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推出的知識付費產品「少年得到」APP能火嗎?

近日,羅振宇在“羅輯思維”官方微信號連續推送三篇文章,正式推出了面向6-15歲青少年的知識付費產品“少年得到”APP。和羅振宇微信推文標題一樣,沒想到,深耕成人知識付費市場的羅振宇居然開始進軍K12在線教育市場;更沒想到,打頭戰的學科產品居然是哲學作家林欣浩教授的數學課。

羅振宇推出的知識付費產品“少年得到”APP能火嗎?

“少年得到”APP悄然上線

“少年得到”APP由羅輯思維旗下得到App團隊和英雄互娛團隊聯合出品,定位於為7-15歲青少年提供在線碎片化學習服務。早在去年7月,羅輯思維公司便開始著手開發“少年得到”APP,設立獨立團隊,也成立了獨立品牌。

2018年1月,“少年得到”APP悄然上線,未經大規模推廣,上線近10天註冊用戶達到1.8萬人。課程偏向於能力培養類,比如科學思維、閱讀能力等。

2018年4月2日,“羅輯思維”公眾號上連發三篇文章,正式推出“少年得到”APP。新版本對課程內容進行了大幅調整,加入了K12學科輔導,並且正式推出首款學科產品《林欣浩·數學有意思》。

羅振宇推出的知識付費產品“少年得到”APP能火嗎?

(“少年得到”APP首頁頁面)

“少年得到”APP分為“免費專區、學科、能力、視野、領讀、有聲書”六大模塊。學科板塊從K12學科考點出發,邀請特級教師推出系列課程;能力板塊主要講解寫作、演講、閱讀等綜合技能,目前推出了《演講高手私教課》、《十倍閱讀法》等課程,定價約為0.99元;視野板塊則以中小學各學科為基礎,拓展科技、人文、社科、藝術等綜合素養;領讀和有聲書板塊則依次為經典名著解讀、課外有聲讀物。

《林欣浩·數學有意思》是一門針對9歲以上青少年的數學思維課,由哲學家林欣浩授課,課程採取“音頻+圖文”結合的形式。該課程一共包括30集內容,每集8-10分鐘,每週一至週五上午7:00更新。目前已有4400人購買,客單價為198元。課程一次性付費,付費後可以永久聆聽及閱讀。

羅振宇推出的知識付費產品“少年得到”APP能火嗎?

藉助微信公眾號紅利期,得到用60秒音頻為載體,乘著碎片化學習的東風,迅速發展為內容付費領域的佼佼者。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也成功打造了個人品牌,成為知識付費領域的頭號網紅。如此看來,羅振宇將得到APP的知識服務延伸至K12領域,似乎也是順理成章。

K12在線教育的紅火和羅振宇的焦慮

Analysys易觀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交易規模達160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3.3%,預計2019年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3718億元人民幣。

在龐大的在線教育市場,K12在線教育成為最為火熱的細分賽道,市場規模越做越大,融資金額也一再刷新,湧現出猿輔導、VIPKID、掌門1對1、學霸君等眾多獨角獸企業。K12在線教育用戶規模更是穩步增長,預計2018年K12在線用戶規模將超過1968萬人。

得到APP不到兩年就積累了1700萬用戶,日活在60萬區間波動,付費訂閱專欄累計銷售超過250萬份,單個專欄付費訂閱數超過23萬,可謂穩坐知識服務的首把交椅。

然而,得到APP此前主要依靠平臺塑造的IP導入流量,經過兩年時間發展後,內部IP流量導入已經完成,來自傳統渠道的新流量相對較弱,外部又面臨喜馬拉雅、荔枝、三節課等各類競品的激烈競爭。如何擴展流量渠道,增加應用場景,提高轉化率和用戶黏性,成為得到APP面臨的一大挑戰。這些因素都加劇著羅振宇對於流量和新業務拓展的焦慮。

“知識付費”這門生意能在K12市場跑通嗎?

羅振宇曾經提出,要將“流量思維”轉變為“超級用戶思維”,就是要識別本身的超級用戶進行精細化運營。

在在線教育企業獲客成本高、難度大、入場流量趨緩的情況下,能快速爭奪現存流量就能搶佔先機。由羅輯思維微信號投入一天三版全部推廣“少年得到APP”可以看出,羅振宇其實將眼光瞄準了得到APP裡的廣大爸媽群體。

速途教育下載體驗後發現,“少年得到”APP的教學理念、內容體系等與其他在線教育產品相比,顯得頗有些“與眾不同”。

從產品頁面設計看,“少年得到”APP就有一種“得到”APP的即視感。一位10歲孩子的媽媽告訴速途教育,學齡孩子的審美愛好、閱讀習慣和大人不一樣,通常卡通類生動有趣的產品頁面更讓孩子喜歡。很顯然,“少年得到”APP的產品頁面和普通的知識付費平臺沒有太大差別,並沒有過多考慮孩子的使用喜好。

從教學內容看,“少年得到”APP的學科產品目前只有一門,即哲學作家林欣浩授課的《數學有意思》。該課程不講解具體的數學知識,而是讓哲學作家林欣浩老師用哲學思維講解數學思維。

對於這種教學新形式,業內也存在一些質疑的聲音。有人認為定義是認知的基礎,科學概念的定義是嚴謹的,學齡階段的孩子應該學習準確、全面、完整的知識。

羅振宇說,這個階段的孩子壓力很大,而現在的知識服務,要麼就是課外輔導,搞考試軍備競賽,要麼就是純粹的課外知識。他說“少年得到”想做第三種,緊扣教學大綱,但是不刷題,專講課堂上不講的部分,知識之外的思維方法。

對於課程的標準,羅振宇表示有三個:老師看了會推薦,大人看了會收穫,小孩看了會建立僅僅靠做題培養不出來的競爭力。

除了學科產品,“少年得到”APP能力板塊的課程,比如《演講高手私教課》、《十倍閱讀法》等略顯功利的課程,似乎更應該出現在“得到”APP上。畢竟,K12階段的學生還處於需要系統學習知識以建立知識體系的階段,就像蓋房子,只有地基打好了,蓋出來的房子才可能穩固。

從應用場景看,中國家庭歷來對子女K12階段的投入不遺餘力,基礎教育也是最受家庭重視的教育階段。然而,K12階段的學生面對升學壓力,學校教育、課後輔導已經佔據了大部分時間,能夠剩餘下來給“少年得到”APP使用的時間恐怕不多。

更何況K12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自主性,很多學生做作業都需要老師家長監督。“少年得到”APP如果只能在學生、家長或者老師同時在場的時候使用,使用場景就更侷限了。

今年1月,羅輯思維CEO脫不花在新榜大會上曾說,2018年得到APP還會“乾點兒沒人幹過的事兒”。這件事情如果幹成了,就是個大事,至少比兩年前得到APP在市場上開出知識服務這條路要大。

現在看來,這件“沒人幹過的事兒”很可能就是“少年得到”,不過“少年得到”能否跑通做成一門大生意,現在蓋棺定論恐怕還為時尚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