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中國歷史上一個受了詛咒般的國號

兩週時期,特別是春秋戰國這一階段的思想碰撞對中國的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除了思想之外,這一時期內的諸侯國的國號對後世同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兩漢之後,但凡地方割據勢力,所起的國號都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個諸侯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我們熟知魏晉南北朝時期苻堅的後秦、慕容氏的北燕、拓跋氏的北魏、高氏的北齊等等。

“韓”,中國歷史上一個受了詛咒般的國號

但是在研究不同時期內的割據勢力的國號時,會發現一個戰國時期實力不可小視的國家的國號,後世居然沒有一個割據政權拿來使用。那就是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彷彿是這個國號是受到了詛咒般,後世對它都避之不及。

七雄中,最沒存在感的國家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有後來的兼併六國的偉業,趙國有胡服騎射後的最強騎兵,楚國有佔據大半個中國的疆域,齊國有並稱東西帝的資本,魏國更是戰國第一個變法、號稱戰國首霸,就算是孱弱的燕國也有五國伐齊時,幾近滅齊的輝煌。

“韓”,中國歷史上一個受了詛咒般的國號

唯獨是這韓國,從立國開始,便沒有什麼值得出彩的地方。能夠拿出手的只有兩件事,一個是三晉同盟時,趁機滅鄭;另一個則是申不害的變法。除了這兩件事之外,整個戰國時期,韓國都沒有什麼存在感。這是因為存在感太低了,導致了後世割據政權誰也不願意用這個國號。

七雄中,最新倒下的國家

除了存在感低之外,韓國沒有得到後世認可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的國祚。趙、魏、韓是通過三家分晉而來的,本身立國時間就沒有老牌的秦、楚、齊、燕來得長。再加上韓國是秦始皇兼併六國時,第一個被滅國的國家。短暫的國祚、孱弱的實力,讓後世割據勢力怎能喜愛呢?畢竟誰也不想自己建立的國家,像韓國那樣被別人輕易的消滅。

吃了地理位置的虧

其實很多地方勢力,在命名上遵循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用其發家之地的古地名為國號或者是被冊封的封地為國號。比如曹操被封為魏王,曹丕篡漢後建立的政權便叫做“魏”,司馬昭被封為晉王,其子司馬炎建立的政權便叫做“晉”。韓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正處於中原地區,並且是在古都洛陽一帶。古代皇帝冊封大臣的話,正常是不會把國都附近的土地分封出去的,這就造成了後世當中幾乎沒有被冊封為韓王的大臣。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中原地區的人更喜歡將自己的所在地稱之為“鄭”(也就是被韓國滅掉的那個鄭國)。在隋末農民起義中,王世充的勢力範圍便是在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一帶。但是王世充建立的政權的國號便是“鄭”,明明這塊地盤在戰國時期是韓國的地盤,但是王世充寧願選擇被韓國滅掉的鄭國的國號,也不願選擇“韓”作為國號。可見“韓”這個國號,是很多的為後世所鄙視。

一次叛變,從此再無韓王

中國歷史再無韓國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源自一場叛變。

“韓”,中國歷史上一個受了詛咒般的國號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兌現了他對韓公子信的諾言,封公子信為韓王,封地為韓國舊地。但是天下穩定之後,劉邦又覺得韓國所在地正處於帝國的中心位置,將一塊帝國的核心之地交付給外姓人手中,讓劉邦深感不安。於是劉邦將整個韓國遷移到北方的晉陽一帶,以晉陽為中心重建了韓國。

韓王信不滿劉邦更改其封地,便私底下與匈奴勾結,妄圖推翻漢王朝。事情敗露後,劉邦大怒便下令誅殺韓王信,下令將韓國從地圖上抹去。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提韓國了,漢代分封的王侯裡面也再也沒有了韓國的存在。後世朝代中,延續了漢朝的傳統,不再分封一個有關於韓的王爵、侯爵。可以說這次叛變,讓韓這個國號,徹底地從中國的歷史當中消失了。

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之下,導致了“韓”這個國號彷彿是受到了詛咒般,沒有一個割據勢力想要用。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說現在的北緯38度南邊的那個國家用的就很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