的母親,究竟為何要畫下這些紅線,拿自己的傷痕烙印在我身上?”

這是一本攝影手工書,前半部分以一本採訪我母親作為大陸新娘的書作為鋪陳,我重新拼貼並裁切裡面的內容,然後搭配我母親年輕時的老照片。後半部分則以過去父母相識到相戀的照片與印在描圖紙上兩人現今的日常對話作為對比,逐漸勾勒出一個家庭的改變與日常現象。去探討一個家庭情感形成的脈絡,與母親為何在我身上設下許多的限制與叮囑,也讓這些東西無形之中地在我身上滋長、發酵。

請橫屏↷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三、策展人傅爾得看何佩玲的創作

臺灣的年輕攝影家何佩玲作為一名90後,其影像除了代表個人對家庭生活及女性角色的思考,也反應了這一代臺灣年輕女生,當她們在臺灣的社會家庭風俗成長過程中,對父母那一代人在社會、家庭角色上的思考,也表達了她們自身對未來擔任此類角色的困惑與恐懼。她的作品,映照了這一代部分臺灣年輕女生所抱持的潛意識:不要變成自己的母親,恐懼嫁給自己的父親。

何佩玲的作品《家的 父親與母親》,是一個經多年拍攝和製作的項目,由多個不同的部分和系列所構成,既有梳理了父母從戀愛到成家過程的一系列舊照片與現今家庭日常對話而製作出來的手工攝影書《母親,極度漠視的疼痛》,也有對母親在家庭日常中身份和角色進行深層挖掘的藝術攝影創作《家庭主婦的日常》、《不平等的物件》,更有行動派的攝影創作,名為《母親和我分別拍攝的父親》的系列,是何佩玲將母親拉進來一起參與的拍攝項目。

母親作為妻子,何佩玲作為女兒,當她們分別以家庭快照的形式對生活中的丈夫和父親拍照時,照片便呈現出了大量的信息。可以看出,照片中呈現的拍攝時機、場合,以及父親的狀態等,都呈現了一個沒有全力配合參與的父親角色,甚至,何佩玲將在拍攝過程中,父親與她和母親之間由於拍攝行為而產生的最激烈的言語交流紀錄了下來,作為快照的解讀。

因此,何佩玲作品的敘事性更強,她是帶著困惑進行了《家的 父親與母親》的一系列拍攝,拍攝的過程就是她尋求答案的過程。

我們一再從她的作品中看到細節,如家裡的角落、母親插的花、打掃用的手套,每日清掃的桌面、父親的祖先牌位、父母的衣櫃等等。不止如此,她從整理父母年輕時的老照片、書信等開始,從他們開始相戀到結婚到現在成為四個成年女兒的父母的過程進行梳理展開。用父母目前的生活對話,鋪陳出當年他們的老照片,以此來反思女性在婚戀家庭中角色權利關係的變化。

何佩玲從女兒的視角,以母親為主線,逐步將家庭關係中隱藏的深層次矛盾、母親的角色在兩性關係和家庭內部關係中的權利變化和困境,以及作為家庭主婦的母親在男性主導的父權社會下的生活框架和行動範圍等等,進行了一一的展開。即便是有著美國研究生留學學歷的母親,在社會世俗下,依然離開了社會,進入家庭中日復一日地養育子女、照顧家庭。

何佩玲從生活出發,以自身的感受,將母親在思想、行為上所受到的無形及有形的限制,以及世俗、傳統加諸於女性的規範,外加直接來自於何佩玲父親常年對於其母親行為的指揮與引導等,以影像的方式進行各種細節的呈現。對家庭中女性角色的敏感和探索,何佩玲撕開了日常生活中所忽略與隱藏的矛盾與衝突,將母親所受到的漠視和隱藏的疼痛進行了有形的感知,同時,對於自己未來作為女性的角色也進行了反思。

四、傅爾得訪談何佩玲

傅爾得:最初作為臺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告學習系的學生,你什麼時候開始決定自己要走藝術這條路?

