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有一家傳寶物,國內僅此一件,專家上門24次:捐出來吧

老農有一家傳寶物,國內僅此一件,專家上門24次:捐出來吧

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平均每兩百多年就會發生一次朝代更迭。每逢朝代更迭,就會有很多宮廷寶物流落民間。最近這些年,文物局的很多專家上山下鄉去民間尋訪寶物,大大充實了博物館館藏。三十多年前,就有一件流落民間的國寶,經過專家的努力進入了博物館。

老農有一家傳寶物,國內僅此一件,專家上門24次:捐出來吧

上世紀八十年代,山東青州一個叫做鄭母村的村子十分知名。這個村子在古時候出了很多人才,上至尚書巡撫、下至縣令侍郎,實實在在的風光無限。而鄭母村的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落葉歸根,出去的人不論官商巨賈,還是販夫走卒,都會在年邁的時候回到鄭母村。所以這個小村子裡藏著很多珍貴的文物。

老農有一家傳寶物,國內僅此一件,專家上門24次:捐出來吧

之前鄭母村帶回來的很多東西都成了珍貴文物,因此很多收藏者會去那裡“淘寶”。1983年,青州文物管理所所長魏振聖去鄭母村訪問,希望能找到一些流落民間的文物。魏振聖到了鄭母村向村民詢問,村民告訴他村西頭的趙煥彬手裡有古董,叫做狀元卷,以前有人來收他沒賣。當時流傳下來的狀元卷都保存在臺灣,大陸還沒有,於是魏振聖決定去趙煥彬家探探虛實。

魏振聖到了趙煥彬家,詢問趙煥彬是否有狀元卷。趙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自己祖上確實出過狀元,但他沒有卷子。魏振聖沒有得到線索,但狀元卷實在太重要了,他不會輕易放棄。

老農有一家傳寶物,國內僅此一件,專家上門24次:捐出來吧

魏振聖第二天再訪鄭母村,他在村子裡問了很多人,所有人都說趙煥彬家裡有狀元卷。魏所長認為村民們說的是真的,於是他又去了趙煥彬家。結果和上次一樣,趙煥彬仍然說自己沒有狀元卷。魏所長有一次吃了閉門羹,但他並沒有放棄,在之後的一年裡,他去了22次趙煥彬家。

一年的努力沒有白費,24次登門終於感動了老農趙煥彬。趙煥彬把首重的狀元卷拿了出來,捐獻給了國家。魏振聖拿著它找了很多專家鑑定,最終確定這就是明朝狀元趙秉忠的真跡。

老農有一家傳寶物,國內僅此一件,專家上門24次:捐出來吧

我們都知道狀元的卷子都是保存在朝廷府庫中的,為何會流落出來,還到了一個老農手上呢?原來,趙秉忠當時在禮部做官。而明朝的試卷就存放在禮部,趙秉忠應該是利用職務之便將自己的試卷弄了出來。他的目的應該是想要傳給子孫,而趙煥彬正是趙秉忠的第十三代孫。

趙秉忠的狀元卷,作為大陸唯一一張狀元試卷真跡,成了青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