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些古代日本將軍和天皇臉上會抹白粉和剃眉毛呢?

國椦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一個一個說啊。

先說白粉。

日本古代塗白粉最初還是女人。唐代日本和中國交流密切,遣唐使回國時候帶了唐代女人常用的化妝品,就包括白粉。

當時唐代貴族女人也是塗白粉,所謂一白遮三醜。一旦臉白了,女人就會美一倍。

但搞笑的是,塗白粉到了日本卻異化了。

古代日本少女的皮膚比較好,但一旦生了孩子到了二十多歲,皮膚就變差,黃黃的成為黃臉婆。一種說法,這同經常洗浴含有礦物質的溫泉有關係。


這種情況下,日本女人就變本加厲的塗白粉。唐代女人往往只是塗抹薄薄一層,而日本女人則塗厚厚一層,而且越來越誇張,最終變為京戲裡面那種大白臉。

不但臉上塗,連脖子甚至肩膀也塗。

日本貴族女人的審美觀也由此發生變化,認為越白越好,最終就這樣了。



剃眉毛

剃眉毛則和中國沒有關係,是日本古代的化妝習俗。

日本古代流行修眉,但時間久了發現修眉難度大,還有種種壞處。作為毛髮生長不旺盛的黃種人,眉毛修一次往往很長時間長不出來。

最終,乾脆就直接將眉毛剃光,然後畫上完美的眉毛。

既然是畫眉,自然想怎麼畫都可以,在日本人看來就超級美麗了。

時間久了,這也成為習俗,不過是已婚婦女的專利。

古代日本家長抱怨女兒大了不出嫁,都說:你什麼時候才能剃掉眉毛啊!



黑牙

相比白臉和無眉毛,最可怕的是黑牙。

日本女人的黑齒配上白臉,相當驚悚。

其實黑牙也是日本人的審美觀,不過最初並非如此。

日本古代甚至今天,口味是偏甜的,尤其是貴族還偏酸。

甜酸口味在沒有牙膏的古代,會導致牙齒迅速壞掉。很多日本貴族,三四十歲就掉了不少牙齒了。

無奈之下,日本貴族婦女,就採用鐵屑浸入酒、茶、醋中使其出黑水,然後用羽毛、筆刷塗在牙齒上。

這其實是保護牙齒的一種方法,也很有用。

因為是貴族流行,久而久之也就影響了日本人的審美觀,認為黑牙是貴族的象徵,推廣開了。



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廢除了黑牙,但塗白臉和剃眉毛則無法廢除。

只是今天日本婦女都是淡妝,不可能這麼畫。只有日本的藝伎,才會這麼搞了。

薩沙個人認為:如果明代的中國人,突然在夜晚看到一個白臉、無眉、黑牙的日本貴族婦女,十有八九會屁滾尿流,以為見到了鬼!


薩沙


日本古代,管剃眉毛稱之為“引眉”。

所謂“引眉”,就是把眉毛完全剃掉,再用墨在眉峰處描上濃淡不一和粗細不一的假眉。

最有代表性的那種在額上很高處畫上兩點的引眉,稱之為“殿上眉”,也稱“蠶眉妝”。

引眉,最早是源自於中國唐朝,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唐朝的仕女畫,那麼就可以看出來,日本人的引眉,其實和唐朝仕女的眉型幾乎一模一樣。

日本平安時代,貴族男子成年即涅齒引眉,而女子結婚前開始涅齒引眉,僧侶從小就開始染齒引眉。涅齒,是指把牙齒用鐵漿染黑,據說還能防駐牙。

日本人認為,眉毛,是很重要的身體部位,人的喜怒哀樂都能通過眉毛的動態來表達,男的為了保持自己的威嚴,女的為了保持自己的儀態,都需要掩蓋自己的喜怒哀樂,所以就會剃去眉毛,然後再畫上假的引眉。

