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商銀行改革向何處發力

服務“三農”潛力巨大 六大難題凸顯發展瓶頸

近年來,我國農信社正在集中精力推動股權改造並向農商銀行轉變。據銀保監會網站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1262家農商銀行,資產總規模接近25萬億元,佔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10.07%,其中資產規模超過千億元的農商銀行有近30家,佔農商銀行總數的2.4%。新成立的農商銀行和正在走向股份制道路的農信社資產規模相加被業界譽為“宇宙第一大行”。

成績有目共睹,但農商銀行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難題,如不良貸款有所反彈,科技支撐較緩慢等。如何揚長避短成為擺在農商銀行面前的一大課題。


農商銀行改革向何處發力


服務“三農”成就巨大

“農信社”改組“農商行”,是國務院對於深化農信社改革的路徑部署。2003年,國務院下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進一步深化農信社改革,積極穩妥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更好地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

經過多年改革發展,農信系統為“三農”作出了巨大貢獻。從以下歷史數字對比中可看出農信社改革前後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行業變化:

2002年末,全國農信社資不抵債額達3300多億元,資本充足率為-8.45%,資本淨額-1217億元,不良貸款5147億元,不良貸款佔比36.93%。自1994年至2003年,全國農村信用社連續10年虧損,2002年當年虧損58億元,歷史虧損掛賬近1500億元。

而經過農商銀行改革發展之後,到2018年3月末,全國農信社資產總額達到32.27萬億元,負債總額29.91萬億元;涉農貸款餘額9.21萬億元,小微貸款餘額8.02萬億元,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490.48億元,佔銀行業金融機構的91.4%。

截至2018年二季度末,全國農商銀行實現淨利潤1212億元,不良貸款率4.29%,撥備覆蓋率為122.25%,資本充足率12.77%。

數字是枯燥的,但又是有溫度的。以點多面廣和資產總規模而言,作為不可替代的農村金融主力軍,農信機構被譽為“宇宙第一大行”,一點也不為過。

目前,已有11家農商銀行成功上市或掛牌新三板,其中A股5家(江陰銀行、無錫銀行、常熟銀行、吳江銀行、張家港行);H股3家(重慶農商銀行、九臺農商銀行、廣州農商銀行);新三板3家(喀什銀行、如皋銀行、匯通銀行)。

據瞭解,通過加快推進農信社產權制度改革,構建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促進農信社向現代化銀行轉變,可以更好地服務“三農”。組建銀行機構,能有效增加縣域資金的供應。通過擴充資本金,單戶貸款的額度將隨之大幅提高,可為中小企業提供額度更大、品種更多、效率更高的金融服務。

改制有利於增強經營活力。組建農商銀行,通過市場化手段,可有效化解歷史包袱。另外,引進戰略投資者,培育一批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大股東,可幫助農信社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引導現有股東積極增資擴股,適當提高資本集中度,可增強股民對農信社改制的關注和支持。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孔祥智教授認為,農信社要想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應儘快打造現代金融企業,健全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適應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打造產權明晰、具有競爭力、充滿活力的金融機構。

據悉,隨著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寧夏等省級農商銀行的先後掛牌,以股份制為導向的多元化產權模式已逐步推行。


農商銀行改革向何處發力


六大難題凸顯發展瓶頸

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農商銀行在發展中也存在不少難題,一是不良貸款有所反彈,二是道德風險有所抬頭,三是科技支撐較緩慢,四是利率市場化帶來盈利能力下降,五是經濟下行帶來風險集中暴露,六是互聯網金融蠶食銀行傳統業務。

根據銀保監會的統計,到2018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6%,較上季末上升0.12個百分點,其中農商銀行不良率4.29%,提升1.03個百分點。

導致農商銀行不良貸款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持續下行。近年來,鋼鐵、煤礦、紡織業、陶瓷製造等行業市場需求萎縮,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生產成本的增加,產品價格持續下跌,行業整體效益下滑,導致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在這種環境影響下,農商銀行與之相關的借款客戶違約風險普遍呈上升趨勢,從而導致不良貸款反彈。

外部衝擊風險傳導。隨著國家政策的放寬,民間小額貸款公司及融資擔保公司日漸增多,部分客戶無法向銀行融資的情況下,轉向民間借貸,由於民間借貸融資成本高,從而加大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形成惡性循環。

