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大陸腳步,臺灣“宅經濟”發燒


臺灣民眾對外送員(大陸稱“外賣小哥”)的暴增非常有感,因為在路上幾乎隨時能看到多部外送摩托車,急行穿梭於街頭巷尾,形成“快遞臺灣”的街景一隅,猶如早年的人力黃包車。

臺灣滿街“吳柏毅”(Uber Eats)、“腹龐大”(foodpanda)和“拉拉姆”(Lalamove),加上幾位外送員因交通事故過世,“共享經濟”一躍成為各家媒體頭條。

其實從國際上的Uber、Airbnb、共享單車到WeWork,到大陸的美團外賣、餓了麼等,這些爭議不斷的共享經濟,早已起落浮沉好幾個循環。

跟著大陸腳步,臺灣“宅經濟”發燒


四大超商全數搶進

外送商機席捲全臺,不僅餐飲業者爭相投入,臺灣零售業也紛紛加入戰局。

繼全家、7-ELEVEN之後,OK超商跟進,攜手粉紅熊貓“Foodpanda”推出外送服務;萊爾富也規劃於2020年上半年推出外送服務,屆時臺灣四大超商全數搶進外送市場,要跟餐飲業者分杯羹。

據OK超商表示,首波將以雙北地區10家店作為測試,外送商品初期聚焦自有品牌鮮食,包括炸雞、蛋撻等熱食,還有OKchoice系列袋裝微波食品,以及茶葉蛋、OKcafe美式跟拿鐵等,總品項約15項,以點心跟飲品為大宗,目的是搶攻上班族下午茶、夜貓族宵夜兩個時段,估計將帶動合作門市整體業績成長10%。而OK也成為Foodpanda合作的第一間超商。

超商之所以積極搶進外送市場,有三大主因:

一是瞄準持續發酵的“宅經濟”,顧客對於配送到宅的服務,無論使用習慣或需求度都不斷提升;

二是店鋪商圈的延伸,全臺超商總數超過1.1萬家,密集度高居全球第二,要再大幅展店不易,而外送模式正好可作為店鋪貨架的延伸;

三是營業時段的互補性,超商營業時間可用來填補餐廳非營業時段的顧客需求,也創造出離峰時段商機。


跟著大陸腳步,臺灣“宅經濟”發燒


以超商業界首推外送服務的全家來看,早在2019年外送市場打得如火如荼前,全家2018年11月就攜手新加坡商Honestbee(已停止在臺營運)推出外送服務;2019年9月,全家更進一步跟Uber Eats合作,在雙北地區提供外送服務,包含鮮食、咖啡飲品、餅乾零食、日用品等都可外送,而全家也成為Uber Eats平臺首家入駐的零售業者。

目前外送效益如何?全家指出,從銷售數據來看,以販賣BBQ韓式炸雞的板橋板農店,以及主打咖啡輕食的敦新店業績最佳,一般商品則以飲料、咖啡、早餐鮮食最熱銷;從銷售時段來看,除了午餐、晚餐尖峰外,晚間11時至凌晨1時亦為另一波高峰,也成為實體店夜間離峰時段額外的營收來源。

據全家統計,推出外送服務後,單店營收平均成長10%至20%,假日更可較平日多出30%。

統一超商也在2019年9月,攜手臺灣大車隊旗下子公司全球快遞,提供7-ELEVEN店鋪部分商品外送服務,目前外送範圍涵蓋六都跟新竹市區,外送需求最大宗的品項是咖啡。統一超商指出,雙方合作重點是解決門市外送人力不足的問題。

外送員工作超搶手

隨著“懶人經濟”快速躥起,或許是外送平臺刻意操作,月入10萬(新臺幣,下同)的消息,在臺灣炒得沸沸揚揚。從青年男女、中年大媽大叔,只要能騎車、能滑手機、會使用系統,都可以加入外送平臺共同追逐這個美夢。

在臺北市某間小吃攤的騎樓牆上,張貼徵人啟事,要徵求瓦斯工人,5萬甚至6萬的薪水待遇已經不低,仍舊不容易找到合適人員。那麼為什麼所有此刻經濟上有缺口的人,都投入外送市場呢?

