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運營:葉茂中、王志綱那個時代過去了,我們當下在經歷什麼?

運營這個概念,到今天,對任何行業來說,都不出奇了,它已然成為互聯網企業架構中的標準配置。

但過去不是這樣,過去這次詞大而虛,主要指企業的經營運轉,而且指向的是與新事物相對的傳統企業,後來才逐步發展成為當前我們的工作範疇。

以我的經驗和觀察,重新審視運營這個工作,運營大概走了4個階段,才走成了今天的“長相”,擁有了今天的地位,它們是:點子策劃驅動階段、網絡營銷驅動階段、用戶體驗驅動階段、運營和資本驅動階段。

如果我來完整地復現這四個階段,你一定會感覺似曾相識。

談談運營:葉茂中、王志綱那個時代過去了,我們當下在經歷什麼?

運營的四個階段長什麼樣?

點子策劃驅動階段

這個萌芽階段大約發生在2005年之前,那時公司管品牌和傳播叫宣傳,部門叫宣傳部門,帶有明顯的單方向強勢向目標人群推廣的架勢。負責這塊工作的人乾的事兒也比較老套,接待電視、報紙採訪,寫寫老闆講稿,搞個文化口號上牆啥的。那時企業宣傳部門策劃能力不足,施展空間有限,缺乏傳播渠道,對日後必將洶湧澎湃的互聯網大潮缺乏認知。

談談運營:葉茂中、王志綱那個時代過去了,我們當下在經歷什麼?

那時的商業環境,公司對外在關係的依靠度比較高,有點像氣功盛行年代的狂熱,總是希望有大師出現,力挽狂瀾,拯救公司於水火。公司創始人都在努力尋找偏門,迫切需要不一樣力量來彌補自身的運營力量不足。彼時,市面上出現了一些諸葛亮般的策劃大師,他們憑藉給公司負責人提供策劃和點子一鳴驚人,也有一些是通過自造出來的不可考證的名聲來嚇唬人,總之魚龍混雜。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翻翻那個時間段出的書,很多都是寫這些策劃大師的和策劃大師寫自己的。

當時媒體介質沒有今天這麼多,這麼碎,這麼透明。那時候記者王志綱,從新華社辭職出來,下海做了策劃,成立了類似今天公關公司一樣的公司,但他不承認,他聲稱自己不做甲方,不做乙方,要做丙方。我讀過他寫的東西,潛伏著一股子媒體人天然容易滋生的精英範和傲氣,把自己包裝得很有逼格。可見,當時做策劃的人,尤其從權媒出來的,社會地位很高,當時的央視、《人民日報》報道個東西還是很有分量的,這些人攜帶著人脈和資源出來,勢能很大。應該這麼說,

權媒在這個階段對企業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讓一家公司由盛轉衰,可以讓一家公司起死回生。

談談運營:葉茂中、王志綱那個時代過去了,我們當下在經歷什麼?

此時策劃人葉茂中開始做起了廣告,業務風生水起,後階段還為趕集網做了個推廣,投放到各大媒介,效果還不錯,不過是以紙幣當紙票滿天撒的結果。當前的環境下,媒體碎了,營銷碎了,內容過剩,傳播過度,話題滿天飛,注意力被分化切分、整存零取,公司負責人不再像過去那樣好忽悠,他們不再接受這種燒錢方式,雖然一樣可以燒,只是有了更多直面用戶的渠道,錢可以燒得更精準和更垂直,到達率更高。

上一代人已經跟不上聚變的環境,他們的強項在於策劃,卻難以為自己策劃一次拯救方案。

網絡營銷驅動階段

假如你不是中國人,你是外國人,站在一個局外人的眼光審視,我國在Internet方面的發展絕對是驚天地泣鬼神的,但當時大多數人們都在沉睡,當年馬雲做電話銷售員的時候、陌生拜訪遭遇冷臉的時候,沒有人能預測他會成為今天的“馬爸爸”,沒有人能預測到今天的互聯網盛世。當然這不能怪大家,因為網絡發展是需要一定基礎的,那就是要擁有完善的網絡基礎設施和智能硬件條件,當時顯然不具備。

談談運營:葉茂中、王志綱那個時代過去了,我們當下在經歷什麼?

