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船像现在什么级别的战舰或航母?为什么?

A小吴883


我们今天所说的郑和宝船一般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郑和船队中最大的那一艘海船,或者说是郑和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航母战斗群中的航母;另一个是郑和船队中所有船只的总称。因为郑和船队规模庞大,体系齐全,由多种船型组成,各自有不同用途,所以宝船只是一个统称。

之所以称为宝船,是因为郑和船队有外交使命,船上可以搭乘外国使节,同时装载各种贡品、珍宝,所以是名符其实的“运宝之船”。

根据一些史料描述,郑和宝船其实和西洋帆船差别很大。

首先,航海用的船,一般需要是尖底或者是圆底,只有这样,才能乘风破浪,加快航速。哥伦布穿越大西洋发现美洲的帆船,就是尖头圆底的盖伦帆船——

制造这种船,需要把木头弯曲,人们将木头煮熟,变软,一头用火烤,一头不停地刷水降温,然后用石头压,最后弯曲成合适的形状。

船底越圆,船头越尖,在海上才越稳,越快。

经常出海的人肯定知道,不管你是航母还是邮轮,有时候十几米的浪打起来,人在上面就像筛糠。

早期盖伦帆船即便是尖头圆底,航速也只有6-8节,这个速度,相当于陆地上骑毛驴的速度。

后来,技术再次进步,有了飞剪船Clipper。

这种海船船型瘦长,长宽比一般大于6:1,船首前端尖锐突出,空心,便于在风浪中抬首,提高航向稳定性、减小船首阻力。船体后部逐渐变廋的有倾度的水线平滑过渡到狭窄的圆状船尾。这种船航速提到了11节,最快可以有17节。

而我们来看郑和宝船。由于中国人并没有深海航行的经验,所以郑和宝船中大多数是平底或者浅底船——



平底船一定是用于内河航行和近海航行的。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本人乘坐的是44丈长、18丈宽(146.67米长、50.94米宽)的大号宝船。这么大的宝船如果是尖底或者圆底的,那么吃水深度必须远远超过6米,但是造船作塘的遗迹都没有这么深,所以宝船的船型只能是平底的沙船。

当然也有一些史料试图证明郑和船队有尖底的船,她的结构类似于福建一代用于远洋航行的福船,这个船船底是圆弧流线型的,吃水浅一些,航速在4-5节左右。


宝船中有放大版的福船,放大了多少?10倍,也就是150米!但是在明代,150米左右的木船是比较不现实的。

英西大海战中,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帆船,西班牙海军的圣三位一体号,也才六十多米,在海上已经是行动极为不便,最后更是遭受重创以后在暴风雨中沉没。也就是说深谙航海技术的欧洲人把船造到150米的一半就已经很难操控了。那么从来没有征服过海洋的东方人要造150米的木帆船航海,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

有传说发现郑和宝船的龙骨长140米,那么问题来了,这么长的龙骨,是一棵树做成的,还是拼接而成的?

世界上目前已知最高的树,是美国的红杉谢尔曼将军树(General Sherman Tree),约80多米,还有澳大利亚的杏仁桉(Eucalyptus regnans),约140米,那么17-19世纪,修宫殿砍完了两河流域的大森林以后,中国有没有这么大的树?

还记得《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里描述,修紫禁城宫殿和颐和园的十多米的木材都需要从云南和南阳专门开采。那么动不动就要造几百条船,这是多大的开支?

如果龙骨是拼接而成的,那么如何保证强度?如何保证水密性?如何长时间航行?航海途中遇到渗漏如何修复?

所以,在今天看来,郑和宝船应该不能算是航海用的战舰,但是可以是一种水上平台。她没有很好的机动性和很快的航速,但是有稳定,载重量大的优点。

如果一定要找一种今天的舰只和郑和宝船对比,那么她肯定不是战舰,而是巨型登陆艇或者两栖攻击舰。

在今天,总有人说,郑和宝船比西方的帆船大十倍,一百倍,非常嘚瑟,但是实际上,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如果宝船长度150米的话,那么这个可能确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但是即便我们拥有着么厉害的庞然大物,随后迎来的却是封界禁海,闭关锁国的历史。与此同时,1492年,在亚欧大陆的最西端,三艘小帆船,跨过了大西洋,征服了整个美洲,为宗主国带去了大量的财富,推动整个西方社会高速发展。短短两三个世纪后,武装到牙齿的英国战船就用火药和鸦片开始了对古老东方文明的羞辱。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此体现,也不得不令今人好好深思。


HannibalLecter


有关中国海军史的问题问海研会就对了,陈悦来解答。

根据史料记载,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数量规模庞大,所包含的船只大大小小,种类非常丰富,由于时代相差太远,现代舰船分类很难和古代的船只进行准确的对应比较,但就功能而言,可以大致归纳为战船、运辅船只两大类。

(现代中国人印象中的郑和宝船,主要是这种福船型的形象。线图根据武汉理工大学席龙飞教授的考证绘制。)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以“宝船”规模最大,在现代的知名度也最高,题主之所以拿出现代的战舰、航母来作问,估计是针对这种郑和船队里最大的船而言。

根据《明史》等史料记载,“宝船”的规模是“长四十四丈四尺”,装有“九桅十二帆”,现代中国出现的宝船形象,大多是根据这一记载而推演得出。但是真实的宝船究竟是什么样子,究竟有多大,至今仍是一个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对于郑和船队的宝船有一点很大的认识岐误,很多人误以为宝船是一种战船,在今天看到的现代人做的宝船模型上,还常能看到密布主甲板两侧的火炮、火铳等装备。而据史料分析,宝船因为体量大,载货能力强,实际上在郑和船队中主要承担的是运输、补给的功能。

对应到现代舰船分类,宝船既无法归入战舰,更和航母风马牛不相及,较为类似的,或许是综合补给舰、运输舰一类的舰船。


海研会


提到郑和下西洋人们的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宝船。宝船几乎就是“郑和下西洋”的代名词。 其实下西洋的船队是由多种类型的船混合组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是“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们在船队中充当旗舰和主力战船。《明史·兵志》中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关于宝船名字的来历,一般认为它来装运宝物,有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也有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为此,称为“宝船”,意为“运宝之船”。

因为其体量大,成为下西洋船队中的主体。主要运载船队的指挥人员、使团人员及外国使节。很难将其与现代舰船中的某种船型划等号。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人员和货物的运输。当然其巨大的体型,在冷兵器时代的作战中也是极具威力的。想象一下,在交战中一艘艘如小山般的巨船,向敌方喷射着泼天的箭雨,船身无情的将敌船碾成碎片。它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海上王者。

船队中除“宝船”外的其他船按着用途分为粮船、水船、马船、坐船与战船等几种战舰。但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下关静海寺发现的郑和残碑,则按照船的大小将之分为:宝船、2000料船、1500料船、8橹船等几种。

“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顾名思义,它主要用于运输船队所需要的粮食以及后勤供应物品。“水船”是专门用来储存、运输淡水。他们是船队中的运输补给力量。

"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是大型快速水战与运输兼用船。"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又叫“战坐船”,也是大型战船。"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担任护航的专用船舶。他们是船队中的护航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