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實際上是把趙國往火坑裡推!

在小學語文課本里,有關於藺相如的故事,其中包括了他一生的主要成就,完璧歸趙、澠池會和將相和。但藺相如這些功績表面上維護了趙國的面子,實際上對趙國的生存發展並沒有任何好處,甚至還有很大的害處。

歷史上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實際上是把趙國往火坑裡推!

先說完璧歸趙,秦國打算用15座城換取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君臣擔心如果換了,秦國不給城;不換的話,秦國可能會發兵攻趙。進退兩難之際,藺相如挺身而出,帶著和氏璧去了秦國交涉。秦昭襄王坐在章臺上接見了藺相如,藺相如捧璧獻給秦王,秦王很高興,把和氏璧給妻妾和左右侍從傳看。

藺相如發現秦王不提15座城的事,於是就以“破壁”威脅秦王,秦王趕緊“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但藺相如還是覺得不夠誠意,說“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還是照做了,藺相如依舊不相信秦王會交換城池,於是讓人帶著和氏璧回趙國了。

歷史上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實際上是把趙國往火坑裡推!

最後藺相如對秦王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藺相如完璧歸趙雖然“幹得漂亮”,卻讓秦王齋戒、設九賓,最後還說不服你就殺了我!雖然在氣勢上贏了秦國,卻讓秦王窩了一肚子火,於是“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藺相如其實還不如不去,去了反而給了秦伐趙的口實。

隨後是澠池會,趙王忌憚秦軍,也害怕步楚懷王的後塵,因此不敢去。藺相如認為對秦國不能示弱,於是趙王去了。澠池會是在秦破趙光狼城,且秦強趙弱的背景下進行的,趙王認慫是有道理的,而藺相如去做了什麼呢,狠狠的羞辱了秦王。

歷史上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實際上是把趙國往火坑裡推!

秦王喝酒喝得很高興,就讓趙王去給他奏瑟,趙王照做,秦國的史官立馬上記下:某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一看不能丟了面子,於是讓秦王擊缶。缶是春秋戰國時期最流行的瓦器,在秦國只有窮苦百姓才會拿來當樂器,秦王自然不答應。

然後藺相如說“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五步之內,我就是死了,也要崩你一身血。秦王認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喊來趙國史官記下來。秦國大臣很氣,就說:你得拿15座城來為秦王祝壽,藺相如回懟:那你們首都咸陽拿來給我趙王祝壽。結果“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

歷史上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實際上是把趙國往火坑裡推!

藺相如面對強秦不卑不亢、有禮有節、不丟面子,但秦王心裡早就不爽了,要不然後來長平之戰也不會打得這麼堅決。而秦趙澠池會之後,秦趙暫時停止相互攻伐,更被其他五國視為威脅的預警,長平之戰時沒有人出兵幫助趙國,也是澠池會挖下的大坑。

歷史上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實際上是把趙國往火坑裡推!

澠池會後藺相如和廉頗上演了將相和,被後世引為美談。但兩人的施政方針是截然不同的,藺相如主張對秦不屈服,和好燕國、齊國;廉頗主張避秦,秦國攻下的趙土,從燕、齊兩國打回來。藺相如為上卿後實施自己的戰略,他帶兵進入齊國,與齊國和好,問題是趙國此前打了齊國十幾次,不是輕易就能和好的。

歷史上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實際上是把趙國往火坑裡推!

燕齊世仇,趙國結好齊國,燕國不樂意。藺相如想要結好燕、齊對抗秦國,最後全都得罪了。秦國新仇舊恨發動長平之戰,使趙國國力一落千丈;在趙國缺糧的時候向齊國借糧,齊國很任性的不借;燕國在戰後落井下石,雖然被廉頗打的大敗而回。

歷史上完璧歸趙的藺相如,實際上是把趙國往火坑裡推!

而藺相如這些都沒有看到,他本人最後一次出現是阻止趙王起用趙括,這大概是藺相如最正確的決策了,很遺憾趙王並沒有採納。這時候藺相如已經病危,可能長平之戰沒打完,藺相如就“先走一步”了。

藺相如作為趙國中後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不僅沒能力挽狂瀾,拯救趙國於危亡,反而屢次刺激秦王,雖然留下了身後的美名,卻將趙國推入滅亡邊緣。面對強秦認一下慫也無妨,這樣還能團結其他五國,不給秦國伐趙的藉口,比死要面子、獨力抗秦要強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