至於臉上抹白粉,也是和中國有關係。中國早在三國時期,就有男子臉上抹白粉的記錄。

《三國志》:“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何平叔,指何晏。

《魏略》:“時天暑熱,植因呼常從取水自澡訖,傅粉。”植,就是寫七步詩的曹植

日本人的抹粉方式和中國不一樣,他們不但抹在臉上,連頸和肩都抹。

日本平安時代流行的京白粉,因本國技術達不到,大多是從中國進口,所以一般人也用不起,當然也就成為使用者身份的象徵。


歪先生看電影


這件事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解釋就很容易理解了

染黑齒的由來:最早階段從日本的起源開始,繩文人和彌生人是構成日本大和民族的兩大種族。而其中的繩文人是矮黑人的一個分支。

矮黑人是人種學上的分類之一,而矮黑人後代分佈的國家主要是東南亞國家如越南老撾泰國柬埔寨以及日本等國家。那麼染黑齒則是矮黑人在採集時代以及後來的部落時代留下來的文化,一方面是出於偽裝考慮,另外一方面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體現。

再往後發展黑齒成為了日本的一種習俗,平安時代的日本,黑齒標誌著成年和婚配,對於未成年的女子是沒有染黑齒的資格的,人們的審美決定只有染黑齒的姑娘才是美麗的姑娘。於是,日本人發明了用鐵屑、醋以及茶漬浸泡成鐵漿,進而進行染齒。一方面造成了齲齒,另外一方面在鐵漿固定成色後又避免了蛀牙。用這樣腐蝕牙齒的方式來防止蛀牙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後來,染黑齒和抹白粉逐漸變成了“御用”的象徵,只有貴族才能染黑齒和化雪白的妝容。“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也就是關於黑齒的記載。類似於裹足,小腳女人可不是隨意都能裹腳的,只有出身權貴的大家閨秀和不用下地幹活的少奶奶才能裹腳成三寸金蓮。黑齒也是追求美麗妝容的貴婦才能擁有的。面部刷的煞白,配合黃黃的牙齒或者是參差不齊的牙齒,自然非常不好看,因此黑齒是當時審美所決定。

再往後就是公卿和武士也開始追求染黑齒,在男子元服的時候就需要染黑齒。這也是身份的象徵。

還是那句話,不論是唐朝的以胖為美還是三寸金蓮以及現在的追求以瘦為美和唇紅齒白都是人類審美的一種表徵,這些表徵都是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支撐的。


旅日


那可不是一般的白粉,而是進口的金粉,價格昂貴的很,也只有像日本天皇以及將軍這樣的人才用的起,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就像民國時期拿個文明棍,現代社會開個寶馬奔馳差不對,都是身份都是面子!人的臉是一個人最大的門面,日本人雖然變態傻點,但卻絕不可能隨便在臉上做文章。

既然又是塗白粉又是剃眉毛的,自然有其功用和目的。就現在來說,日本不論是天皇還是將軍,其實塗白粉的情況已經很少了,除了在一些特定場合,比如說靖國神社拜鬼的祭祀。

再就是跳舞的藝伎了,也只有他們在表演的時候,還若隱若現的呈現著日本這一古老傳統。其實也不算日本正兒八經的傳統,這還是他偷師中國,學去的技藝。

就這變態美妝手法都不是日本人原創?不是,正兒八經山寨中國的,只能說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這事大概得從中國的魏晉南北朝說起。

當時曹魏篡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稍微有點學識的人又正統觀念比較強,曹魏肯定不幹,就打擊這些反對分子,這些人一看硬整幹不過,便退而求其次,我不給你幹活,你也別找我,試圖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


但他們在當時能力太強了,人們對他們期望高,他們自己也憋不住,雖然自我標榜在政治上已經無慾無求,達到了清流的地步,但還是會“大放厥詞”、“放空炮”,試圖改變時局。

這類人有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阮籍和嵇康,結果反而被曹魏打擊更狠,甚至把他們的臉皮割下來,再貼到他們臉上,以懲罰他們說話不算數。

最後沒辦法,為了表明自己確實對政治沒野心,就畫女人妝,穿女人衣服,而被割臉皮的,就塗脂抹粉,大量的那種,這些人由於是為了維護正統而被戕害,不但未受到社會輕視,反而更受人們推崇。

