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間九子奪嫡事件,雍正爲什麼會勝出?

eYUuc是ict


“九子奪嫡”雍正勝出,原因很多,外部原因不說,從雍正自身看,他擁有三件制勝法寶。

雍正有個家奴叫戴鐸,很有謀略,可以稱之為策略規劃師。康熙五十二年,也就是康熙二廢太子後,他上書胤禛,提出三條爭皇位的建議:第一條是搞好父子兄弟關係;第二條是搞好與朝臣的關係,贏得他們的支持;第三條是在本門中培養親信,壯大自己的實力。



如果細品雍正在康熙晚年的處事風格,不難發現他基本是照著這三條做的。他刻意與康熙搞好父子關係,兄弟之間儘量誰也不得罪,他禮遇大臣,培植了年羹堯和隆科多等親信。這些都為他繼位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然,雍正能不能登大位,主要還在康熙。本人覺得雍正能得到康熙的支持,主要是他採納戴鐸的建議,總結出三大法寶。

第一法寶:適度表現

康熙是個英明的皇帝,在他面前不表現才華,他會認為你是庸才,棄之不用。過分表現才華,他會產生猜忌,認為你有野心,於是打擊你。所以,在康熙面前,雍正的做發法是適度表現。他不主動請纓,過度展現才華。但是,康熙安排的事他從不拒絕,而且盡全力幹好。這使得雍正在康熙眼中,既能幹又沒有野心。



第二法寶:極度隱忍

康熙之前對胤禛有一個評價,叫“喜怒不定”。康熙的評價是非常準確的。雍正當皇帝后,高興時發誓賭咒說,不做對不起年羹堯的事,結果不久就把年羹堯殺了。雍正後來還讓康熙去掉“喜怒不定”的評語。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為了爭取皇位,他把寺廟裡學來的隱忍用到極致。康熙喜歡忠,他表現忠;康熙喜歡孝,他表現孝;康熙喜歡悌,他表現悌;康熙喜歡仁,他表現仁。不管雍正是不是真的“忠、孝、悌、仁”,但在康熙眼裡他就是那樣的人。



第三法寶:不爭而爭



不爭而爭是最好的爭。太子急不可耐的爭,兩度被廢;大阿哥不失時機的爭,被圈禁;八阿哥被人推著爭,康熙把他打擊得體無完膚。雍正表面上從來沒有表現出對皇位的覬覦,但私下裡,他拉攏年羹堯、隆科多、十三阿哥胤祥等等,真正內外掌握軍權的都被他控制。因為不爭,所以不會成為康熙打擊的對象,他才可以從容地想事,從容地做事,把事做到儘可能好。

個人觀點,歡迎加關注討論。


豫有得


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是一個大事件,也是很經典的“宮廷大戲”。

這出戏,雍正贏了,但是贏得很艱難,贏得不徹底。

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後來的野史和民間傳說,把雍正描述成為“篡改詔書”或者“弒父殺君”的“奸險”之人。

那麼,雍正為什麼會贏?又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負面評價”?

讓我們再細看看,在九子奪嫡的宮廷鬥爭當中雍正是怎麼“脫穎而出”的。

康熙年間之所以會出現“九子奪嫡”的局面,有兩個因素:

第一,康熙的兒子太多,並且優秀的兒子太多,同時,優秀的兒子們的年齡也比較相近。客觀上導致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這個特殊群體幾乎都在幫著康熙管事兒。

第二,康熙立太子很早,背景也很特殊。這使得太子胤礽早早的就被推倒了“萬眾矚目”的地位,時間越長,顯露出的毛病就越多,加上這個從小就被康熙寵愛的太子的確也是毛病太多,很不爭氣。

一個不爭氣的太子,加上一群比較優秀的皇子,“九子奪嫡”就是不可避免的。

於是,做了近四十年太子的胤礽,兩次被廢,而每次被廢,都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奪嫡大戰”。

太子胤礽這個人就不多說了,就一句話“德不配位”。

九子奪嫡大約可以分兩個階段,以太子兩次被廢為標誌。

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有自找的成分,也有其他皇子“落井下石”的因素,往胤礽掉進去的那口井扔的最大的石頭的就是“九子奪嫡”當中的主角之一“八爺黨”——他們偽造了太子胤礽私自調兵的手諭。

在太子第一次被廢的時候,跳出來的有三個皇子: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以及八阿哥胤禩(包括他的死黨九阿哥,十阿哥和十四阿哥)。

最先倒黴的事大阿哥胤褆,如果說太子自私,無能,膽大妄為的話,這個大阿哥就是殘忍並且愚蠢。他居然進言勸康熙殺了太子以絕後患,並且愚蠢的表了這麼一個忠心:如果康熙不願意背弒子的惡名,他願意代父受過,由他來親手幹掉太子。

康熙鬍子都氣歪了!懷疑自己怎麼就生了這麼個“蠢豬”!