首先是外送平臺的門坎不高。相較於各種行業,年齡限制算是寬鬆,也沒要求外貌等個人條件,基本要求就是備有駕照、手機以及學會操作系統,通過公司的基本面試就能加入工作行列。

第二是時間彈性自由。比起傳統公司固定工時制度的硬性規定,外送員時間多半操之在己,有單就跑,沒單的時候,每個人利用時間自由分配,或者索性有狀況就直接下線(意即下班)。

跟著大陸腳步,臺灣“宅經濟”發燒


事實上,隨著“宅經濟”蓬勃發展,外送平臺興起,104人力銀行針對近5年曾擔任外送員、300多名求職者發出問卷,外送員高達8成是兼職,而且是年齡介於15歲至18歲的兼職者;正職收入比大學畢業生月薪3萬元高出1.2萬,其中,最高可達18萬元,最低僅2萬元。

Yes 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表示,外送平臺崛起,論件計酬、工作彈性、薪資高的優勢,不少快遞都轉行當外送員。楊宗斌觀察,物流業近來頻頻以高薪“搶人”,不少正職月薪從5萬元多,一口氣調升至6萬元,兼差的時薪也上調到200元至250元。

“月入10萬”為許多人編織了一個夢想,這畢竟不是一般小資族或小老百姓光光努力就能輕易到達的目標,或許因為如此,才會有這麼多人選擇投入美食外送的市場,期望透過這個行業,能為自己累積“第一桶金”。

外送員風險、勞權受關注

不過,最近臺灣外送員連續發生意外事故,10月10日假期中,三天發生兩起外送員死亡事故,假期過後又發生一起外送員撞死路上老翁事故,肇事的年輕外送員需要負擔賠償,甚至刑事責任,讓外送員風險與勞權問題受到各界關注。

事故之後,外界焦點放在外送員與平臺業者之間的關係,到底是“僱傭”還是“承攬”。臺灣勞動部門很快地宣佈此兩個案為“僱傭”,但業者認為公司與外送員為承攬而非僱傭關係。

到底該是僱傭還是承攬,有待勞動部門在制度面上作明確定義,基於保護勞工的立場,當然該優先考慮對勞工較有保障的僱傭關係。

不過,更值得探討與關注的是:外送員暴增代表的經濟與社會涵義,以及未來可能的改變與政策。

根據勞動部門的統計,目前全臺有7家食物外送平臺業者、共計聘用8萬名外送員。然而必須注意的是:外送員的數量是近兩年開始暴增,因為這種美其名為“宅經濟”的趨勢是近年興起,去年快速加溫。

以2012年前就進軍臺灣、目前臺灣市佔率最高的外送平臺Foodpanda為例,2019年平均每日訂單數量較2018年同期成長高達25倍。合作餐廳也倍增,活躍使用者更整整成長了20倍之多,用人則較剛到臺灣時多了35倍,外送員大部分為20到30歲的年輕人。

其他數字、虛擬世界業務可成長千百倍,耗費人力卻幾乎不用增加,但外送宅經濟不同,需百分之百落實在實體世界,任何增加的外送業務,都要增加更多的外送員才能處理。


跟著大陸腳步,臺灣“宅經濟”發燒

外送員工作為何能吸引這麼多的年輕人投入?當然,收入一定是首要考慮,特別是網絡上不時出現“我是外送員,月入10萬元”的文章,更讓不少年輕人認為當外送員,是他們累積百萬元“第一桶金”的最實際方式。

換個角度思想,外送員工作辛苦、風險高、前景有限,實在不像是能讓年輕人趨之若鶩的工作。一般外送員接1份單的收益大概是70到90元左右不等,為了搶單、搶時間,外送員幾乎是披星戴月、總是奔馳在馬路上,1天要接超過40到50張單,而且幾乎全月無休,才能有所謂的“月入10萬元”。

除了辛苦,更重要的是風險極高,不論對外送員或其他人而言,都是如此,這由外送員車禍案例增加可看出來,此外,長期暴露在市區汙濁空氣中,身體健康也必然受影響,網上形容“用命換錢”並非虛言。再看工作長期前景,外送員很難有太多“成長、升遷”前景。

長期低薪的過勞之島

這樣的工作能吸引眾多年輕人投入,其實就是臺灣長期低薪的結果。根據臺灣勞動部門2019年8月公佈一份近五年大專畢業生薪資資料,大學畢業生平均月薪只有30422元,如果以行業看,吸收較多年輕人的住宿及餐飲業平均薪資更僅有28030元而已。年輕人起薪如此低落,當然讓拼老命、拼爆肝後月入可破10萬元的工作,顯得如此美好又吸引人。

縱然民進黨當局一直宣傳臺灣經濟是“近20年來最佳”、失業率持續下降到近19年來低點,但實情則是這兩年創造的新就業機會只有過去的一半,失業率會下降的主因是這幾年正好是退休潮高峰;同時薪資未增、增加的就業機會以質量差的低階工作居多。

如果民進黨當局繼續陶醉於失業率下降的錯誤表象,甚或蓄意誤導社會,而不細查現在增加的就業機會比過去少、附加價值亦低,未來臺灣只會是更嚴重的爆肝、過勞之島,年輕人活得更辛苦。


跟著大陸腳步,臺灣“宅經濟”發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