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傳媒戰國策之「行規論」

2018傳媒戰國策之“行規論”

1號按:新勢力崛起,老江湖轉型,傳媒天下上上下下、分分合合,正式進入戰國時代。傳媒1號(id:zcfhxy)特為“廣大盟友”獻策屬於2018傳媒戰國策的“八大論”,分別是:

第一論:行規論(李媛)

第二論:粉圈論(張答應)

第三論:下架論(胡言)

第四論:分化論(香雪蘭)

第五論:集群論(香雪蘭)

第七論:資本論(810丶)

第八論:國創論(胡言)

今天的話題,“行規論”,從一定程度上和崔永元所揭露的“陰陽合同”有關聯,但也不盡然。我們並無意在“陰陽合同”事件上繼續添柴加火,或是事後諸葛。

“陰陽合同”是一個風暴中心點。圍繞這個中心點,我們可以探討一下影視行業的前世今生:他的瘋狂得意、他的唯利是圖、他的臨陣折戟、他的前路叵測。

2018傳媒戰國策之“行規論”

2018年5月28日,崔永元通過微博發佈了幾張影視合同的圖片,意指這是“陰陽合同”。5月29日,崔永元又再度微博曝光主體不詳的雙合同。

隨著無錫稅務局介入調查,6月4日股市收盤,多支影視股遭遇滑鐵盧。華誼兄弟、唐德影視雙雙跌停,慈文傳媒、光線傳媒、歡瑞世紀等跌幅超過5%。當天總共有90%影視股出現了下跌,市值蒸發超過100億。

表面來看,眾多影視公司一夜之間的雪崩是由崔永元所揭露的“陰陽合同”而促發。實際上,這是一場多米諾效應,只是時間早一點或晚一點,整個行業的外強中乾在這場輿論風暴中不堪一擊。

短短几年時間,資本的狂熱逐利加之行業本身的缺乏規範,營造了影視市場的虛假繁榮。這個行業畸形發展,負面頻現,股民沒有安全感,從業者生存壓力大。因此,只要有一些風吹草動都會引發連鎖反應。

狂熱無序的影視市場

從2003年開始,曾經蕭條的中國影視行業逐漸步入快行道,嗅覺靈敏的民營資本開始介入。

這一年,馮小剛的電影《手機》斬獲了5300萬票房,成為年度票房冠軍。在某種意義上,馮氏喜劇從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國電影市場商業化的進程。六年之後,《手機》的製片方之一華誼兄弟作為民營影視第一股成功上市。

此後,在國內票房經濟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各路資本早已在影視行業佈局,尤其近年來影視併購事件頻現。


2018傳媒戰國策之“行規論”

1、資本狂熱

2015年,正是資本最狂熱的時候。南方都市報數據顯示,2015年A股市場共發生137起文化傳媒行業併購事件,其中影視相關併購多達76起,涉及資本2000億元,佔比87%,平均每5天發生一起影視併購事件。 在2014年,A股發生影視併購事件為61起,而在2013年,這一數據僅為7起。

在影視行業這塊誘人的“蛋糕”面前,除了影視相關公司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多家“外行”公司也相中這一領域,紛紛拋出跨界方案。北京旅遊以1.5億元收購了北京摩天輪100%股份正式進入影視圈,並改名“北京文化”;通靈珠寶成立了鑽石影業,經營餐飲的湘鄂情、生產煙花的熊貓煙花等也都曾公佈過收購影視公司的計劃。

2、天價片酬

隨著資本力量的大舉進入,國產影視的性質和麵貌幾乎被顛覆了。明星片酬和“陰陽合同“正是在資本與玩家的追名逐利中催生出來的產物。

據福布斯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收入最高的10位明星總收入超過了22億元。另據有關消息,早在2016年,一二線演員的片酬增長了將近兩倍多,而一些流量明星的片酬在製作成本佔比最高升至75%。

陰陽合同則是天價片酬的附加產物。 明星的收入與納稅額水漲船高,自然會產生逃稅避稅的僥倖心理。

從更深層次來看,一味地追捧明星恰恰說明了資本的浮躁與製作公司對品質的漠視。

2018傳媒戰國策之“行規論”