而此時,老三胤祉來了個火上澆油,揭發了大阿哥胤禵背後魘鎮太子的齷齪事,於是,大阿哥胤褆和三阿哥胤祉就一起被踢出競爭圈子,提前退場。

大阿哥胤褆被圈禁。此時,康熙已經開始後悔廢太子了——被一幫兄弟聯合陷害,的確挺冤枉的。

第三個跳出來的,是八阿哥胤禩。

太子被廢,康熙下旨公開推舉太子,這給了八阿哥胤禩一個看起來是極好的機會,胤禩最大的資本,就是“賢王”的名氣和在滿朝文武當中的人氣,這種一人一票的“選舉”,老八完全有可能憑選票獲勝,登上儲君之位。

形勢的發展也的確朝著對老八極為有利方向發展,推舉太子的奏摺幾乎是一邊倒的支持八阿哥胤禩。

老八胤禩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除非……。

還真的就有除非。滿朝文武都忽略了康熙的態度。

四阿哥胤禛重視了,他是在他的師爺鄔思道的指點下注意到了。

他推舉了廢太子,這正合康熙之意,當然還有兩個也重視了,一個是十三阿哥胤祥,一個是上書房大臣張廷玉。

果然,選舉是不可靠的,一人多高的奏摺,也低不上康熙的一句話。

老八的優勢,瞬間變成了“結黨營私”的證據,這個時候,老八其實已經輸了。

但是,老八並不服氣,因為他自認為自己才是太子最正確的人選,他的本錢就是雄厚的人脈。

在這一回合,四阿哥胤禛是實實在在的大贏家——保舉太子,說明老四很重情義,也有忠心。在康熙眼裡一個有情有義,有忠心有原則的好兒子形象初步形成,加上胤禛幾次差事辦的都很盡心,給胤禛加分不少。

在太子第一次被廢的時候,四阿哥胤禛還有意外的收穫,就是他的兒子弘曆被康熙看上了,並帶在身邊進行特殊培養。

到此,奪嫡集團就只有兩個,“八爺黨”和“冷麵王”。

老八認為既然自己有本事推倒太子也就有辦法對付胤禛。他錯了。

太子第二次被廢,幾乎就是已經是“雍親王”的胤禛和他的十三弟胤祥以及師爺鄔思道一手策劃的。

他巧妙的利用了老八廉親王胤禩和太子的矛盾,通過《百官行述》這個道具,借刀殺人,逼太子謀反,進而被康熙二次廢黜。

兩次廢黜太子,康熙面子上很下不來,所以,在太子二次被廢的時候,康熙宣佈不再立太子之位,相當於“放鹿中原”,誰有能耐誰去抓!