何佩玲:出生於臺北,並遊歷過十三個國家,對我來說,形塑了我易於與不同背景與文化的人交流的特質,也深深著迷於身為“人”所擁有的特性與意識。大學四年期間,雖然繫上的課程走向比較偏企劃與公關,但因為熱愛藝術給予我的情感衝擊,我從未停止接觸它,大量去其他系所與學校修習電影、攝影、哲學、心理學、視覺設計等等課程,甚至在大二那年自己籌組拍片團隊到意大利拍攝設計紀錄片,想盡辦法去接觸與參與各種藝術展覽、到藝術單位實習,瞭解藝術圈的生態與樣貌,而也因為主修廣告系,我接觸了許多不同議題的作品,並更能站在他者的立場去分析與觀察。

真正決定要成為一名藝術創作者,是在大四的畢業製作時,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去研究,以自己的家庭去呈現性別刻板與角色不對等關係,以及自己意識與情感的衝撞等,在那期間每天不斷地蒐集素材與嘗試各種媒材的可能性,在最後的《告別,是》畢業製作聯展中,從觀者與家人深層感觸的回饋與共振裡,我看見藝術是世界上唯一人們情感上共同的語言,是心靈深度的語言,也讓我發掘到創作是我一輩子想要做的事。

傅爾得:最初對攝影有強烈興趣是什麼時候?你所採用攝影的方式,在通往藝術這條路上,又起到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和位置?

何佩玲:最初對攝影有強烈興趣的時候是在高三那年,確定考上大學後買了第一臺的類單相機,剛開始透過不斷地閱讀攝影書籍、評論與作品,自己慢慢地摸索與反思自己和這臺相機與攝影之間的關係,並從傳統顯影到數位修片皆有所接觸與學習,因為深信唯有在瞭解這個媒材的侷限性後,才能拓展我對其的運用與嘗試。攝鏡後之意,非攝純粹之姝。攝影對我而言,起初是讓我重新觀看這個世界、扭轉自己單一的視角,到後來成為我闡述與反思這個世界的媒材之一,深知光在底片上的每個細微化學變化,都僅是那一瞬的事,就像所有逝去不再回來的時光,終將顯影的是在你我身上留下的痕跡,因此我的影像更是一種綿延的情感與思緒流動,而非對當下現況的紀實。

傅爾得:你如何開始關注起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其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在你的認知裡,這種角色和關係一般是怎樣的?

何佩玲:在這一年半的研究期間,我每天記錄父母與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並觀察他們在家中的角色與日常行為,甚至從女性身處在一個房間的位置與物件的擺放,都很仔細地推敲這些思緒與情感。同時,對母親進行深度採訪與對話,閱讀她以前寫的日記、信件,觀察她的生活、交友圈等,並透過閱讀像是《母親這種病:現代人的心靈問題,可能都來自於母親?》、《中國剩女:性別歧視與財富分配不均的權力遊戲》等書籍,從更宏觀的角度去觀看社會體制與文化之於家庭的意義。

每個家庭裡,或多或少有著這樣的角落,像是黑房間的概念,在那裡你會被禁止說一些話、或是做某些事情,在這個空間裡產生了一種“恐懼文化”,用讓你產生“害怕”的方式,去限制你的某些行為。而在亞洲的社會中,因為某些傳統的道德觀與習俗影響,所以父權體系下的家庭主婦存在著各種限制,致使其漠視掉自己的疼痛,繼續日常“工作”,導致沒有平等對話的立足點,而這些在家庭主婦身上的束縛與防線,又不斷地在下一代的孩子身上潛意識地滋長、茁壯。

傅爾得:在你的成長過程逐漸改變的認知中,你母親在家庭中的角色及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否發生了改變?如果有的話,你認為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轉變?或者說,如果你對母親的認知產生了改變,這種改變是什麼?

何佩玲:從小,我只曉得離鄉背井的母親,為了養育我們四個小孩很辛苦,到過了二十幾年後,發現母親的言行其實已潛意識地在我身上發酵,而深愛我的母親,究竟為何要給我劃下那些紅線,難道她是拿自己的傷痕烙印在我身上嗎?從那時候我開始去深究她在家庭這個單位內所扮演的角色與責任。我們身處在社會體系的一部份,並參與其中。從這層意義看來,“媽媽”是我家中的一個位置,而她,是實際佔據這個位置的人。“媽媽”與佔據媽媽角色的她,有所不同;而這個不同,是我們很容易忽略的關鍵區別。因此我在瞭解母親時不只是瞭解她如何在家庭這個體制下所受的影響與改變,也同時瞭解她從小的性格與興趣,這讓我對母親的認知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多了一份體諒並鼓勵她多去實踐自我、完成自己的夢想。

傅爾得:

《家庭主婦的日常》系列中,你以“手套”作為視覺主線,牽引出了母親在家中的日常活動,為什麼選擇那些場景作為拍攝對象?反轉負片方式的選擇又意在表達什麼?