大家都追求“大幹快上”的效果,認為明星是投資回報率的保障,並能降低投資風險。焉知一部好作品的誕生需要較長時間地沉澱、打磨,絕不是靠幾位明星“押寶”就能立竿見影。

在賺快錢的潮流裹挾中,一方面,影視公司不得不提供天價片酬與明星捆綁,另一方面,“粉絲”經濟如火如荼,使得整個產業鏈上的播出平臺、宣傳機構、發行渠道都只認明星。

明星超高片酬如洪水猛獸,嚴重擠壓了劇本、拍攝、製作、宣傳發行等環節的生存空間,並直接影響了影視劇整體的品質。從業者們沉浮其中,卻無能為力去扭轉什麼。

3、德不配位

國內明星的高片酬惹眾怒主要在於與大環境的不匹配。像好萊塢、NBA,全行業都掙錢的情況下,明星漲薪無可厚非。但在國內影視行業整體虧損的情況下,一名演員一年拿走幾千萬甚至過億,這就屬於不道德。況且,好萊塢的產值和世界影響力如此之大,是中國影視行業不能同日而語的,那麼中國明星卻要拿全球頂尖的片酬,顯然是倒行逆施了。

與歐美、日韓等國相比,中國影視行業的制度完善遠遠跟不上行業過快發展的速度,其典型表現就是演員片酬的失控與不合理。影視劇行業絕大部分的公司都在虧損,明星片酬卻在一路瘋漲。但是花了高價請明星,卻並不一定帶來相應的回報。

2018傳媒戰國策之“行規論”

今天影視行業的明星片酬、偷漏稅問題也許還不至於造成致命傷害,最關鍵的還是要清醒地知道,明星並非靈丹妙藥,我們要從明星主導逐漸向內容主導的思維模式轉變。

行業還要長久發展,品質是核心。

泡沫破裂的行業現狀

曾經的各路資本與玩家們在影視圈攪起了波瀾壯闊的浪花,讓這個行業為虛名所累。

2018年6月,由明星“陰陽合同”引發了巨大的行業震盪。客觀地說,這是好事,長痛不如短痛。

在此期間,九成影視股出現持續下跌,其中,華誼、唐德、慈文等公司的市值更是在過去三個月內分別縮水了70億、30億和40億。

包括霍爾果斯在內的幾處影視稅收優惠地區紛紛調整稅收政策,一些需要補繳大量稅款的中小影視公司已瀕臨倒閉。

明星的工作室稅率、個人稅率與片酬佔比正在調整,很多項目不得不停工觀望。

2018傳媒戰國策之“行規論”

風波所及,橫店等地的一些劇組也暫時停工,群眾演員們甚至連一天30元的戲都很難接到。

1、板塊動盪

實際上,在2018年6月4日的大跌之前,整個二級市場的文娛板塊已經連續兩年排名倒數。2016年漲幅倒數第一(37.7%),2017年漲幅倒數第二(21.6%)。

在行業整體估值方面,已從歷史最高的73倍PE降至2017年的31倍。目前這一趨勢仍在延續,2018年上半年的板塊跌幅超過了20%,PE只為26.8倍。

2、資本撤離

2018年6月18日,光線董事長王長田在第二屆中國影視領袖峰會上表示,資本目前正在撤離影視市場,很多影視項目的融資都出現了問題。

他預言,在未來一兩年間,會有幾千家影視公司倒閉。至於原因,他提到目前影視圈鋪張浪費的現象,影視公司創始人“高消費、住高級賓館、開party、坐頭等艙”等個人行為傷害了投資人的感情,他認為資本不會像以前那麼容易“說騙就騙”了。

同樣,在過去幾年的上海電影電視節,各大影視公司往往憑藉一個簡單的策劃就可以拿到大筆投資。可是今年,即使一些看起來不錯的項目也很難打動漸趨理性的投資者們。

3、業績下滑

2018傳媒戰國策之“行規論”

2018年,很多影視公司的業績出現大幅下滑。近日,文化傳媒上市公司相繼發佈了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報告,其中顯示,華錄百納、電廣傳媒等幾家公司處於虧損;另外,包括印紀傳媒、華聞傳媒、驊威文化等公司淨利潤降幅達到70%以上。