果然,老八胤禩再次按耐不住,要去爭搶康熙放出去的這個“鹿”,而此時,爭搶的人又多了一個,這個人就是皇十四子胤禵。

胤禵一直是八爺黨的骨幹,但是在太子第二次被廢,這個胤禵就有了其他心思,同時,他的親哥哥胤禛也看出來了一點端倪。

於是還是在師爺鄔思道的指點下,胤禛保舉了他的親弟弟做了“大將軍王”,手握兵權的胤禵,心思就更加活泛,他開始脫離八爺黨,自成一派,加入了奪嫡之爭。

但是,胤禵似乎並未看清他的親哥哥胤禛,他是對四哥胤禛保舉自己心存感激,而胤禛也就順勢把年羹堯推上了“封疆大吏”的位置,實際上也就按住了胤禵的命門。

胤禛推出胤禵,主要的目的是轉移老八胤禩的注意力。讓老八胤禩去對付這個手握兵權的十四弟。

這種對付,是帶著仇恨的。

胤禩又贏了。他的這種只辦差不某位的態度,博得了康熙的欣賞。在康熙眼裡,不謀私利,一心只為江山社稷的四兒子才是可託付大事的人。

胤禛勝出了。

這是陽謀和陰謀共同作用的結果。

雍正(胤禛)的陽謀,就是時時處處表現出的“不結黨,不謀私,不爭權”的態度和格局。

同時,真心實意的為他爹分憂解愁的同時,絕不給他爹添亂。

第三,不失時機的向康熙滲透他的“改革設想”,讓康熙相信,他是一個有作為,敢擔當的強人。

當然,雍正的兒子弘曆也給他爹加了不少的分。

雍正的陰謀,實際上核心只有一個,那就是不斷的把自己的對手推到康熙面前,並由康熙親自一個一個的否定,而這種否定基本上就沒有翻身的機會。

比如在徹查“宰白鴨”案的時候,他用“苦肉計”,把老八胤禩推倒了康熙面前,而老八胤禩在查案過程中針對太子的“陰謀詭計”也就暴露在康熙面前。

康熙連續兩句“其心可誅!”預示著老八已經出局,而老八胤禩尚不自知。

這就是陰謀。

雍正的陽謀和陰謀用的一樣好。當然離不開他有個好師爺,也有個好兄弟——十三阿哥怡親王允祥。


步武堂


一、康熙九子奪嫡中皇子分為兩派:

一派以太子為首,主要成員皇三子、皇四子、皇十三子。

一派以皇長子為首,主要成員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

這九人因多種原因不斷被淘汰出局:

1、第一次廢太子,皇長子提出要代父弒弟。皇三子誣陷皇長子魘鎮太子,令康熙直接崩潰,皇長子、皇三子直接出局。

2、皇八子主動請嬰處理刑部驚天大案弄巧成拙,第二次廢太子時皇八子急於求成,派人到處拉選票及“海東青事件”令皇八子出局。

二、雍正確實符合康熙的接班人標準:

康熙和雍正都是完美主義者,皆性格不張揚,不失穩重,有能力,全力為朝廷認真辦事,從來不會玩世不恭,瞎折騰,不像大皇子,八皇子那樣,凡事以上位為前擔反被康熙皇帝看破。

雍正的謀士戴鐸曾經總結說:“處在像康熙這種英明的皇帝時期,最好夾起尾巴做人”。

三、雍正本人勇於擔當:

康熙後期因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征討葛尓丹導致國庫虧空;土地被貴族囤積,老百姓無地可種,但政府卻按照人丁數進行徵稅; 貪官汙吏橫行,吏治腐敗。這些都使民心不穩定,威脅清朝的統治。雍正敢碰硬處理好這些難題等,頗得康熙聖心。

四、雍正早期與太子交好:

作為太子黨一員胤禛最初的想法,就是要輔佐太子繼位,給未來的皇帝當忠臣。太子也很倚仗胤禛,有事都讓胤禛辦。太子第二次被廢無望覬覦皇位後,明裡暗裡暗助當時的四阿哥打壓八爺黨。

五、佈置科學:

在關鍵時期,雍正封鎖康熙駕崩和自己即位的消息,讓自己的親信四川總督年羹堯和奉國將軍延信接替了皇十四子職務,解除了他的兵權。隆科多擔任九門提督,控制京城防衛,自己心腹佔據各主要位置。

康熙臨終,召諸皇子及文武大臣,宣佈:“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民間一直有康熙在彌留之際,留下遺囑“傳位十四子”,被國舅隆科多等人將“十”字改為“於”字,遺詔內容變成了“傳位於四子”,一說,也成了日後雍正為保守秘密殺掉隆科多和年羹堯的佐證。是經不住推敲的。

關於這點我在《雍正成為九子奪嫡的大贏家,雍正改遺詔了嗎?》問答中有所解釋。有意朋友請查閱。


美麗青春您真痘


向敬之

康熙末年,出現九子奪嫡,源頭繫於康熙帝自身:一是諸皇子能力出眾,各有優長;二是康熙晚年,逐步倚重諸皇子、讓他們參與軍國大事,賦予實權,讓他們有了暗結親信、拉幫結派的機會。