何佩玲:在《家庭主婦的日常》裡,用母親身為家庭主婦每日使用的清潔手套象徵她的無奈與漠視的疼痛,結合家中許多隱喻的物件,去看那隱藏在皮膚下、置身於家中的情緒,像是其中一張照片裡,有一盆花是母親每次在插花課時插的,帶回來後總是被母親安置在家中很獨特的位置,既突兀又繽紛,彷彿她渴望被人注視但又無法太融入,同時微妙地影響了家庭成員的互動。每張照片都企圖去表達家中物件與母親的關係,並反映她深沉的心境,畢竟疼痛是一種耗盡心力的內在經驗,它本身既曖昧又難以碰觸,因此如何去了解與同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在相片的處理上為了呈現那種不和諧感與荒謬的現實生活,使用反轉負片的手法讓其有不自然的鮮豔色調,但讓清潔手套保持原本的顏色和樣貌,而構圖與視角上都非常的直接,去凸顯每一件物件本身背後的意義。

傅爾得:

《母親:極度漠視的疼痛》一書的製作,出於一個什麼樣的背景和驅動力?

何佩玲:《母親:極度漠視的疼痛》是我第一本手工製作的攝影書,去探討一個家庭情感形成的脈絡,與母親為何在我身上設下許多的限制與叮囑,並把這些東西無形之中地在我身上滋長、發酵的過程描繪出來。前半部分以一本採訪我母親作為大陸新娘的書作為鋪陳,我重新拼貼並裁切裡面的內容,然後搭配我母親年輕時的老照片。後半部分則以過去父母相識到相戀的照片與印在描圖紙上兩人現今的日常對話作為對比,逐漸勾勒出一個家庭的改變與日常現象。

傅爾得:你在家中所感知的母親的被漠視和承受的疼痛是什麼?你認為你母親的處境和狀況是獨特的嗎?如果不是,那麼你認為這背後有什麼樣的文化或社會因素所導致?

何佩玲:因為一直以來對人的情緒非常敏銳,在看完《極度疼痛》一書後,我開始探究“疼痛”這個感知,而人物首選就是母親。我認為家庭主婦的疼痛是完全被隱藏的,甚至是在皮膚之下、非常深層的地方,一種無奈、孤寂與庸碌下的不適,即便有疼痛也沒辦法去表述。而痛苦完後的作息,如洗衣服、接小孩與煮飯等,仍是不可怠慢的家庭主婦的份內“工作”,但往往越日常的行為,越能凸顯被漠視的一切,因為家事做久了就被日常給埋沒了。

亞洲社會對於母親這個角色有既定的刻板印象,而這種疼痛又是在體制之內生成的,因此在相同的背景與文化因素下,其他家庭裡也可以覷見類似的情景。母親是那個中國大陸移民時代的縮影,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最普遍的社會單位,我們也和上一代身處於其中,這種情緒是會延續抑或影響的,所以觀察到在臺灣我們這一代普遍現象的恐懼:害怕未來成為自己的媽媽,嫁給像自己的父親。

傅爾得:《不平等的物件》系列,你對家庭中夫妻關係不平等的定義是什麼?你選擇的影像表達中,有母親所打掃父親的祖先牌位,為什麼?

何佩玲:在家庭裡伴侶之間是互相尊重與理解的,若其中一方受到行為與語言的暴力,或是被受限於這個有形或無形的空間而導致自由受到阻礙,亦或是伴侶在工作分配上的不均與刻板印象的認定,都可能會造成關係之間的不平等。在其中一件作品裡,父親祖先的牌位上擺著母親插的花盆,那個花盆是母親自己擺上去的,覷見她試圖在父親的空間裡, 找到自己的定位,但身處在那個空間裡,是那麼地尷尬、模糊。母親祖先的牌位並不存在於家中,因為在中國的傳統裡妻子是要跟隨夫姓,並且有結婚就像是潑出去的水的觀念,因此她只好化身成已失去了芬芳的枯萎花朵,安置於父親的空間裡任其飄落。

傅爾得:為什麼想要跟母親一起來拍父親?為什麼選擇那兩段你與母親分別和父親的對話作為這個系列的文字說明?