一些不願與曹魏合汙的人,便也主動擦粉,後來被日本人學去,但是當時日本並找不到同類品質的白粉,只能從中國進口,這也就是為什麼只有少數人才“塗”的起的原因所在。

至於說剃眉毛,不知道讀友們關注過《唐朝仕女圖》沒有,如果觀察仔細的話就會發現,小日本子不就是學的唐朝人描眉的習慣嗎!當時日本的遣唐使,不但帶去了大唐的優秀文化,還一併帶去了唐朝人愛美在眉毛上的表現。

在日本人眼裡,這些都是先進文明流行的東西,因此日本人塗白粉和剃眉毛都是很認真的――美氣的嘞!


歷史三日談


1853年,貝利率領的黑船到來,日本被迫開國,接著,歐美人大批湧入,見識到了日本女性的禿眉黑齒白粉臉的奇葩化妝,白粉臉禿眉毛還湊合著看了,那一嘴黑牙卻讓這些歐美人實在是“嬸”可忍,“叔”不可忍。駐大清英國領事阿禮國就說過“染了黑牙的日本女人的嘴巴就像開了口的墓穴”。斯溫森則說:“每次看到她們開口說話,都會不由得後退”。從文化傳承不同,對事物認識的思維定性也會不同的角度出發,我們對歐美人的驚詫是能理解的,但即使與日本文化相近的我們看了日本人這樣的一張臉後,腦補一下也會不寒而慄的。為啥?這樣一張臉,如果放在吾國夜晚晃悠出來,那可基本上就是“鬼”了。如果再襲上一身白袍,整個就一女白無常。




那麼,日本人的這一奇葩化妝習俗又是從哪兒來的呢?日本人推崇的《魏志·倭人傳》上記載:“女王(卑彌呼)國東渡海四千餘里,復有國,皆倭種。又有侏儒國在其南,人長三四尺,又有裸國、黑齒國覆在其東南……”。卑彌呼善公關,曾忽悠我漢魏皇朝而得賜金印,因此,《魏志·倭人傳》的關於黑齒國之記載,應該屬實。

不過,當時黑齒國乃是日本列島百餘小國之一,並不隸屬於倭國。等到黑齒國被兼併成為成為倭國的一部分後,染黑齒的習俗也就在不覺間成為了古代日本的化妝習俗之一,直至明治時期為止。至於日本女人為什麼會有染黑牙的習俗。據成書於千年前的《源氏物語》記載,紫姬年幼時並無染齒,源氏收養其後,是姥姥幫她染了黑牙,才使得她看上去“更美了”。由此似乎證實了在當時染黑牙是被視為美麗之說。此外,在《枕草子》、《紫式部日記》等作品中也均有記載當時貴族有染黑齒的習俗。由這些看來,在當時,一口黑牙確實應該在貴族之間流行過。後來慢慢浸透到了民間。而白粉臉據說最初是由隨遣隋使去過中國的和尚帶回日本的,回國後向當時的持統女皇進獻了由中國帶回的白粉,持統天皇得之大喜,率先使用,於是宮廷內、貴族間迅即流行開了這種白粉化妝術,臉越白就被視為越美,漸漸的,就整張臉都白了。至於剃眉毛,據說是源於平安時代的公家、貴族的化妝習俗,室町時代定型,到了江戶時代受武家文化影響,已經發展到孩子一生下來就把眉毛剃掉了。






曾幾何時,剃眉毛、染牙、臉塗白粉成為了江戶時期日本已婚女性的標誌。當時的女性嫁人後,
因為日本女性在婚前享樂任何生活都是被允許的,但婚後即為人妻,成為了丈夫的“私物”,於是,為表示與過去的生活決絕的一種象徵,剃眉染牙把整張臉弄得猶如一張白紙一窪墨汁,就成為了當時結婚成家的女性一種約定俗成的習俗。






