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撲面而來有關鋰的炒作合理嗎?鋰電池原材料供應存在制約?

高盛把鋰稱為“新的汽油”,但就規模而言,鋰很難說是新型汽油。這種電池原料的供應存在嚴重製約,這將阻礙電動汽車普及。

新能源撲面而來有關鋰的炒作合理嗎?鋰電池原材料供應存在制約?

在被陰霾無情籠罩兩年後,能看到全球能源業至少有一部分開始蓬勃發展實屬好事。過去一年,中國碳酸鋰價格上漲了253%,同時有限幾家控制鋰鹽生產的企業之間展開了密集的收購活動。高盛把鋰稱為“新的汽油”。這種炒作有道理嗎?

鋰是一種軟質的白色金屬,是電池技術中一種含量很少但目前不可或缺的要素。鋰鹽出產於礦石或鹹水,儲量集中在阿根廷、澳大利亞、中國、智利和美國內華達州。鋰鹽生產由極少數公司控制,其中以Albemarle、FMC以及智利的Sociedad Quimicay Minera(SQM)公司為首。去年,它們生產了中國以外90%的鋰供應量。

近來,中國企業中信(Citic)在收購香港領先電動汽車製造商的同時,對SQM表現出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通常鋰電池的儲電量是現有可替代品的4倍,同時它的能量密度與重量之比更高。這使得鋰電池不僅對手機、電腦等一系列產品頗具吸引力,還成為驅動汽車所需的大型電池的合適選擇。目前鋰的產量和使用量很少,2014年五大生產國的鋰產量僅為3.5萬噸。因此,就規模而言,鋰很難說是新型汽油。如果高盛刪掉這句營銷炒作,它的話會更加可信。

新能源撲面而來有關鋰的炒作合理嗎?鋰電池原材料供應存在制約?

鋰金屬價格上漲的原因在於電動汽車數量增長推動需求上漲。在我記憶中,電動汽車一直處於即將突破、並將要在全球輕型汽車市場中佔據重要份額的階段。然而,現實一直趕不上預期。儘管有過很多嘗試——還記得已經破產的美國-以色列初創企業Better Place嗎?——還出臺了很多公共政策扶持,但根據國際能源署(IEA)近期公佈的權威調查顯示,截至2014年底電動車保有量僅為66.5萬輛。幾乎在所有國家,電動汽車的普及都受到成本和配套充電設施的限制。

但是,該市場正發生改變。據最新報道稱,特斯拉(Tesla)新款車型(價格為3.5萬美元)的訂單量已達到近40萬。中國在努力了很久卻一直未能建立可觀的電動汽車市場後,2015年電動汽車銷量增長了3倍,達到30萬輛以上。麥肯錫(McKinsey)在其一份有趣的新研究中描述了該市場的問題和前景。中國在該領域的雄心似乎明顯加大,其官方十二五計劃制定了在2020年電動汽車保有量達到500萬輛的目標。

相對整體汽車市場,這仍然微不足道。2014年底,電動汽車佔全球汽車總量的比例僅為0.02%。2015年,全球汽車總銷量達到7400萬輛——絕大部分汽車使用的都是內燃機。按多數衡量標準,電動汽車仍然不具有競爭力,即便是在享受高額財政補貼的情況下也是如此。要讓電動汽車真正打開市場,在成本或強制性規定方面需要做出重大改變。

新能源撲面而來有關鋰的炒作合理嗎?鋰電池原材料供應存在制約?

這是判斷有關鋰的炒作是否合理的大環境。隨著市場對電動汽車及其電池的需求增加,鋰的價格將會上漲。但這是有限度的。我們尚不清楚鋰產量還能增加多少。對已探明現有資源的競爭似乎表明,存在著嚴重製約。若果真如此,鋰將日趨昂貴,以至於其成本將成為電動汽車銷量的障礙和制約。這進而只會加速替代品的發展進程——研發出可以在電池中取代鋰的材料。市場的天花板總是由消費者支付所報價格的能力和意願、由不斷向前發展的技術所決定的。供應穩定且價格不是過高的產品能夠保持巨大銷量,汽油就是最好的例子。

眼下,鋰是少數幾種價格上漲的大宗商品之一。現在擁有鋰資源的企業無疑正享受著日益攀升的經濟租金。他們應該在美好時光還未結束之前抓緊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