何佩玲:在《Father was Shot by Mom(母親拍的父親)》與《Father was Shot by Me(我拍的父親)》裡是一件結合實際行動的作品,當鏡頭轉向父親,一切衝突將伴隨著這個武器而產生。在我賦予母親“拍攝他”的權利之下,自己與母親之於父親的關係正逐漸改變,而讓母親也透過某種方式去表述自己的想法。那兩段文字是我與母親在拍攝父親的當下,發生最直接與激烈的言語衝突,從中可以看出三個人在家中的位置與互動關係,僅僅只是從影像上也可以讀出不同角色對於不同性別的情感與空間建構。

傅爾得:以你的觀察和理解,父親和丈夫這個角色,相對於你和你母親,有著怎樣的相同和不同?這種關係是你所認為最為理想的嗎?如果不是,你所認為的理想的父親、丈夫的角色是什麼?

何佩玲:父親與丈夫這個角色受傳統文化的建構,被賦予了更多的權力與責任,對於其角色,同時社會又有著刻板印象,如男主外女主內等。但不論性別,當一個家庭有了孩子以後,就要學習如何互相溝通和協調,這對孩子很重要,因為在意識到他人之前,孩子會觀察家中存有差異的人是怎麼互動、尊重彼此的。“父親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孩子的)母親。”在這過程中,學會如何去尊重別人、接納差異性,這是家庭教育中最大的特色,而父母間的互動對孩子的影響,可能超乎我們的想像。

傅爾得:選擇以影像對家庭中女性的角色進行觀察和呈現,你認為影像所能做的是什麼呢?

何佩玲:影像對我來說是攝影也是一種行為表演的展現,我喜歡將自己置入那個場域,去觀察與感受周遭的人事物,進而讓影像能細膩地將家庭中的現實景象拌和著思緒重組、呈現,並且快速地傳播在現今的網絡裡引發共振。家庭影像是有意識地帶入了深層的家庭記憶與土地倫理,因此當你要闡述一個概念時,需要的不只是紀實的影像,更需結合自己的想法,重新制作影像,而女性角色在影像當中又多了一份現實的成分與情緒的力道。

傅爾得:你對女性在家庭關係中的敏感的清晰的認識是什麼?對於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關係,你對自己有什麼期待?

何佩玲:女人在成為女人之前,是個人、社會經驗等的不斷累積,從意識到開始接受“身為女人的條件或規範”後,才會慢慢地蛻變,覺得自己是一個女人。我覺得女性在家庭中應該經濟與生活空間都更加獨立自主,與伴侶之間應為平等的相處關係,並且不斷地精進自己,去思考女性的更多可能性,就像思考“如果沒有這些社會規範,女性會不會有其他的可能或變化?”

傅爾得:就你自己所認為,《家的 父親與母親》整個系列的完成度有多高?抑或你之後還會繼續拍攝?會繼續以這個題材進行創作嗎?離開家到紐約或許有了新的看法?如果繼續的話,會從哪些方面做補足?

何佩玲:《家的 父親與母親》這一系列的創作可以說是一種自己與自己的對話,是心靈深度的語言。但透過展覽的方式,要很赤裸、直接地讓觀者深入你的心,進而引發共振,這一直是我創作的目的。因此,創作者的現場性,我覺得很重要,觀者的立即反饋與情緒,是唯有你在當下可以立即感受到的,進而為你的創作留下很深刻的痕跡。因為我的恐懼來自於母親的疼痛,導致我想要愛情卻害怕婚姻、喜歡待在家卻怕變成家庭主婦,這一切讓我有一股強勁的衝動,非探究至深淵不可。唯有先了解恐懼的淵源,才有辦法著手改變。

但,我要的不是自己痊癒了,而是有更多人參與。從我母親身上,我渴望打破家醜不能外揚的刻板印象,讓更多人瞭解這並非特例,而是共有的社會現象。在我和觀者聊天的過程當中,我也印證了多年的疑慮,許多女性觀者都不約而同地攤開心中的疤痕與我比對。我會持續在這個題材上進行研究,而性別議題則從家庭社會等等各方面延伸而出,無論是在婚姻、身體、自我認同等方面,其實都有非常大的討論空間,因此,我不會侷限在對單一主題進行探索。在離開家後,置身於複雜的文化社會中,我會以第三者的視角去理解與探索這個命題,挖掘新形態的變動關係。

五、當我們把鏡頭對準家人——何佩玲×傅爾得×周仰三人談(線上直播)

長按以下海報,識別二維碼收聽 ↓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关心母亲——90后台湾艺术家何佩玲的作品,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女性的家庭角色

▼馬上報名 何佩玲×傅爾得×周仰三人談 直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