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长寿法——胎息,老子在道德经里讲述的秘密

道家的长寿法——胎息,老子在道德经里讲述的秘密


古代修炼家认为一般的呼吸法能维持生命却不利于修炼的深入。又观察到胎儿仅用不足十月之光阴就转化成了万物之灵,于是借鉴胎儿在母腹中呼吸之法,应用于丹道的实际修炼中,以盗取天地之气教。

那么,怎样达到胎息的境界呢?不言而喻,我们只要体会到胎儿在母腹中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也就明白了胎息之真谛。正如《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胎儿在母腹之中混混沌沌,无思无虑。其神不外驰,恍然无觉,犹如道之存于天地宇宙、万事万物之中,其气绵棉不绝,顺乎自然,丝毫不假他力,又如天地间气的运动变化,圆通活泼而无间断,绵绵不绝而又无声无息。

故而修炼者仅需顺其自然,盘坐(盘坐法在实际修炼中所常用,其实,卧、坐、立均可,不必拘泥子外在形式,只要感到全身舒适自然即可)在某一宁静清新之地。保持身体之中正放松,呼吸自然,无需另假外力。心神顺自然之气机而凝之,澄之,切不可注意鼻中之息,否则,意念一动则识神用事而落于下乘,坠入后天。越调息,越觉气粗促而短少,胸烦闷而不适。唯似有若无,守于身中之气机便可。久之,身中之先天元阳祖气自然发动,鼻中之息受此气机之窜引自然寻着先天之机,就如天地间气机之氤氲往来,不调而自调,此时心神亦随先天气机之安定,不清而自清。

为使初学进一步明了胎息之理法,能在实际修炼中按步就班,有所凭藉。有人将胎息之修证分为6个层次。分别为:气血融和,初阳乍吐;起动橐侖,息息归元;物我两忘,开合俱止;大死方生,八脉震动;万神复活,群魔苏醒;天人合一,刹那成丹。前3个层次,经刻苦修炼,一般都能实证。而后3个层次,必须有相当悟性又福泽深厚,能玄关大开,进入先天妙境者方可证得。在此,先将前3个层次作一分析。

道家的长寿法——胎息,老子在道德经里讲述的秘密


一、气血融和,初阳乍吐

某日修炼中,渐觉气息氤氲,布满身中之亿万细胞,遍身毛窍与之相应,气血和畅,其暖融融,酥软如醉,似觉周身穿气弥漫,如坐蒸笼之上但不觉其热。两腿之冲脉从会阴直至大趾间跳动不止。任督二脉随之亦有反应,劳宫、下丹田、山根、百会、涌泉等诸敏感点均自发跳动,直至收功仍跳动不停,持续1个时辰之久。

出现以上现象是后天气血交融、静极生动、初阳乍现之反映,如《太乙金华宗旨,证验章》所云:“静中绵绵无间,神情悦豫,如醉如浴、此乃遍体阳和,金华乍吐也”。这种内景体验一般可维持3至10个月左右。此时虽达初阳乍吐之境,但呼吸之息仍止于肺,不免有气闷之患,初学者宜趁热打铁,加紧修炼。

二、起动橐侖,息息归元

某日子夜,在仰卧式修炼中,渐感全身毛孔遍开,亿万细胞欢腾雀跃,充满生机。突觉心窝内“轰”地一声巨震,过了一段时间后,下丹田内又“轰“地一声巨震,顿时全身之真气均汇集于丹田处,并可自然而然地随丹田之开合而聚散。

此时为真息初步到达丹用,实现了息息归元之功。《道德经》云:“天地之间,其犹橐侖乎!”心窝与丹田之间有一通道,即人身之橐侖。修炼者只有起动此通道,方能逐步实现息息归元之功。修炼之初,行有为之调息方法,则有气闷不适、呼吸不畅之感,此即未起动橐侖故也。由此可见橐侖在修炼中的重要性,初学者不可不知。出现以上景象代表着练功者当时达到了神气相抱之境,但这种境界并不稳定,下次练功时并不一定能达到,要巩固这种境界很难。故而在以后的修炼中,练功者必须更加勤勉,以求巩固成果。自己而言,自从功中初次出现此景象后,虽然坚持每天6小时的修炼,但达到能稳定地在每次修炼中起动橐侖的境界仍用了两年之久。值得一提的是,在修炼中,如出现上述景象,切不可慌乱,应继续气定神闲,保持息息归元之功态,持心神自然觉醒出定后方可收功。功后宜适当习练些动功。

道家的长寿法——胎息,老子在道德经里讲述的秘密

​三、物我两忘,开合俱止

某日子夜,盘坐在床榻上,守静渐进入虚极静笃之境,已不觉有物、有我、有呼吸开合,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实觉心种一动,刹那间心中光明一片,无一丝尘垢和俗念。待彻底清醒,心种有所觉察时,则识神已用事,光明消失。当时,天空浓云密布,阴气沉沉。

此内景只代表着修炼者当时所达到的境界,并不能表明修炼者已经达到了此种层次。在以后的修炼中,未必每次都能入此境。值得注意的是,当练功者在物我两忘而顿觉光明之时,心神不可动,不可察,不必急于出定,应顺乎自然,尽量长时间地保持这一清明无念之境界。从而让赤裸裸、圆陀陀、亮晶晶之真性自然显现,直觉“万里山河朗月照,心似水晶剔透明”,

各种妄念尘缘、七情六欲自然从心中荡除,进入大死方生、脱胎换骨之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