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南陽農民的時代大變遷

南陽,自古就有“綿三山而帶群湖,枕伏牛而登江漢”的戰略地位,秦昭襄王在此始設南陽郡。

西漢時,南陽郡已成為全國著名的五大商業都市之一。新莽時,光武帝劉秀起兵於此。東漢王朝建立後,南陽郡更成為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的雲集之地。

品讀南陽漢畫像石,探尋歷史印記,彷彿掀開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在生動寫實的“耕耘圖”上,漢代南陽農民辛勤勞作的場景躍然而出。

諸葛亮,應該是南陽最出名的一位農民。“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在《前出師表》中,一個躬耕南陽的農民,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可惜,他縱能神機妙算,也算不到他曾耕種的這片熱土上,農民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

從公元1978年至今,儘管在歷史的長河中,這40年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但對於親身見證者、參與者和受益者來說,這就是一幅恢宏而壯麗的畫卷,令人蕩氣迴腸。

“我伴隨著改革開放長大,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直接受益者。”朋友李哥出生在1967年,是南陽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

“改革開放前,農村無法與城市相比,比如:吃水要到很遠的水井處挑水,做飯要用麥秸、苞谷稈和木頭燒火,各家在院中角落,圍個籬笆挖一簡陋的茅房;一到夜晚,整個村黑漆漆一片,只能早早睡覺;冬天,為抵禦嚴寒,一家老小圍坐火盆旁取暖;村中街巷全是土路,牲口經過,塵土飛揚,要是雨天,更加泥濘;大人、孩子缺衣少穿,衣鞋全靠家中婦女縫製,過年也難得做件新衣服;大人到生產隊掙工分,全年早出晚歸出工,到年底還要向生產隊借糧食吃,才能捱到明年,度過青黃不接。”

“現在,你再到農村走走,村與村之間,村內的街巷,鋪設了柏油路或水泥路,有的村還通了公交,通了天然氣,廁所也改成了水衝式;村裡安裝了節能燈,晚飯後,人們到村中的廣場鍛鍊娛樂;不僅如此,農忙過後,木匠、瓦匠、電工等手藝人活躍在工廠工地等,掙錢創收,家中的老年人在家幫著帶孩子,頤養天年的同時,按月領取國家發給的養老保障金;現在農戶家中購置了電視、冰箱、電腦、電動車,有的還購買了小汽車、蓋上了小洋房……”

李哥的老家我去過,那裡真正成了富裕、宜居的新農村,處處花團錦簇、綠樹成蔭,空氣新鮮,環境優美。每逢週末,城裡人就會驅車前往,遊山玩水、照相觀景、吃吃農家飯、住住農家院……

(二)

40年前,中國改革從農村開始破冰;40年後,農村掀起改革發展的新一輪熱潮。

40年前,城裡人的食品還得憑票供應,許多生產糧食的人吃不飽肚子;40年後,農村米袋子滿、菜籃子豐、農產品市場琳琅滿目。

農業稅、屠宰稅、牧業稅、農林特產稅、民政優撫費、教育附加費、民兵訓練費、計劃生育費、民辦交通費等,以前這些稅費加起來平攤到每畝地,現在這些稅費不僅全部免除,國家還給每畝地糧食直補和農資補貼。在這些支農惠農政策的帶動下,農民種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再過幾天,2018年的9月23日,農曆八月十四,我們將迎來第一屆“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這個傳承農耕文明、分享和感受農耕文化豐富內涵的有效載體和創新舞臺,提升了億萬農民的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充分體現了中央高層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農民的深厚感情。

農業大市,盼節而動。7月24日,南陽市農業局召開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暨第一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安排視頻會議,動員全市農業系統廣大幹群踴躍參與、形成合力,以此為契機,充分展示新時代勞動群眾的精神風貌,傳播農業人正能量,提升服務“三農”水平。

(三)

農村這四十年來發生的變化,是世界絕無僅有的,也是前無古人的。

從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分田到戶拉開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啟動了農村改革的新進程;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踐了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到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農業稅宣告終結;從億萬農民在城鎮化進程中迎來“新生”,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的鄉村用四十年時間,交出了一份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答卷。

社會保障惠民生,幸福指數穩提升。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農村基本生活保障體系在探索中重建,在實踐中發展。從以“面”為主的扶貧開發,到“面、點結合”的多維扶貧,再到現在的以“點”為主的精準扶貧,扶貧機制取得長足發展。40年來,從看病貴、就醫難,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建立,解決了過去長期困擾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滿足了廣大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需要。

而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探索建立,也使農民“老有所養”成為現實。各項惠民利農政策落地生根,讓廣大農村居民花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幸福感穩步提升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最大公約數,也成為繼續推動農村鉅變的強大合力。

(四)

改革開放40年來,南陽農村穩步高效持續發展。糧食總產由42億斤增加到114億斤,連續六年突破100億斤。南陽市先後被農業部、省政府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和“全省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

一個村莊就是一段歷史。40年來,南陽大地上的每一個村莊、每一個人都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感受著改革開放的成果。你我他都有責任有義務,通過各種渠道生動形象地宣傳南陽“最美農業人”的先進事蹟,謳歌南陽農業的輝煌成就,充分展現南陽農民群體當家做主站起來、改革開放富起來、民族復興強起來的歷史進程。

我們堅信,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生活會離我們越來越近;我們祝願,新時代的南陽農民,意氣風發向前走,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南陽晚報記者 黃志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