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農產品,如果沒有規模是很難做大的,該如何突破?

農村裡的二哥哥


現在做農業,量與質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沒有規模,那可以從質量上入手,小而精的農業,利潤也是很多的。

舉個例子,同等情況下,種10畝地,產量20000斤,單價2元/斤,跟種1畝地,產量2000斤,單價20元/斤,其實收益是一樣的。所以,在無法擴大規模的情況下,要提高自己的收益,就要在質量上下功夫。

專注三農,洞察商機!三農洞察致力於為您分享農業道路上的致富商機、實用技術、市場趨勢,關注我們,三農路上不迷路!


三農洞察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農業產業化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像車輪一樣發展迅速,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卻賣不出去,產品出現滯銷的困境,滯銷和銷路不通成為農民最為頭痛的問題,這樣長此以往農民就會損失巨大,該如何突破這個面臨的現實問題呢?凱哥說說很願意在此談談以下幾點看法:

1、先做農夫 、 後做工匠。做好產品的品質,學習科學技術、改良產品成為特色、打造出高質量高價值的產品。用新的思路創造新的模式。

2、把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打造成一條龍服務,以物流、倉儲做好輔助功能。解決還生產的農產品賣不出去,消費者買不到農產品的問題,結合政府給予農業項目的支持政策,兩者或者多者相結合,拓展農產品的銷售,來把握好市場商機。

3、農產品銷售需要營銷人才,消費者需要了解的產品的信息、產品的安全質量情況準確對接,如果做到營銷、策劃、銷售一體化管理,在管理和經營上就有了很大的突破,很大程度上讓自己的產品,及時擺上了百姓的餐桌。

4、用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尋找不同的消費目標。可以選擇在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交易,也可以在社區超市選擇專營銷售模式,建立組織銷售計劃,以專營銷售模式拓展大層面渠道,發展擴大市場需求。

5、建立好穩定穩定的消費對象,在城市裡買農產品不方便,可以用配貨的服務方式解決消費者的需求,創建龐大的銷售網絡體系,協調運行,整體配合,保證農產品的常年供應,科學引導消費與客戶建立良好的信譽,做好服務我相信肯定會得到很大程度的突破。

謝謝大家的關注!希望我的一點體會能幫助到你,讓我們共同努力,事業發展更輝煌!








凱哥說說


農產品要想做大做強,的確要形成規模。

至於要如何突破才能形成規模,別的地方不夠了解不敢亂髮言論。在我們山區老家,認為農戶做農產品,要聯合才能形成氣候。

這種認為的基本原因是:守在老家常年農耕的,是六、七十歲的大齡老人,他們的兒女大多三、四十歲,在成裡安了家。老年人死心眼望人窮,下一代兒女經濟社會下愛鑽錢眼。

這種認為的典型事例是:老鄉楊放棄打工回老家搞規模養殖山羊。

種羊小羊成年羊一兩百隻,白天吆喝出山放養,晚上歸攏羊圈。老年人認為他要發大財, 心裡不爽,如果羊群到他林地,便高聲吼叫阻止,甚至打傷羊只,態度是自己的承包林地,拒絕楊的羊踏腳。

兒女倒是開放:“你放羊可以啊,反正我的後山是荒起的,但現在是國家徵地修房子公路高鐵也要補償,你看作辦就行了,我們正宗的老鄉,很好說的。”

舉家進城戶口留下的那些人,也打電話給羊館追訴補償。

放羊的林地都補償去了一兩萬,楊乾脆重走外出打工之路;

這種認為的理由是:各戶單幹,不能成規模,即使有些規模,外銷也令人頭疼。

多戶聯合,才能達到1+1>2。

都在遠坡有承包地的農戶,因為土質瘦薄,搞經濟林,比如柑桔花椒,可避免一家一戶栽種被人偷盜和蟲害鳥害,成片形成了規模,管理上一戶出工,多戶被打枝打農藥看護偷盜。輪流出工,也避開了矛盾。

聯合養殖,也不存在牛羊過界,你的林我的地。大家都養殖,大家都歡喜。

種莊稼也可以走聯合模式。現在有好多規劃區內的基本農田農地被荒廢,可以找荒地的農戶商量,接手他的土地,山區也有微耕機,大面積種糧食也不是問題;

聯合規模的別一個好處是銷售。幾戶十幾戶幾十戶農戶中,肯定有熟人在農產品批發市場,或是一定有人在手機平臺有渠道。

一雙筷子容易斷,多雙筷子不會斷。農戶們放下互相之間的成見,一定能突破單幹,搞成規模化農村項目,突破做農產品不成形成規模的瓶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