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市揭東縣砲台鎮新寨村清代名將「吳教和」軼事

在揭陽市揭東縣砲臺鎮新寨村有一座佔地680平方米的"四點金"建築,該建築建於清朝,座東北向東南,其建築風格古樸淳厚,大門的額匾上陰刻"將軍第"三個字的楷書,屋脊有"雙鳳朝牡丹"的嵌瓷,飛簷鬥角,蔚為壯觀。將軍第是為紀念該村清代著名的武顯將軍吳教和而建。

揭陽市揭東縣砲臺鎮新寨村清代名將“吳教和”軼事

吳教和,出生於清朝咸豐丙辰年(1856)的揭陽砲臺新寨村,童年時吳教和家境清寒,日食難度。為了補貼家用,小小年紀只得靠給人家挑缶過活,飽嘗了人世的辛酸。有一天,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吳教和挑著缶擔下鄉,由於鄉間小路崎嶇不平,加之飢腸轆轆,不覺腳下一滑,頓時摔倒在地,一擔缶打碎了一大半,見此情景,吳教和頓時蒙了,不知如何是好,一氣之下,他把剩下的缶全部倒入河裡,連家也不敢回,前往潮州投軍,投靠在軍門提督黃武賢麾下。

吳教和跟隨黃武賢提督轉戰南北,他作戰十分驍勇,深得黃的賞識。在一次平寇的戰役中,黃武賢馬失前蹄,險些喪命,吳教和立即揮槍上前,殺退敵寇,救了黃的性命。黃把他屢立軍功的情況上奏朝廷,清帝遂加封吳教和為武顯將軍,賜其匾額花翎,並封其妻孫氏為誥命夫人。吳教和為人剛直不阿,清正廉潔,每每為民辦事,為群眾解除災厄,民眾感念他的恩德,備禮前往相贈,都被他一一謝絕,深得百姓的擁戴,當地人親切地稱他為"柴大人"。

一次,朝廷接到潮陽和平鄉上報,說該鄉匪患猖獗,遂派吳教和赴潮陽縣和平鄉剿匪,可是當剿匪部隊前往該鄉時,土匪早已逃之夭夭,鄉人因此惶恐不安,許多人哭哭啼啼,怕被當作慌報軍情而被朝廷定罪,招來滅頂的大禍。恰巧經常前來該村收購鴨苗的吳教和族叔這日剛好肩挑鴨苗穿街走巷,鄉人忙上前向他求救。當吳教和帶兵進入該鄉時,他的叔父忙迎上前,向他說明原因,請求他寬恕眾鄉親,吳教和沉思良久,體恤百姓疾苦,遂命人用米糠焚燒鄉中一座破舊的房屋,製造假象,以此應付差事,瞞過朝廷,解了民眾的危難。鄉人感激涕零,遂建起了吳氏生祠,定期供奉朝拜。

鑑於吳教和軍功卓著,黃武賢多次催促他回故鄉新寨建將軍第,吳教和都婉言謝絕,黃百思不得其解,通過暗中瞭解,才知道吳教和雖然為官幾十年,但清正廉潔,僅靠朝廷微薄的俸祿維持生活,遇到生活困難的百姓,他還經常慷慨解囊,拿出錢物接濟貧困百姓。直至解甲歸田,一家人仍住在一間破破爛爛的舊屋,可謂兩袖清風。黃武賢深為感動。新寨村民感激他的恩德,為頌武顯將軍吳教和的美德,遂劃讓部分公田,並想方設法籌集資金,於清光緒己丑年(1889)為他在新寨村建了一座將軍第。

吳教和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逝世,享年76歲,安葬於揭東地都鎮下成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