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業小公司都該知道的:如何提高經濟預測能力?

大企業小公司都該知道的:如何提高經濟預測能力?

寒冬襲來,我們眼看著熱火朝天的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輝煌不再,甚至一家家倒閉,不解地感嘆:為什麼時至今日,這個擁擠的領域堵著這麼多資金和公司,難道他們不害怕出現今天的場面?還是從來沒有想過失敗問題,就只是用自己的事業做一場豪賭?

有個日本人認為,大到企業家小到個人,每個人幾乎都需要看清未來的預測能力,他還將日本的一些經濟現象用預測的方法總結了出來,其中不乏大企業的失敗案例和教訓。

這個人名叫中原圭介,是日本金融諮詢公司經營和金融顧問,經濟分析師。“綜合科學研究機構”的特任研究員。他認為,企業家和個人投資不僅懂得經濟和經營,還需要從歷史、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領域分析經濟和消費的動向。他還說,不管是經營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這個預測力是一定要有的。

在書中,中原圭介揭示了日本大企業是怎樣因為教條主義、迷信供求關係逐漸喪失經濟預測能力的,解釋其背後的緣由,並告訴大家一些提高預測力的簡單方法。

電視生產:迷信供求關係的案例

2011年7月,在日本,模擬廣播信號壽終正寢,全面進入地面數字廣播時代,與此相呼應的是,電視也需要更新換代。為進一步覆蓋普及,日本出臺了電視更新的支持性政策,於2009年開始實行家電環保積分補貼制度,若購買與地面數字廣播信號對應的電視,即可獲得價值7000—36000日元的環保積分,積分可以用來購買指定的家電產品。

在這項政策的刺激下,直到2011年3月底補貼制度結束,人們爭先恐後淘汰原來的模擬電視,更換新的超薄電視,給予了“地面數字特需”這個需求強有力的支持。與此同時,日本的家電製造商預測與地面數字廣播信號對應的超薄電視的更新換代將會成為一次巨大商機,紛紛投資購買大型生產設備。

作為液晶電視的龍頭,夏普於2004年投資1500億日元建成龜山第一工廠,又於2006年投資3500億日元設立龜山第二工廠,開足馬力大量生產液晶電視。更令人吃驚的是,2009年夏普豪擲4200億日元打造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液晶電視工廠,並投入運行。松下電器為了在超薄電視的市場份額競爭中與夏普分庭抗禮,也積極地大興土木,不斷建設新工廠並開工生產。

通過分析夏普和松下的設備投資的進程,筆者發現,家電環保積分補貼制度與模擬廣播信號的終止時間重合在2011年,那麼超薄電視的需求高峰期應該是2010年,此後市場需求就會急劇下降,這難道不是很容易就能預見的嗎?

電視屬於耐用消費品,一旦購買,短時間內不會更換。因此,“地面數字特需”消失後,往日的繁華景象必然煙消雲散,這是顯而易見的。夏普和松下這樣的大企業卻沒有看清這一事實。

最終,不僅大型工廠的開工率大幅下降,庫存產品也積壓如山,2011年以後,日本的家電製造行業在電視領域一蹶不振,無一倖免。

日企為何不吸取教訓?

為什麼許多企業無法認清經濟大趨勢呢?就日本企業的特點而言,主要是受以下3個問題的困擾。

1、行為經濟學:從眾心理

首先,大多數企業和普通民眾都有希望自己的判斷與公眾輿論或多數人一致的壞毛病。和大家觀點一致,就會減少內心的不安。與此相反,若自己的見解、判斷與大家不一致,就會產生精神負擔,這也是人性的弱點。這種心理就是行為金融學中所說的“從眾心理”。

不管是過去、現在、將來,在企業的經營、投資過程中,從眾心理的陰霾都如影隨形。選擇相同的方向、相同的時機進行投資,就能給企業及其經營者帶來安全感。這助長了“湊成一堆兒闖紅燈”的壞毛病,往往帶來經營上的慘敗及意想不到的損失。

2、經營者短視

其次,經營者過度看重企業之間國際競爭的優先權,輕視甚至無視經濟狀況的理性分析,不顧市場走向,緊追對手步伐,力爭超越,一門心思贏得眼前的競爭。不考慮市場的變化就制定經營戰略、做出投資決定,當然容易走向失敗。

許多日本企業在國際競爭中依然落後於歐美企業,在除東南亞以外的地區,日企被世界上的其他競爭對手遠遠甩在身後。究其原因,在日本相同行業之間競爭激烈,在展開國際競爭之前就已經因競爭而損耗了大量精力,喪失了大好時機。那麼一旦經濟走向急劇變化,錯失良機的日本企業很有可能比歐美企業遭受更大的損失。

3、外部問題:缺乏問責機制

最後,若經濟形勢惡化導致業績惡化,日美歐的企業經營者一般都不會被問責。據筆者所知,沒有一個日本的大型企業的經營者因外部環境的惡化而被“炒魷魚”,這種情況在歐美也是相同的(但是在歐美,也存在經營者因業績比其他公司差而被股東施壓解僱的情況)。

特別是,日本人性格上存在嚴重問題,他們不喜歡認定經營失敗的責任人並在組織內部進行批評,不願意自己出面得罪人,都儘量採取穩妥的方式,不利於問題的及時糾正。

經濟分析的三大視角

中原圭介認為經濟分析的三大視角是:思考事物本質、借鑑歷史教訓、運用自然科學的思想。

如何運用這三大視角呢?首先要做到廣泛涉獵,成為通才。這句話乍聽似乎像是一句廢話——但是無獨有偶,暢銷書《灰犀牛》中也提到了類似的觀點。專門研究某一門經濟理論卻不全盤考慮整個社會的情況,很容易一葉障目。

1、思考事物本質:

透過對哲學的學習,化繁為簡,學會看透事物本質的學問。為了讓大家用好這三大視角,他還列舉了一個古典書目。

大企業小公司都該知道的:如何提高經濟預測能力?

2、借鑑歷史教訓:比如,通貨緊縮=不景氣”之所以成為常識,是因為這是經濟學權威之一的伯南克的理論,沒有經過嚴謹的檢驗就為學界所認可了。伯南克僅憑美國的經濟大恐慌時期的狀況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但除了該時期以外,他至少還需要論證其他各國的通貨緊縮與不景氣的相關性。伯南克的研究缺乏歷史的視角,忽略了相關性的問題,從根本上存在缺陷,在理論上經不起推敲。

3、運用自然科學的思想:比如,從蝴蝶效應、地震的版塊規律等能夠推測出一些經濟現象,因為他們之間有相似之處。

大企業小公司都該知道的:如何提高經濟預測能力?

(本文內容改寫自日本作者中原圭介的《經濟預測力》,東方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