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望:企业债务逾期事件频发 多家银行“踩雷”资产压力犹存

编者按:企业债务逾期案件频发,银行业受连累“踩雷”,波及中行、招行、渤海、平安、浦发、建行、兰州等银行。银行业资产质量再成市场焦点。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杨望认为,银行业不良资产在控增量、去存量的处置路径中,要根本解决还需提高实体经济资产回报率,让资金涌向资源效率更高的地方。


杨望:企业债务逾期事件频发 多家银行“踩雷”资产压力犹存


多家银行“踩雷”

一季度以来企业债务逾期、银行踩雷情况简表(不完全统计) 资料来源:公开报道 制表:中国网财经

从早些被曝出的东北特钢、江西赛维、辉山乳业,到近期的乐视、大连机床、青年莲花、皇台酒业等事件中不难看出,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出问题,往往众多债权银行一起“躺枪”。

大连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已经逾期的36.07亿元金融借款中,多家金融机构深陷其中。其中中国银行最多为13.95亿元,兴业信托10亿元,建设银行7亿元;浙江青年莲花汽车有限公司停产后破产清算,受到起诉追讨债务总额高达近10亿元,其中平安银行杭州分行约为5266万元,浦发银行杭州和睦支行约为5895万元。

企业“埋雷”、银行“背锅”屡见不鲜的背后,过高杠杆率是重要原因。在辉山乳业危机中,企业拿股权抵押进行“疯狂加杠杆”融资,三个月激增200亿元负债。

近期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防范金融风险,推动经济去杠杆。通过政府监管部门一系列会议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作为风险源头,高杠杆率首当其中。

某券商研究部数据显示,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高达144%,横向对比来看,高于国际110%平均水平。业内人士指出,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是不争的事实。

杨望认为,杠杆率高与不良资产攀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资金端急于追求高资产回报率,杠杆倍数过大;二是企业转型、市场操作不当等原因致使无法应对越来越高的资金成本。

从银行业角度来看,企业逾期借款会被其视为不良贷款,逾期贷款无法收回但尚未确定时,银行会在帐面上提列坏帐损失准备;当确定其无法收回时,银行会从利润中予以注销。不断的集体“踩雷”事件,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资产质量和利润压力,从金融安全的角度来看风险巨大。

不良资产压力犹存

银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8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67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比上季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认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或持续上升,但不良率增速已出现企稳迹象。

业内人士认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变化受宏观经济形势、银行自身管控以及企业经营状况等多重因素影响。

“过去十年85%的资金投放在国企、城投和房地产等重资产领域,一旦市场遇冷,流动性缺失,资产的回报率就会大幅度降低,资金端便无法保质保量及时收回资金,进而资产不良率便会随之上升。” 杨望表示,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度追求高回报率资产。

东方资产发布的《2017: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提到,在不良资产市场形势方面:预期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仍有“双升”压力,未来3-5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将缓慢上升。

“未来一年,不贷款规模最大的五个行业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采矿业和建筑业,产能过剩行业和国内工业企业的不良资产压力依然较大。”《报告》分析认为。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在《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压力犹存,不良贷款压力可能继续小幅上升;商业银行将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力度,确保整体信用风险可控。

多渠道破不良难题

杨望指出,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路径其实无非就是总结六个字:“控增量、去存量”。

《报告》也指出,2017年商业银行降低不良率最有效的措施是出售不良贷款,商业银行最有可能的处置手段是打包转让。杨望建议,处置存量不良资产方面,应给与机构一定的时间进行慢慢的出清。而不能将存量不良资产“一棒子打死”直接不要,那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资产端不良资产处置更多是监管部门帮助金融机构把不良资产重新归集打包,利用ABS等创新性金融工具,分发给市场投资者,把风险缓释转移到居民部门或非金融部门。” 杨望表示。

同时,他认为,“控增量”方面,监管部门不断透露出政策信号,对银行业表外融资会严加监管。“银行业不能像以前一样通过同业通道进行委外,监管部门也会帮助银行对增量通道进行严格的控制。”

据了解,除传统重组、转让、追偿、核销等手段外,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还有几大途径,包括不良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市场化债转股等。银监会

其中,不良资产证券化在重启后试点进一步扩大。银监会近期透露其会同人民银行稳步扩大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机构范围,在第一批6家试点机构的基础上新增12家作为第二批试点机构,包含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机构类型。

在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方面,2017年2月,银监会将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银行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目前,合计超过300家银行获得试点资格。

市场化债转股是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压力的一条路径。在银监会等部门的积极推进下,市场化债转股签约规模已超7000亿。首批银行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构建信投资、农银投资开业,标志债转股进入规模推广阶段。此外,银监会也正在就《商业银行新设债转股实施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

不过,杨望认为,要根本解决不良资产产生的源头问题,还是需要提高实体经济资产回报率,让资金涌向资源效率更高的地方。

原刊于《中国财经》2017年8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