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孟子-告子》里的一段

(一)今天我们来讲一段《孟子》

人性本善——《孟子-告子》里的一段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 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 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 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我们知道,是战国时候儒家学派的一个代表人物。

他主张“人性本善”,君王应该行“仁政”。

这些大家都应该比较了解了。

孟子也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到处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过诸侯们不大买账,觉得他的想法解决不了自己国家的问题。

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就是说迂腐的、流于空谈的大道理,脱离实际对处理具体的事情没有什么价值的言论。

只有滕文公比较尊崇他,可惜滕国太小了,无法实现孟子的理想。

孟子晚年与弟子一起编写了《孟子》七章。在《孟子》里,大家可以看到孟子他老人家与诸侯国君的对话。

不过我要提醒大家:

第一,这是孟子的回忆。

第二,这是孟子的单方面说辞。

很多人年老之后,行事逻辑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一条:

拼命证明去证明:“我是对的,我的一生所坚持的,所做的都是对的”。

孟子是不是例外呢?大家可以从头到尾看一遍《孟子》,谜团交给你们自己来揭晓。

(二)

先来看看出场人物:

公都子,是孟子的学生。

告子,这个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墨子的学生,跟孟子在人性问题上和他有过几次辩论。

也有人认为告子是孟子的学生。

这个说法来自东汉的赵岐,赵岐的注是《孟子》现存最早的注了,所以后来的很多注本都参考过赵岐的注本。

这个注本啊,现在能见到的是廖氏世采堂的《元盱郡覆宋本孟子赵注》,这个本子现在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后来宋代孙奭做了个疏,叫《孟子注疏》,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就用的是这个本子。

不过其实朱熹《孟子集注》出来后,孙奭的这个本子就不大流行了。

清代焦循做《孟子正义》算是集大成者吧。

这两本呢中华书局的哪个版本就不错。

我推荐大家读朱熹的《孟子集注》,因为朱熹的这个比较简单,

而焦循的那个,非常繁复,其实焦循的正义,可以看成很多个独立的小论文,不做专门研究,很难进入焦循讨论的内部。

(三)

公都子来向老师问问题,他知道孟老师是主张“人性善”的。他拿了三个不同的观点来询问孟老师:

第一个是告子的“性无善无恶”,就是人性的本初状态是无所谓善恶的。善恶是后天形成的。

第二个是说:“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也强调善恶是不是先天,而是后天形成,而人性,是可以塑造的。

并且举了个例子来证明:周文王周武王的时候,君王好,人民就好善。

周幽王周厉王的时候,君王坏,人民就不善。

周幽王,就是烽火戏诸侯的那位,

周厉王呢?就是不让大家发议论后来被赶走的那位。

第三个是“有性善,有性不善。这个观点跟前两个还不同,

它强调人性是先天的,先天就有善有恶,坏人生下来就是坏人,好人生下来就是好人。

它也有例证。尧是个好君王,但在他治下有象这样的坏人,总想陷害他哥哥舜。

瞽叟是个坏爸爸,但是却生了舜这样的好儿子。商纣王是坏蛋,但是他的叔叔微子启,王子比干,却是大忠臣。

微子启,现在倾向于认为他是商纣王的哥哥,而不是叔叔。

所以公都子就很疑惑:如果老师您说性善,那上面的说法和例证都是不对的吗?

孟子怎么回答呢?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意思是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

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

所以孟子在这里强调的是人有天生向善的能力,并不是客观上,表现出来的的善恶。

在朱熹的理学里,他把“性”解释为“理”,也就是人天生的这个“性”是秉持天理而来,

而天理自然是最高法则,那么人性当然就是善的了

(四)

接下来,孟子论证了,为什么人天生具有向善的能力。他又提他的“四心”:

“恻隐之心,羞恶(wu4)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心,最早出现在《孟子 公孙丑章句》里,公孙丑章句顺序在告子章句前面。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wu4)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其中辞让之心跟恭敬之心,差不多。孟子把这四端看做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开端和初始点。

恻隐之心,是四心之首,孟子认为其他三心都是从恻隐之心生发出来的。

那恻隐之心为何人人皆有呢?

孟子论述:人又有不忍人之心,你看见一个小孩子快要掉到井里,你一下子就有了怵惕恻隐之心。

就是一惊,怵惕:是惊动哀伤的意思,一担心,一不忍心的那种感觉。孟子讲,每个人在这种情况下都有这种感觉,这就是恻隐之心,是所有道德的开端。

而且这种恻隐之心,是每个人内在和固有的,是人们的本能情绪反应而引起的,

他认为,这种由特定情境所引起的“恻隐之心”并不包括个人的任何动机或目的,

既不是为了结交于孩子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在乡党朋友之间赢得好的声誉,更不是因为讨厌孩子的惊叫哭喊之声。

而是:乍见,自然而生的。

这样孟子就论证了:

  1. 恻隐之心人皆有。
  2. 恻隐之心是自然发生无意识无目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就有能力拥有其他的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就有能力达到仁义礼智,

于是,就论证了每个人都有向善的能力。

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这仁义礼智的品格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

所以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那么,我们所观察到的人与人之间

“相倍蓰而无算者”

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有相差一倍、五倍甚至无数倍的,正是由于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生资质的缘故。

这里孟子强调:

  1. 人向善的能力是相同的。
  2. 现实生活中人表现出的善恶是差别很大的。
  3. 原因就是恶人没有充分发挥他们天生的善的资质。

好了,这一段就讲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