康熙在創制南書房分割內閣權力的同時,培植皇子組建凌駕於閣部之上的特殊中樞權力機構。這主要是鑑於四輔臣之後,出現了大學士索額圖、明珠擅權傾軋,威脅到了皇權的集中與強化。康熙重任諸皇子,一是為了限制閣部重臣的權力擴張,二是在對太子失望而要增多選擇最佳儲君的機會

結果作繭自縛,導致了儲位之爭愈演愈烈,以另一種形態更加危險地威脅了皇權。像胤礽被複立後,感到儲位不穩固,試圖夥同步軍統領託合齊等發動宮廷政變。

康熙培養諸子,目地是進一步牽制太子一黨,有再次捨棄胤礽的可能。然而,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推選新太子事件中,老八胤禩以最強人氣勝出,卻因王公大臣們嚴重背離了康熙復立胤礽的計劃,而遷怒於才能傑出的胤禩,將其拘執下獄,長期打壓。

康熙有意選擇最優秀的兒子做接班人,但不希望有兒子妨礙自己皇權的集中與強化。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學會了韜光養晦談禪論道,同時又受命輔政嚴明謹慎,對康熙身心疲憊導致的吏治廢弛、腐敗叢生的亂局,不失為一個有效的遏制。

康熙極力維護自己的絕對權威,但還是考慮到江山永固,故而給了要求對國家進行制度化建設的胤禛一個最大機會。與此同時,他從胤禛曾經支持胤礽復立,又與胤禩有著密切的聯繫,還是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胤禎的胞兄,以為可以保持皇子們的和睦共處。

事與願違,雍正即位不久,就對胤禩集團第一個開刀,將其骨幹力量、老九胤禟發配至西寧軍前效力。


以禮觀書


“清史”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7日,康熙皇帝生病了,冬至祭天儀式由皇四子胤禛代為主持。13日,康熙在暢春園召見胤禛,胤禛還未到時,康熙已經向守在病榻前的皇三子胤祉、十三子胤祥、皇八子胤禩、步軍統領隆科多等人交待由老四胤禛繼皇帝位,胤禛趕到後,向康熙磕頭問安,康熙告之病情嚴重,胤禛含淚安慰。晚8點左右,康熙帝崩逝。隆科多當眾宣佈康熙遺詔、命胤禛即位,胤禛哭暈在地,眾人再三勸慰,他強打精神辦理父皇喪事。次日,胤禛封胤禔等人為親王。他還特地將統兵青海的皇十四子胤禵召回京,並下令關閉京城九門。20日,胤禛登上皇位接受百官朝賀,改翌年(1723)為雍正元年。

他當廷宣佈繼承父皇的一切定規,不作任何變更,他還呼籲諸兄弟一體,皇室團結,共圖大清江山萬世之固。

雍正的即位到底是不是康熙的意旨,他上位合法與否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至今仍眾說紛紜,無法蓋棺定論。

最喧囂塵上的一種說法是,康熙在彌留之際,留下遺囑“傳位十四子”,並將遺詔交給國舅隆科多,而執掌京城衛戍兵權的步軍統領隆科多是胤禛之舅,也是胤禛死黨,兩人秘密勾結,將“”字改為“”字,如此一來,遺詔內容變成了“傳位於四子”,皇四子胤禛便在眾人質疑的眼神中順利地登上了皇位。當時,被康熙一直看好並當作接班人培養的皇十四子胤禵還遠在青海西寧統兵戍邊,但他受到胤禛心腹、手握重兵的四川總督年羹堯的監視與制約,無法調兵發起反擊,而在京的諸皇子也都被隆科多的人監視起來。因此,雍正之所以能篡位,主要憑藉年羹堯、隆科多二人之力,隆科多是雍正生母吳雅氏的兄弟,手握京軍和禁衛軍大權,而年羹堯則是雍正側妃之兄,他自己又是位高權重的統兵大將。雍正登基後,隆、年二人炙手可熱,位至極尊。

雍正在自己親筆所寫的《大義覺迷錄》一書中,為駁斥當時朝野盛傳的關於他繼位不合法的傳言,就有意無意地記下了當時最流行的幾種說法,並加以解釋和駁斥。其中有這樣一段:康熙死時,十四子胤禵還遠在西北邊疆,隆科多假傳康熙旨意,立皇四子胤禛為帝。皇十四子胤禵原名胤禎,而皇四子名胤禛,隆科多若想篡改遺詔,其實並不困難。雍正對這些傳聞一一反駁,但語氣含混閃爍,不太有力,反而有欲蓋彌彰的嫌疑,所以給後人留下了重重謎團。

