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族思想和制度——千丁之族,天嘗散處,千載譜系,絲毫不紊

這高高懸掛在徽州古祠堂之內的,是徽州民間的人物容像,也就是徽州各家族祖宗的肖像。徽州的容像起始於南宋年間,在明清時期大為興盛。在過去的時光中,每逢節日,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時,在家裡總要懸掛一些祖先容像。

中國宗族思想和制度——千丁之族,天嘗散處,千載譜系,絲毫不紊

尤其是各姓的祠堂裡,在祭拜典禮中,更是要掛一些家族在歷史上卓有成績的人物容像,一方面是供人瞻拜,另外一方面則是警示晚輩,讓後人不斷地仰視他們、敬重他們,也昭示著家族的追求和希望。

中國宗族思想和制度——千丁之族,天嘗散處,千載譜系,絲毫不紊

容像是一種象徵,祠堂同樣也是一種象徵。不僅僅是婺源的汪口村,在歷史上,徽州一府六縣大大小小的村落,都建有很多宗祠。那些祠堂森然林立在村子中,香燭繚繞,肅穆莊。正是這些祠堂,形成了“千年之冢,不動一抔;千丁之族。天嘗散處;千載譜系,絲毫不紊;主僕之嚴,數十年不改”的徽州宗法思想和宗族制度。

中國宗族思想和制度——千丁之族,天嘗散處,千載譜系,絲毫不紊

有人統計,清末時,徽州尚存有2000座祠堂,現在,隨著時光的流逝,鄉村舊有宗法制度土崩瓦解,祠堂的地位和作用漸漸消失殆盡,那些祠堂已大部分不復存在,現存的上千座古祠堂,有的破落殘敗,有的成了保護文物和旅遊觀光點。

中國宗族思想和制度——千丁之族,天嘗散處,千載譜系,絲毫不紊

中國祭祀祖先的習俗由來已久。古代社會的父系家長制,到了周代演變成了以家族為中心,按照血統、血緣關係組成社會集團,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宗法社會制度。宗法制度在周天子和被封諸侯間實施。

中國宗族思想和制度——千丁之族,天嘗散處,千載譜系,絲毫不紊

司馬光說:“帝王之制,自太子至官師皆有廟。”那時候,只有天子和高官才能建家廟、宗廟,用以祭祀自己的祖先。到了秦朝,由於帝王地位極尊,除了始皇帝,誰也不能建家廟了。此後的漢代,因為實行了分封制,宗法制度不像過去那麼嚴密,開始有了鬆動,宋代司馬光說“漢世公卿貴人多

中國宗族思想和制度——千丁之族,天嘗散處,千載譜系,絲毫不紊

建祠堂於墓所”,這種在祖墳前修建紀念性質的建築,當時比較流行,但尚建立在村外,而這種把祠堂建於墓前的做法,一直延續到了宋代,也由村外移建到了村內,祠堂的規模也越建越大。

中國宗族思想和制度——千丁之族,天嘗散處,千載譜系,絲毫不紊

儘管在這當中,社會變革不斷,但由宗法制產生的血緣和宗族傳統觀念,卻逐漸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階層。這些也就是日後|徽州地區出現宗祠意識的社會基礎。

更多解讀,請點解“瞭解更多”獲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