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良海:花甲老人泼墨半百人生 练就“纸撕字”和“手裱画”绝活

走进苏州工业园区东湖春韵社区,多半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一位老人早早地来到社区活动室开门,一支毛笔,几张纸,一个砚台,一瓶墨汁,泼墨挥毫,醉心其中,偶尔休憩,或独品香茗,或淡淡笑看人来人往。老人约莫60多岁,头发花白,双目炯炯,和蔼可亲,他便是在园区湖东有“社区书法家”之称的万良海。

在东湖春韵的楼道里转一转,可谓“楼洞虽窄藏文化,走道不宽做画廊”,许多楼道大厅内悬挂着万良海的书法作品,家家户户的大门两侧还贴有万良海书写的春联;来到居委会附近,墙上的四大块宣传栏海报也都出自万良海之笔。居民们都喜欢万良海的字,更喜欢万良海的人,万良海用自己的书法技艺与公益精神让整个东湖春韵社区处处翰墨飘香。

结缘书法 儿时自学“有道”

“记得小时候在江西老家,家里人将墨水倒入生鸡蛋中蒸熟给我吃下,寓意我将来要多学墨水,这是祖先留下的习俗,也是使命。”万良海从小就喜好书法,因为羡慕哥哥写得一手好字,6岁就跟着哥哥学习书法, 自拿起毛笔后,他便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学三年级时,万良海的字已经比同班小朋友漂亮很多,这引起了班主任的注意。有次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奖了他,并要他帮忙出班里的黑板报和墙报,这让平日里默默无闻的万良海倍受鼓舞,越发喜爱书法,放学后常常拒绝玩伴们一同打球的邀约,闭门写上好几个小时的字。但是当时的条件有限,万良海没有专门的书法老师指导,市场上也买不到字帖,只能在报纸上找字来临摹,揣摩每个笔画的写法。

这样的状况在万良海升入初中之后得到了改善,听说学校图书馆里有一些与书法相关的书籍,万良海主动请缨课余时间去当图书馆管理员,他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将每一本跟书法有关的书翻得烂熟。除了借阅书籍资料,万良海也常常主动向社会上的知识分子讨教书法技艺,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大多重视礼节,他们看万良海年纪虽小,却懂得谦虚礼貌,往往愿意传授几招。少年万良海在书法求学之路中,不但找到了自信,也磨砺了性格。

奋发苦练 军中不弃笔墨

万良海有一个军人梦,初中毕业后,16岁的他便迫不及待地报名参军,但是他因为患有鼻炎,并没有通过征兵体检。眼看军人梦即将破碎,正当万良海在家郁郁寡欢时,奇迹发生了,当地部队的徐干事找到万良海的妈妈,告知万妈妈部队正好在招收有特长的兵,听说万良海从小写得一手好字,破格录取了他。万良海得知自己可以参军的消息后大喜过望,他从没想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竟能让他圆梦。

进部队后不久,团政治处催主任让万良海来办公室抄一份材料,万良海很快抄完并交予崔主任,可崔主任却摇了摇头让他出去了。事后万良海才知道,这是上级领导在部队里选拔送去美术院学习深造的人。失去这样的机会让万良海懊悔不已,也让他明白,在部队这卧虎藏龙之地,自己的字已不像从前在学校那样有优势了。万良海没有因此气馁,反而为部队里书法高手云集而感到高兴,因为他可以从这些志同道合者身上学到东西。从此万良海更加刻苦,虽然军队的训练很辛苦,但他一有空就拿出毛笔在废报纸上开始练习,平时见到好的字就拿来临摹,废报纸用完了就翻过来在背面继续写。万良海说:“那时候真是入迷了,有时兴趣来了,吃好晚饭就开始练字,不知不觉就到12点,总感觉才过了半个小时。” 当兵的几年间,万良海写字用掉的废报纸有满满一屋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万良海的字进步飞快,他的才华也终于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赏识,安排他进宣传队抄写政治学习与发扬类文章,并让他负责定期开办 “军旅书画展”和“雷锋事迹展”。

潜心钻研 练就两大“绝活”