近年來,農商銀行員工道德風險有所抬頭。雖然農商銀行建立了相應的問責制度辦法,成立了責任追究委員會,但有的問責流於形式,真正問責時總會考慮到情面、被問責人員下一步工作積極性,造成問責不力,變相地給違規者傳遞了責任追究不嚴肅、違規操作無關緊要的印象。員工合規意識不強。員工對制度辦法學習不夠深入,理解不到位,主觀上合規履職、防範風險意識不強,執行制度缺少源動力,只能被動、消極或選擇性的執行各項制度辦法,甚至對違規操作行為習以為常,安全隱患積小成大,極易形成案件風險。

科技支撐還較緩慢。目前全國農商銀行的電子科技大都依託省聯社的科技平臺,而有的省聯社科技化發展跟不上日新月異的農商銀行對科技化的需求,有的省聯社還停留在第一代“接口”,對農商銀行創新信貸產品形成了制約。農商銀行科技支撐緩慢問題與日益發展的新型業務形成了矛盾,制約了新業務的開展。

長期以來,存貸款的利差收入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的盈利來源。從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看,傳統的表內授信業務依然佔據著絕對優勢,而利率市場化卻直接衝擊著這一傳統盈利模式。在利率管制期間,銀行業的存貸利差基本穩定,銀行只要多吸收存款,多發放貸款,控制好風險,基本就能實現利潤的高速增長,規模效應明顯。但利率市場化後,存貸利差收窄、利率波動增大,單純依靠規模追求經營效益的發展難以為繼。隨著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尤其是金融脫媒的影響,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已經明顯分流了銀行存款,其他融資方式的發展也降低了優質客戶對銀行貸款的需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說:近年來,我國先後出現了一些金融風險事件,如“錢荒”和股市大幅波動、銀行不良貸款持續攀升、信用債違約由民營企業向中央企業蔓延等。我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決心“去產能、去庫存和去槓桿”,這是主動暴露並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定的金融風險。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隨著我國經濟、金融轉型不斷深入,過去多年積累的體制機制矛盾、資源錯配風險會不斷暴露。

互聯網金融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以方便快捷、支付便利、無現金交易等優點,贏得了巨大的市場份額。如互聯網金融體系下的支付寶,通過網絡支付平臺繳納各種生活費用,不僅節約了時間及生活成本,還大大提升了生活效率。同時,隨著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出現,線上線下資源得到了適當的整合,企業項目融資的渠道得到拓寬,其融資成本進一步降低。可以說互聯網金融正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而農商銀行的經濟交易還侷限於現場轉賬、匯款、支票等模式,與互聯網金融相比具有明顯的落後性,嚴重影響其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

此外,金融脫媒導致農商銀行市場空間受限,民營和外資銀行准入放鬆加劇競爭,給農商銀行的改革發展帶來了一定挑戰。

支持縣域經濟潛力巨大

鄉村振興需要農商銀行。鄉村興,百業興;農業穩,天下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這對於農村金融主力軍的農商銀行來說,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支持鄉村振興戰略是農商銀行的政治使命和社會責任。農商銀行必須站在政治責任的高度,順勢而為,在打造便民網絡上、創新惠農產品上、優化支農舉措上狠下功夫,確保農商銀行在支持鄉村振興戰略中真正發揮金融主力軍作用。

農業現代化需要農商銀行。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推進和蓬勃發展,現代農業對金融的需求則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一是由小額金融需求向規模金融需求轉變;二是由單點金融需求向產業鏈金融需求轉變;三是由個人金融需求向多元化金融需求轉變。這些轉變將會衍生出更大的市場空間,這必將成為農村金融的一片藍海,同時也為金融業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精準扶貧需要農商銀行。精準扶貧是國家戰略。金融扶貧是踐行普惠金融的具體體現,是實現精準扶貧的重要措施,有利於加快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和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步伐。農商銀行需充分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作為服務本土經濟的“草根銀行”,以“扶貧助困”為己任,堅持“紮根‘三農’、服務中小”的市場定位,創新扶貧模式,提升服務效能,延伸扶貧領域,普照扶貧陽光。

