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頭版頭條:三峽機遇二次裂變--暢通長江黃金水道的秭歸擔當

湖北日报头版头条:三峡机遇二次裂变--畅通长江黄金水道的秭归担当

(9月29日湖北日報頭版頭條)

湖北日報訊 記者唐宜貴 通訊員周華玉 鄭家裕 肖鵬程

誰也無法想像,三峽機遇二次裂變,猛然到來。

9月17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與宜昌簽訂合作協議,直接投資和帶動投資300億元,建設長江三峽物流體系、開發三峽旅遊資源、新經濟開發區等項目。

身居三峽大壩壩上庫首的秭歸縣,憑藉長江中上游節點區位優勢,成為重大機遇的受益者。

縣委書記盧輝說,要像當年搶抓三峽大壩建設機遇一樣,搶抓三峽二次機遇,把秭歸建成三峽物流產業發展大縣強縣,為暢通長江黃金水道主動擔當。

“堵”出來的機遇

1993年元月,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開工,1800多億元投資,崛起了世界最大的大壩,防洪、發電、航運等巨大的綜合效應,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動機。

2003年6月,庫區首次蓄水,大壩上游600多公里的長江水域,頓成水上高速通道,萬噸級大船從此直達重慶。上游年單向通過能力從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水運成本降低了36%左右。

長江水運,很快成為西南地區和中東部部分省市物流進出首選,有力助推了區域經濟飛速發展。

騰飛之勢,2011年遭遇了阻點。

物流通行長江,必經大壩船閘。按照設計標準,到2030年,三峽船閘最大通航能力為1億噸;可是,2011年,貨物運量已達1.0997億噸,提前19年達到極限通航能力。

三峽通航局統計顯示,過閘船舶年待閘率達到71%、年最長待閘時間801小時。

以2012年為例,最堵時,三峽壩區上下游河段有8800艘船舶、1733萬噸貨物等待過閘,秭歸港最高峰每天有近1000艘船滯留,最長滯留時間達1個半月,近萬名船員被堵在秭歸。

國家發改委調查分析,預計到2030年以前,上游地區貨物流量,將以20%的速度增長,將達到1.4億噸。

建設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和交通運輸體系已成當務之急,否則,長江水運將越來越堵。一場大投入、大建設、大項目的發展機遇迅速形成。

搶到手的項目

貨物通行量急劇攀升,因過閘時間所限,物流、人流不斷積壓,形成了經秭歸轉運的三峽翻壩轉運模式,加速流動。

據統計,2003年至2013年,秭歸累計翻壩轉運滾裝車輛245萬輛、貨物8575萬噸、遊客704萬人次。

盧輝說,翻壩轉運,只能救急,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怎麼辦?有的說再建水上通道,有的說發展翻壩物流,爭議聲中,秭歸不等不靠,順勢而為,甩開膀子就幹開了。

2008年,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完成,獲得省裡認可;2010年9月,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開工。

當時,最急迫的是滾裝船水運,他們及時籌集資金,開建滾裝船碼頭;每天成千上萬輛車雲集秭歸,沒有停車場、堆貨場,他們建設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山區道路不暢,他們動員社會力量,開展公路網建設……作為國家級貧困縣,財力不足,秭歸傾其所有,5年來,累計籌資24億元,前期項目已初具規模。

歷時5年,園區規劃由最初的0.75平方公里,拓展到現在的13平方公里,功能定位由最初的單一滾裝運輸,發展為現在的現代綜合性物流園區。

代縣長楊勇說,這個項目,是搶到手的項目;建成後,將實現水公、水鐵聯運,年吞吐量可達7000萬噸,三峽貨運能力將提高70%。

拼命乾的精神

秭歸是國家級貧困縣,年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僅7億元,既要保生活,又要謀發展,財力十分有限。

但,秭歸人沒有懈怠,以聰明的智慧和拼命的精神,推動物流產業園和城市功能兩翼齊飛。

盧輝說,為了使三峽翻壩物流產業園形成平臺,有血有肉,他們四面出擊,尋找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力量。

他們與武漢新港集團、中交集團、中建集團等國內10多家大型企業集團展開了廣泛的接觸和洽談。目前,已與三峽集團、重慶交運集團、湖北省交投公司、宜昌城投控股等簽訂了投資協議。

9月20日,記者在三峽大壩上游高樁港口看到,204根鑽孔嵌巖灌注樁竄出水面,工人們揮汗奮戰,他們要趕在蓄水季前完成水上工程。

在高樁碼頭上游約800米處,是基本竣工的滾裝碼頭,由3條斜坡道及多級平臺組成的碼頭,準備接受洪水的檢閱。

這兩個核心碼頭,是秭歸節衣縮食2億多元,全力打造的項目。

策應碼頭的疏港大道、貨運中心項目,也正在熱火朝天地展開。

當貨流入場、人流潮湧時,秭歸金缸城新城將成為保障大後方。2010年9月,新城動工,已累計完成投資9億元,打通了三星大道等四條主幹道,自來水泵站、水電管網、通信基站、變電站等基礎設施正在推進;學校、醫院、幼兒園、安置房等生活設施也在快馬加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