退伍后,万良海被分配到了江西市文化局,繁忙的工作之余,提笔练上几小时字已经成了他习惯,在外出差,身上没带毛笔的时候,他就用废报纸撕字来打发时间;来到户外,他便以树枝为笔沙土为纸写空心字;甚至去海滩边旅行,他也要用自己的脚印写字,玩乐中竟练就“纸撕字”和“速写空心字”两门绝活。此时的他已如顽童般沉浸在书法的快乐中。练字的同时,万良海也阅读大量书籍,因为万良海知道,字写得再好,如果没有自己的笔法和情绪,也只是依葫芦画瓢,必须提升自己的内涵修为。

随着对书法艺术研究的深入,万良海又对手工装裱字画技术产生了兴趣。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一幅字画装裱工艺的好坏,不仅影响其保存时间的长短,还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市面上的手工装裱价格太贵,万良海想要学会这门重要技术以装裱自己的作品。手工书画装裱看似简单,过程却非常复杂,有着20多道工序,无论是装裱时对书画本身施加的力道、热度还是装裱过程中使用的黏合剂都要拿捏得恰当好处。万良海买来教程自学,用自己平日里积累的作品练习,一般一幅字需要十几天功夫来装裱,但结果往往是失败,经过3年多持之以恒的钻研和实践,他才算掌握了这门技艺。此后,万良海更是触类旁通,自学了古旧字画修复技术。

万良海对书法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凡是跟书法有关的,他都要费心搜罗研究一番。不知是本性静谧还是书法加深了自己这一性格,越是跟书法接近,万良海的生活越是简单规律,他说他这一生就这一个爱好,不受什么羁绊,就是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回馈社会 一腔公益情怀

退休后的万良海于2009年离开江西老家,定居苏州来照看小孙女。万良海喜欢小孩子,看到孙女在外面报的书法培训班学费颇为昂贵,决定自己为孩子们开一个培训班,只要对书法感兴趣的孩子都可以免费来上课。起初他只是在家里教孙女和几个邻居家的孩子写字,从握笔姿势、运笔方法、构字规律等方面一个个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很快万良海培训班的好口碑在左邻右里间传开了,前来报名学书法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里都快赛不下了。东湖春韵社区的居委会知道了这一情况,安排了一间活动室给万良海教学生,一批学生从2010年一直跟他学习书法到现在,很多已经通过了毛笔八级考试。“教孩子不能马虎,要教得准,批评表扬都要拿捏适度。”谈到教学生,万良海颇有心得和感触, “我从小爱好书法,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高兴咱们社区里有这么多对书法感兴趣并且坚持练习的孩子。”

万良海热心公益,除了免费教孩子写字,他还希望退休后能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更多地回馈社会,但是他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在社工们的鼓励下,万良海开始组建社区书画社团,取名“墨香斋”,旨在招募社区里爱好书画的退休老人,通过书画特长开展帮贫扶困、爱心助学以及提升社区文化素养等公益行动。 “墨香斋”从初期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30余人,已成功注册为社会组织。万良海说:“我们年轻的时候各自忙各自的事,现在人老了,来到书画社,大家志同道合,在一起切磋学习,希望对社会有所贡献。”书画社成员各自发挥自己的力量,“墨香斋”书画社近几年创作出书画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地市区获奖,创办十余次书画展,为社区企业写春联60余场5000多幅,为四川地震、爱心助学及服务社区文化举办书画义卖十多场,筹得现金5000余元,并免费举办公益书画课300余场。

欣赏万良海的字是一种享受,不张扬、不浮躁、严谨庄重、淡泊敦厚,就像他的人一样。万良海得过不少书法奖项和头衔,但他从来不愿向人提起,他最为看重的还是群众送给他的“社区书法家”称号。万良海从未想过从书法中获取名利,他说,五十余载漫长岁月,无论多忙碌,书法总是陪伴其左右,使他得以磨练意志、品位人生,亦师、亦友,他已无法要求更多。

书法艺术是我国最古老同时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艺术之一,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涵盖着多种文化元素和审美情趣,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作为一种艺术,它扬着一种精神,宣泄着一种情绪,以其变化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代人心仪它、追求它,而万良海便是书道上一位虔诚而又执着的朝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