實體經濟需要農商銀行。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關係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受經濟下行影響,我國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中央及時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加大財稅、信貸等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業經營環境,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出現了積極變化,但發展形勢依然嚴峻,主要表現在融資難、擔保難問題依然突出。農商銀行須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幫助中小企業克服困難,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農商銀行改革向何處發力


作為全國第一家上市的農村商業銀行,重慶農商銀行8月30日披露了2018年中期業績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末,重慶農商銀行的資產總額為9086.37億元,較上年末增長0.32%;貸款及墊款總額為3622.30億元,較上年末增加238.83億元,增幅7.06%;存款總額為6300.95億元,較上年末增加579.11億元,增幅10.12%;淨利潤為48.87億元,同比增長5.45%

“新常態”下的轉型之路

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銀保監會也多次下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經濟是金融賴以發展的基礎,金融是經濟運行的核心。經濟進入“新常態”必然帶動中國銀行業發展也進入“新常態”。農商銀行要想突破重圍,涅槃重生,就要深入研究供給側改革。那麼農商銀行在“新常態”下的轉型之路又在哪呢?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孔祥智指出,應順應混業經營趨勢,推動農商行轉型發展戰略,提升農商銀行綜合化經營水平。在整個金融業啟動混業經營之時,農商行不可能是“世外桃源”,也應有前瞻性。面對金融業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農商行應向實行混業經營的新型合作金融轉變,即以現有農村金融機構為基礎,逐漸向農業合作保險、證券等業務滲透,為“三農”服務。除了發展信託業務、租賃業務外,還可考慮設立基金公司,讓農村金融機構更主動地參與到資本市場中來,發展網絡銀行、金融超市,實現“產品銷售——銀行貸款——保險代理服務”的一體化,加深客戶對農村金融業的信任與依賴。

河北省農信聯社滄州審計中心副主任於鳳龍認為:創新發展、轉型發展是農商銀行轉型升級的根本路徑。站在“互聯網+”的風口,面對蓬勃興起的金融大潮,農商銀行在發展方式上,不要再提倡做大做全,而是追求內涵式發展模式,“做專、做精、做細、做透”;在業務結構上,實施資產多元化戰略,提高零售業務佔比,加大中間業務發展力度,平衡信貸、資金和中間業務的發展,向混業經營轉型;轉變過去粗放的經營管理模式,實施精細化的管理,強化成本核算和產品定價能力,提高資本與資產的使用效率。

農商銀行需繼續推進科技平臺建設,打造先進的管理系統和開發具有競爭力的業務產品。科技就是生產力,就是競爭力。農商銀行現在的傳統業務就像是長矛、大刀,而競爭對手早已將這些“武器”淘汰,農商銀行要想在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就需要先進的“武器裝備”——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

他還表示,要加快互聯網渠道建設,利用微信、微博、客戶邀請碼、手機二維碼、掌上生活APP等新媒體、新平臺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輕型智能獲客模式,尤其是獲取年輕客戶;另一方面,用專業的知識、優質的產品、極致的服務體驗吸引客戶。要積極與電商合作,依託金融體驗店,服務網點從“大而全”轉向“小而密”,將服務面延伸至“最後一公里”。嘗試開展流動銀行的業務,通過移動展業,搭建“全接觸”的客戶服務渠道,真正打造成為“客戶身邊的銀行”。

近年來,省聯社、市級聯社不斷進行改革試點,並未從根本上強化對縣級農商銀行的行政管理。這種管理的弱化,不是一種“放縱”,而是對縣級農商銀行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風險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應對違規人員加大懲處力度,實現全覆蓋,無死角,零容忍。對一切敢於觸碰違規違紀高壓線的行為和操作,發現一起,嚴處一起,警示一片,達到令行禁止。”河北省平山縣農信聯社監事長李永宏說。

於鳳龍還強調,要切實防控化解金融風險的發生。近幾年,部分農商銀行得到了快速發展,發放了大量的大額和超集中度貸款,由於經濟減速和調整期疊加,致使一些企業關停,貸款無法償還,風險損失顯現。所以,應定期開展流動風險性壓力測試,盤活存量,打擊藉機逃廢銀行債務行為,強化與司法部門和媒體部門的合作,營造耍賴無處生存的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