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風味的鐘祥柴湖戲曲文化

柴湖戲曲來自於中原,1966年至1968年隨淅川移民一起傳人,其主要思想情慷是懲惡揚 善,以傳統的忠孝節義為中心,具有自然的陰柔之美與陽剛之美相結合的藝術風格。其種類主要是越凋、曲劇、豫劇、墜子和鍾祥固有的良善凋。前四種不僅得到淅川移民的鐘愛,也為當地老戶村民所歡迎,後一種的觀眾則主要是當地的部分老年良善凋愛好者。

淅川風味的鐘祥柴湖戲曲文化

越調形成子明末清初,屬淅川地方大劇種。趟調唱詞多為長短句,唱腔則屬豫西流派,有,。導板”、“流水”、“一串鈴”廣哭膠”廣呀兒喲”等一百多種調型,發音以真嗓為主,假嗓為輔,伴奏樂器以四弦為主,兼用月琴、琵琶、拳、三絃、嗩吶、簍等。曲牌有“大開門”、“小開門” “自由花”、“雙疊翠”等。

曲劇又稱河南曲子戲,也屬淅川地方劇種。曲劇將大調曲、小調曲和民間小調曲融為一體清末民初多為聚座彈唱,民國十年(1921年)前後逐步搬上舞臺並有了生、旦、淨、末、醜的行當之分,從而成為戲劇形式,民國三十年(1941年)後,吸收京劇和豫劇的鑼鼓經,使其韻律活潑,唱膝工穩。伴奏樂器主要是長杆墜胡,兼用二胡、板胡、琵琶、笛子、嗩吶、簍、等等。有曲牌200多個,常用曲牌數十個。

河南梆子,解放後定名豫劇,乾隆年間傳人淅川,屬“宛梆”系。豫劇以梆子為指揮,曲調流暢,節奏鮮明,音調婉轉深沉,有豪邁激切的藝術風格。其道白唱詞特別通俗易懂,其唱腔獨特,有較為固定的板式結構和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等四大板類;文場樂器主要是絃樂,以板胡為主、有二胡、三絃、月琴相輔,且雜以簍、笛、嗩吶等·武場主要為打擊樂,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手鑔、梆子、手板等。有傳統劇目640多個。

河南墜子,由民間曲子《鶯歌梆》和《道情》相結合,吸收北方鼓詞表演形式發展起來的,大概產生於戊戌變法之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左右,樂器以墜子、打板為主,多為自拉自唱,也有一人拉一人唱的;曲調可分為“引子”、“平膠”、“大含韻”、“小含韻”、“五字嵌”等 傳統劇目有《摘棉花》、《雙鞭記》、《包公案》、《海瑞私訪》等20多個 河南墜子在淅川分為東、西兩大流派,東路唱法以九重街藝人王光明為代表,王光明在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引人淅川,流行於淅川九重、厚坡、香花一帶,西路唱法以魯山藝人王中堂為代表,王中堂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引人淅川,流行於淅川滔河、大石橋、秧田一帶。

淅川風味的鐘祥柴湖戲曲文化

柴湖戲劇具有突出的群眾性、自娛性、地方惶和靈活佳四大特點,目前主要由民間樂隊或小型樂團在婚喪嫁娶或年節廟會上表演,專業劇團在固定劇場演出或送戲下鄉的形式基本上已成為過去。在大柴湖開發區成立之後,是否要辦專業性質的劇團,讓柴湖戲曲的表演質量再上一個臺階,讓其發揮更大的教育作用,這個問題在文化興市的大潮中應該被納人議事日程上來了吧。

原文地址:http://www.shoushanmen.com/culture/862.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