中國是摸著石頭過河,中國互聯網是摸著卵子過河。一方面經濟上要抓住時機改革開放,一方面又對網上言論大潮有所忌憚,小心翼翼,生怕掉了。就這樣,有中國特色的innternet邁著趕英超美的步子,跑起來了,各大門戶網站、新興產品雨後春筍般出現,門戶、論壇、博客、社區、SEM、SEO,不一而足,公司放佛一夜之間就要面對客戶從線下跑到線上,而且還在線上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說三道四的事實,於是,他們不得不上網,他們希望在網上造勢,塑造口碑,消除危機,帶動銷售。

做生意的唯一目的是服務人群,而做營銷和運營的唯一目的就是解釋這項服務,網絡陣地一定佔領,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有人說這個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其實沒那麼早,因為網上做事要有一定的受眾基礎,受制於帶寬、手機等客觀條件是不可能形成規模網絡人口的,這波走勢比較熱應該在2005年—2010年之間。

那時候,很多企業開始設網絡營銷部、線上營銷部,開始開發自己的web端和wap端,此時人們還不時興管網上人群叫用戶,而叫網民。

最開始嗅到商機的是網絡營銷和公關公司很吃香,一個月發幾篇稿件,刪幾篇稿件,就可以賺到20多萬服務費。刪稿發稿左右輿論就是從那時開始的,人稱網絡黑社會,蠻荒階段還不犯法,後來才開始淨化環境,狠狠抓了一些網絡營銷公司,大家都傻眼了,這要動真格的了,行業逐漸規範起來了。但不管怎麼說,公司要想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已經離不開網絡營銷這種工具了。

用戶體驗驅動階段

這個階段我的觀察是發生在2010年之後,App開始成為公司新寵,很多人拿出一份有創意的App商業PPT,就能拿到投資。外人看不清怎麼回事,但行業精英很聰明,他們把眼光投向美國,那邊火的產品,直接拿回來本地化,基本大差不差。

談談運營:葉茂中、王志綱那個時代過去了,我們當下在經歷什麼?

這個時期,最流行的詞叫用戶體驗,用戶體驗是一切的核心。開公司會的時候,當大家為了一個產品功能爭得面紅耳赤的時候,只要有一個人祭出一句,這樣做就破壞了用戶體驗了,基本可以消滅一波雜音。公司希望利用好的產品體驗,人性化的服務,帶動業務增長。微信、微博就是在這個階段火起來的,大企業有實力做開發、設計投入,市場唯BAT馬首是瞻,人們開始討論native app和web app哪個是趨勢的問題,爭論雖然多,但不管怎麼,人們已然達成共識,一切都要產品化,產品化才是王道。

一些媒體總編看清形勢走出步履維艱日已縮水的紙媒,做自己的app或自媒體了,開始了一波創業潮,網易總編唐巖、《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秦朔,還有吳曉波,都成了人們稱道的媒體創業者。與此同時,應用商店和ASO也可以發展起來。蘋果成了行業的標準,那時他還沒今天這麼唯利是圖。

運營和資本驅動階段

到2015年之後,這時App已經是企業運轉中的標準配件。各行各業產品體驗也都差不多,產品創新、設計能力到了一定的閾值,頂到了天花板。為了節省時間和投入,大多數App都直接抄用戶已經習慣使用的BAT等企業產品的樣子,電商產品基本就是阿里的路子,社交產品基本就是微信的樣子。

談談運營:葉茂中、王志綱那個時代過去了,我們當下在經歷什麼?

大家都一樣,用戶該選哪家呢?因此這時競爭的接力棒交給了資本和運營能力。企業要想以最快的速度取勝,就看誰的運營厲害,誰更有錢去燒,拼殺最厲害的當然還是老馬家的隊伍,滴滴和快遞、支付寶和微信隔三差五就打一架。

今天,產品和商業模式很難再“一招鮮、吃遍天”了,我們要做的盯住風口,制定戰略,拼打運營。當資本密集程度差不多的時候,歸根結底,拼的就運營,誰的運營手段更超前、更靈活,更能贏得用戶,誰就是今日英雄。

有一句叫,得運營者得天下。

談談運營:葉茂中、王志綱那個時代過去了,我們當下在經歷什麼?

脫胎於實體,繁榮於虛擬

從以上覆盤的運營發展史來看,運營工作最早是從策劃、點子那走出來的,經由網絡的鍛造,成為一個成熟的工種。

從本質上看,運營的產生也是跟經濟形態密切相關的,這20多年,中國的經濟形態發生了本質變化,互聯網經濟像中國的高鐵一樣,發展很猛,服務人們的虛擬產品不斷增多,虛擬產品不像實體產品那樣,基本是一錘子買賣,一輛轎車你打火開回家,如果不做保養就跟4s店沒關係了,一個茶杯你買回辦公室,摔破了你也不會再找廠商去維修,但互聯網產品不同,產品、研發、設計,製造了對外的工具和產品,運營要向目標人群或者非目標人群解釋這項服務,讓人群喜歡你,天天跟你談戀愛(DAU\MAU),有一部分還要跟你結婚生子,白頭偕老,他們就是所謂的忠實用戶,鐵粉。

因此,可以說運營脫胎於實體,繁榮於虛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