總的來說,關於雍正繼位傳言甚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1】康熙是正常病死的,死前臨時指定胤禛為繼承人。【2】康熙患重病,彌留之際口諭傳位給十四子胤禵,而隆科多竟當面改為傳位於四子,康熙大怒,氣絕身亡。【3】康熙臨死前留下遺詔“傳位十四子”,但雍正勾結隆科多,篡改了遺詔。【4】康熙為了冬至祭天而齋戒靜養,他獨處密室與外界短暫隔離,雍正與隆科多買通內侍,在康熙的食物中下毒。康熙中毒昏死,隆科多假傳聖旨召諸皇子入暢春園探視,實際上是將有競爭皇位動機的人全部變相軟禁起來,然後宣佈篡改過的遺詔,雍正遂得以坐上龍椅。

後來,隆科多和年羹堯與雍正帝關係極為密切,但隨著雍正逐漸夯實、穩固了帝位,這兩個掌握了太多有關他上位秘密的權臣,漸漸成了雍正的眼中釘、肉中刺。後來,雍正終於找藉口將二人分別除掉,正應了“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這句俗語。而稗官野史中傳的最沸沸揚揚的,卻是雍正登基後,諸兄弟中有人知道他是篡位之人,對其多有不滿,於是,雍正開始同室操戈,手足相殘, 用嚴刑峻法打擊之,諸兄弟中較有實力的或曾和他爭位較量過的,陸續被他圈禁或乾脆一殺了之。對他威脅最大的胤禩和胤禟被削去爵位,並被開除宗籍,仍不解恨,又將二人之名改為帶有侮辱性質的“阿其那”、“塞斯黑”(滿語:豬、狗之意)。不久,又將曾參與“奪嫡”且最具實力的老十四胤禵圈禁起來。因胤禵和雍正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方倖免於難。胤禩和胤禟就沒那麼幸運了,後來,二人先後不明不白地死於圈禁所。

然而,官修正史裡有關雍正繼位的權威記載卻極為簡略:康熙臨終,召諸皇子及文武大臣,宣佈:“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 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文|小燦哥說歷史

康熙後期九子奪嫡,雍正勝出,我認為除了雍正的謀略之外,還一個原因是

歷史選擇了雍正,若沒有雍正的新政改革,清朝也許滅亡要提前

康熙後期,清朝看似國力強盛,實則千瘡百孔,問題叢生。

1.國庫虧空

經濟是一個國家的命脈,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征討葛尓丹,到了康熙後期,國庫虧空的問題很嚴重,而修河築堤處處用錢,沒有錢必定會動搖清朝的統治。

2.土地兼併嚴重

康熙後期,老百姓大量失去土地,土地被貴族囤積。

而政府卻規定,按照人丁數進行徵稅。

這樣就形成一個怪現象,擁有土地的貴族不用交稅,沒有土地的老百姓卻要交稅。

貧富差距拉大,民心不穩定,就會產生暴亂,威脅清朝的統治。

3.吏治腐敗

康熙後期,貪官汙吏橫行,吏治腐敗。

這個時候最需要一個鐵腕人物來力挽狂瀾,雷厲風行實施變革

不然,大清危矣

而種種跡象表明,四阿哥胤禛堪當此任,”冷麵王“做事不留情面,一心一意為朝廷辦差。

歷史的選擇沒有錯

1.施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有效的打擊了貴族,緩和了滿漢矛盾

2.實施攤丁入畝,把人丁稅攤到田地裡面,地多就多交稅,地少就少交稅,削弱貴族的利益,增加國庫收入,減輕了平民百姓的負擔。

3.整頓吏治,實施火耗歸公、養廉銀等制度,對於貪官汙吏,嚴懲不貸,當時吏治為之一新。



小燦哥說歷史


不爭是爭。

勢力龐大如廢太子,百變靈巧如老八,血氣方剛如十四,都沒有明白,或者雖然明白卻被後面的勢力所推動,只能在檯面上爭下去。

雍正早有心上位,裝得一本正經,暗自發展勢力,面上一心做事,不黨不私。

這樣的兒子,康熙怎麼不喜歡?


