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業,尚在少年

中國商業,尚在少年

想必這個教師節,大家都被馬雲老師的那個接力棒計劃刷屏了。無論馬雲是否願意,作為中國民營企業的代表,這位自封為風清揚的創業家,已經是一個接近於符號性的人物了。而作為尚還年輕的中國商業,一向對接班人計劃和創始人都特別關注。

馬雲在教師節這天,以一封公開信公佈了自己的“退休”計劃和接班人計劃。此舉,頗有點西方那些功成身退的企業家退休後開始從事慈善、教育的味道,比如比爾·蓋茨等人。然而,西方的商業儼然已經運行了上百年,而中國改革開放也才四十年,真可謂任重而道遠。

關於退隱及接班人,在中國商界,一向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近有香港李超人年屆九十才交下接力棒,遠有聯想教父柳傳志幾退幾齣,況且還有已逾古稀但仍然奮戰在一線的任正非、宗慶後諸位。

且不論明年五十五歲的馬雲是否可以真正退休,單是阿里巴巴這個機制,就已經足夠整個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學習效仿。真正的百年企業,從來無法依靠創始人或者說某一兩個人,唯一值得信賴的還是一套完善的管理機制與人才梯隊制度,比如引入專業的管理人團隊。

然而,此刻我還想再將話題向前推十年。2008年的9月11日,第一篇關於三聚氰胺與三鹿奶粉的報道第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於是,一發而不可收拾。一場關於中國奶企的巨大震盪,就此展開。

那一次,倒下的又何止是三鹿一家,其實是整個中國的奶企。以至於整整十年過去了,中國奶製品企業依舊未曾恢復元氣。至於這十年間陷入那場悲劇的孩子們,無人知道他們以及他們的家庭度過了怎樣艱難而辛酸的十年。

由彼及此,剛剛過去的吉林長生疫苗事件,所造成的社會震盪又何止亞於十年前的“毒奶粉”事件。所以,這次的疫苗事件,難道因此倒下的又只會吉林長生一家嗎。斷然不是,而是整個中國疫苗事業。

在這兩件事情上,最受傷的無疑是中國年輕的家長和那些無辜的孩子。僅僅是因為某種無法原諒的“疏忽”或者是利益驅使,導致這些震盪社會的事件發生,而且一次事件就耗盡了中國廣大民眾的信心。這種對中國商業的失信,才是最大的損失。

同樣,還有剛剛被鬧得滿城風雨的滴滴順風車事件。無可否認,此類事件,西方國家依舊無法避免。然而,我們是否可以捫心自問,在這些事件的發生前後,是否也暴露了中國商業以及中國個別企業的年輕甚至是幼稚和莽撞呢?

作為中國民營企業的優秀代表BAT,又作為BAT中的佼佼者阿里巴巴,用十九年時間改變了整整一代人的消費習慣與消費業態。如今,在中國,任何一個普通民眾如果完全脫離BAT,我想是完全無法維持正常的日常生活的。

《蝙蝠俠》中那句經典的臺詞,“能力愈強,責任逾大”。大家之所以如此關注馬雲這次的公開信,這句臺詞應該是最好的表達。這些一連串的事件,同時也是中國商業疾步如奔時所要嚴肅面對的。

在世紀之交,吳曉波老師在他的《大敗局》系列、《激盪》系列探究中國商業史的書籍中,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就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國的企業家身上那些天然的“原罪”,到底該如何化解。或者說後世追隨而來的這些新時代的創業者們,又該如何有效的避開這個隱晦但卻影響深遠的問題呢。

四十年,中國企業走過了西方企業可能需要上百年才走過的路。但是,我們卻不能以此就縱容自己可以犯錯,畢竟有些試錯的成本是無法承受的。

擺在我們這一代人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機遇,是中國真正融入世界市場的最佳時機,是中國企業擺脫追隨者身份、締造自己為開拓者的難得機會。同樣,這也是前所未有的擔當與責任,這需要我們愈加小心、愈加敬畏,小心守好那些不容絲毫懈怠的底線,敬畏那些透明和嚴格的制度保障。

或許,中國商業尚在少年,但是我們拒絕矇眼狂奔。

或許,中國商業已然走進了無人區,但是我們需要愈加敬畏規則和人心。

或許,中國商業過去是核聚變式的成長軌跡,但是今後我們更應該稍加停頓、傾聽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