此外,由於各地稅務部門開始清查整頓影視公司的賬目,導致許多公司資金凍結,再加上稅收政策、薪酬規定的調整,各大影視基地內劇組的數量大為減少,甚至不及往年同期的一小部分。

4、融資趨難

2015年,影視行業資本鼎盛時期,文化傳媒板塊的增發募資達到865.63億元。在2017年,十家影視類公司推出了定增預案,僅有中文在線完成了10.23億元的股票增發。

2018年,隨著資管新規出臺,銀行表外融資逐漸收緊,預示著一級市場投資環境將迎來寒冬。

有專業人士預測,募資將變得越來越難,手裡握有資金的基金勢必更加謹慎。今年下半年流入一級市場的資金將會出現斷崖式下跌,最多可能減少80%。

嚴謹制度的勢在必行

行業機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再加上懲處力度不足,這是影視行業陷入頹勢的幾大癥結。

2018傳媒戰國策之“行規論”

無論是“陰陽合同”,還是明星避稅、逃稅的各種套路,一方面是國家監管缺失;另一方面是從業者自身法律意識及社會責任感的欠缺。每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從上游到下游每一個環節,大家都有合理的位置和份額。如果失去平衡,將不會持續存在。

我們距離成熟的影視工業體系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在此過程中,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與引導,需要從業者的自律。是時候對明星片酬,乃至整個行業規則進行重新思考了。

近日,中宣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加強對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的治理,控制不合理片酬,推進依法納稅,促進影視業健康發展。

對於天價片酬,《通知》有三個硬性規定:每部電影、電視劇、網絡視聽節目全部演員、嘉賓總片酬不得超過製作總成本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70%。

《通知》還規定,影視製作機構、電影院線、互聯網視聽網站、民營影視發行放映公司,不得惡性競爭、哄抬價格購買播出影視節目,堅決糾正高價邀請明星、競逐明星的不良現象。

《通知》明確,政府資金、免稅的公益基金等不得參與投資娛樂性、商業性強的影視劇和網絡視聽節目並助長過高片酬。

五部委出臺措施治理問題,一些涉嫌洗錢、逃稅的企業會被淘汰出局,這是重要的一步。

在五部委出臺《通知》的背景下,相關管理部門及機構相繼提出了各項整治措施和意見。

1、查賬徵收

8月初,有媒體報道,今後全國影視類工作室全部改查賬徵收。個人所得稅統一徵收35%,綜合稅率提升至42%,並要求已註冊的影視類工作室需按42%的綜合稅率補交2018年1月至6月的稅費。一些地區甚至已經關閉了影視工作室的註銷通道。

2、限薪新規

2018傳媒戰國策之“行規論”

有消息稱,廣電總局將在原來“限薪令”的基礎上再推新規:網絡平臺購買大古裝劇每集不能超過800萬;現代劇根據演員和製作規模遞減,每集不得超過600萬、400萬和300萬;劇集在送審階段,必須將劇組整體預算上報廣電部門,如演員片酬超過了劇集整體預算的40%將禁止發放發行許可證。

8月11日,優酷、愛奇藝、騰訊三大視頻網站聯合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六家制作公司發表了抵制“天價片酬”的聲明。明確指出,“片酬相應產生的稅費由演員方承擔”。此前,很多演員在簽訂合約時都要求稅後收入,由影視公司代替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現象十分普遍。

1號結語

行業亂象不是一天積攢起來的,而問題的解決也並非一蹴而就那麼簡單。這一次的風暴讓整個影視圈遭受重創,希望已經警醒尚在睡夢中的人。我們需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以理性的眼光、精良的品質構建值得信賴的行業環境。

2018年暑期,我們注意到口碑成為了內地影視市場的一大亮點:主打流量明星但品質一般的作品,在極短的時間裡失去關注;電影《我不是藥神》等作品雖然沒有一線流量明星加盟,卻依靠口碑刷新了票房。

這讓我們慶幸,這個行業還沒跌入最壞的谷底。畢竟還有一批有良知的從業者和明智的受眾,他們清楚口碑和內容才是可持續的根本。

2018傳媒戰國策之“行規論”


2018傳媒戰國策之“行規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