四川達州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事件",雍正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九個皇子中取得最終勝利,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雍正早期與太子交好,在太子的幫襯下自己的實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後來太子不得聖心,已無扶持的希望,雍正開始謀劃自己來繼位。

2雍正本人是個有能耐,敢於任事之人,在康熙晚年國庫虧空,貪汙成風的情況下。敢於不怕得罪眾大臣清理國庫欠銀等,雍正完成一些艱難任務,頗得康熙聖心。

3懂得隱忍,不像大皇子,八皇子那樣,讓康熙皇帝看得出來他們急於想做皇位接班人,以至於開始梳離他們,從而給雍正製造了機會。

4佈置得當,首先在關鍵時期,雍正帝的心腹佔據了關鍵位置,隆科多擔任九門提督,控制京城防衛,年羹堯任陝甘總督掣肘十四皇子,從而保證了雍正帝的順利繼位。


聊一點點歷史


雍正勝出是歷史的必然。

大阿哥和太子在較早爭鬥中敗落。

剩下有競爭力的阿哥有4哥,8哥。13哥,14哥

到康熙去世老4(45歲),老8(39歲),13(36歲),14(34歲)有繼位資格。

但真有治國之才的只有4,8

而8爺陷入黨爭失敗了。

實際上4爺更有贏面。加上帝孫弘曆

康熙看的不止一代。

康熙晚年是個敗家子,當時國庫空虛,需要一個嚴苛的帝王,而老4素有冷麵王之稱,脫穎而出。

而老4自己也提前佈局,九門提督是他心腹隆科多

豐臺大營都是他跟班13的人。至於14哥的十萬人,一母同胞也不會反。所以軍事上老4佔了先機。

治國上他又收回了不少帳歸國庫。

從此天下非老4,不作二人選。


會發光的依依女王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九王奪嫡從它的慘烈程度就可想見當時此事的複雜程度,要想理出雍正勝利的原因確實不是一件輕易能說明白的事,僅從個人看法出發,我覺得以下幾點至為關鍵:

一,康熙的性格和態度是第一重要原因。帝王傳承,最重要的莫過於前一任帝王的選擇,他基本決定了後續之君是誰,不能說萬無一失,但起碼也是非常重要的。康熙這個人為政寬和,但是絕對是個完美主義者,從他兩次廢除自己細心培養的太子就可以看出來,他需要一個合格的王朝接班人,而不在乎什麼常規,凡是不符合王朝利益的絕對不會入選他的儲君名單,正因為如此,雍正才有了機會,如果康熙是晉武帝司馬炎那樣的人,立儲君是個傻子都沒問題,也就不會有後來廢除太子的事了,雍正想要奪嫡就得走八王之亂的路子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二,雍正的性格和自身的努力。雍正這個人更是個完美主義者,從他後來執政的改革措施上就能看出,他對於康熙朝的積弊深惡痛絕,一絲寬容一絲縱容都是不可能的,這點也和康熙是很契合的,而且雍正把心思都用到朝廷的事上,並且辦事認真,從來不會玩世不恭,瞎折騰。反觀其他皇子,吃喝玩樂的就佔了一大半,剩下的都是以政務邀名,他們做事不是為了事情本身做好,而是給皇帝老爹看的,他們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他們自己,所以雍正又勝出一大截。從他後面勤政的程度看,康熙的選擇是沒有錯的。




三,運氣。運氣這事真是古往今來最難說的清楚的事情,有人說有,有人也不認,但不可否認,很多事情成敗卻都在這個運氣身上,所以才有了讖語,推背圖等等解釋,算命這種東西才能在今天還能找到市場。雍正起碼也是需要一點運氣的,比如老十三,比如弘曆,這本就是上天給他安排好的助力,原本就不是人力所能為,所謂天授不取,反受其殃,時至不歸,反受其咎,能把握好自己的運勢也是成功的關鍵,古來很多人能當皇帝的卻在登基之前死於非命的也有,比如東魏權臣高澄。所以,成功並不需要太多運氣,但起碼是要一點的。




當然,還有很多原因沒有說到,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幾點,歡迎大家來討論。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