時至今時,日本人的審美觀早以與過去大不相同了,禿眉黑牙的日本女性已不可見,不過白粉臉倒是尚存。如歌舞伎、藝妓等的白臉化妝,據說是源於過去舞臺沒有燈光,所以為使觀眾看清演員的面部表情,白臉妝才沿用至今。此外,在日本人的婚禮上,如果是和式婚禮,也可見到一身華貴的和服,髮髻高聳,粉臉雪白、粉頸白雪、櫻唇血紅的新娘,踏木屐邁碎步,嫋嫋又婷婷的俏嬌模樣,倒煞是好看。而和式婚禮中新娘保留白臉妝,據說是表示新娘把一個重新包裝過的純潔的自己交給丈夫的象徵,真假不知,日本人自己是這樣說的,不過,看今時日本已婚女性的紅杏出牆比例,貌似這白臉妝效果好像不太大。




萬景路看日本


今天剛看的《御伽草子》,這是kindle上給的註解,希望能幫到你



微安45558271


觀點制勝

染黑齒這件事不說已經破譯,也能說有個合理解釋了。

這要從古代人的飲食和調味說起,古代常用的調味品是鹽梅。咸和酸加少量甜。而在中國靠海的支系吃鹽沒問題,但靠內陸的鹽就會很金貴,所以梅就成重要的調味品。酸味也成主要口味。我們發現貴州一帶酸味很流行,尤其苗瑤民族很擅長烹飪酸味食物,在雲南廣西的少數民族甘蔗尚未進入之前,酸味也應該是主要口味。後來有了甘蔗,甜味成了一個口味。苗瑤泰民族古代屬於苗蠻集團,居住地從江淮到湖南。屬於內陸,所以酸味口味為主。苗蠻重要分支北三苗曾經停留于山西臨汾,也就是陶寺人。後來陶寺人戰敗被髮配敦煌,而山西洪洞等地也成了北三苗民族的祖地。而陶寺人與漢民族主體基因一致。山西特產是什麼?醋。這是巧合嗎?醋這種漢語言頂級語音,其產生年代非常早,一般指由漁獵轉為從事生產的開始。所以歷史上說的醋產生年代其實不靠譜。由於苗蠻飲食趨於酸味,所以山西作為北三苗停留地發明醋很合理。酸性食物腐蝕牙齒,這是常識,所以染黑齒應該與此有關。歷史上記載的黑齒主要是O2這個群體,而日本人裡有大量O2b,他們是周滅商時北逃的萁子族,由朝鮮渡海日本。在日本人口裡佔比還很大。所以有可能是這麼保留下的文化。我看有人把染黑齒推給矮黑人,以為這是落後的東西,其實這是一個發明。而且純種矮黑安達曼島上也沒有染黑齒這件事。可是那麼錯誤的答案還是被追捧,就因為掛個V標明日本兩字?我只能呵呵了。算了,接著說。因此,我們一定要追憶中華飲食文化的話,酸味必不可少,節日每家都應該有一道酸味菜追憶祖先。

至於撲白粉,有人舉例說是藝妓演出燈光暗,所以撲白粉。但我的猜測會不會是原始文化的一個遺留。比如原始人對抗自然,所以採用身上塗裝恐嚇動物。而這個文化中國人遺留下來就是戲曲畫臉,歐洲小丑圖臉。日本這個塗白粉也有可能。


國病


最早這件事情是由染黑齒的由來: 最早階段從日本的起源開始,繩文人和彌生人是構成日本大和民族的兩大種族。 柬埔寨以及日本等再往後發展黑齒成為了日本的一種習俗, 平安時代的日本,黑齒標誌著成年和婚配,對於未成年的女子是沒有染黑齒的資格的, 後來,染黑齒和抹白粉逐漸變成了“御用”的象徵,只有貴族才能染黑齒和化雪白的妝容。類似於裹足,小腳女人可不是隨意都能裹腳的,只有出身權貴的大家閨秀和不用下地幹活的少奶奶才能裹腳成三寸金蓮。黑齒也是追求美麗妝容的貴婦才能擁有的。面部刷的煞白,配合黃黃的牙齒或者是參差不齊的牙齒 不論是唐朝的以胖為美還是三寸金蓮以及現在的追求以瘦為美和唇紅齒白都是人類審美的一種表徵,這些表徵都是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支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