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城管考試申論熱點:網絡打賞

2018年城管考試申論熱點:網絡打賞

[背景鏈接]

短短的三個多月裡,16歲的中學生偷偷用父母的手機陸續轉賬支付約40萬,用於打賞網絡直播主播。據統計,每10個直播用戶中,就有1個是青少年。雖然青少年在直播平臺上的付費金額整體來看低於100元,但是近日未成年人重金打賞直播主播的新聞屢見不鮮。重金打賞金額2270元到40萬元不等,平均金額達到6.8萬元。(中國青年報 11月8日)

[表明觀點]

隨著互聯網的迭代,層出不窮的玩法對青少年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從最早的網絡衝浪,到後來的網絡交友、網絡遊戲,不斷把青少年的日常活動網絡化。直到當前重金打賞網絡主播現象的盛行,反映出青少年沉溺網絡以及背後的虛榮心問題。在這種現象下,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通過“打賞”建立起來的“親密關係”是虛無縹緲的,更不會意識到“打賞”意味著正常的人際交往被降格為金錢關係。

[綜合分析]

“打賞”是一種支持原創、鼓勵作者的好方法;但是,“網絡打賞”也引發的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主要體現為:一是發佈虛假信息,博得網友同情,以接受“打賞”的方式獲取不義之財;二是為了給別人“打賞”,相互比拼“燒錢”,從線上罵戰到線下人身傷害;三是為了籌錢“打賞”,侵佔他人財產,或是用網絡借貸平臺參與不法借貸。

“打賞亂象”反映出青少年缺乏現代法律意識,但是網絡輿論監督和網絡管理的缺位也是問題的一個誘因。青少年喜歡參與“打賞”活動,但是網絡平臺和某些媒體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推手”“誘餌”和“教唆”的角色。

“打賞亂象”也折射出新媒體金融領域風險防控等“題外話”。 變味的“打賞”與近兩年一哄而上的互聯網金融也有一定關係,是互聯網金融亂象在青少年領域的表現。為了追捧某個網紅,贏得他的青睞,有人鋌而走險,用違法的手段去獲取金錢,也有人經不住誘惑,藉助於各種風險極大的網絡信貸產品。

[參考對策]

一是父母要加強對孩子的陪伴和引導。一要多陪伴孩子,和孩子增進情感交流。青少年打賞直播主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和主播互動交流。這表明孩子在生活中交流情感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父母應該在工作之餘,多花點時間和精力,嘗試著進一步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滿足孩子的交流需求。

二是培養孩子的消費觀念,樹立防範意識。父母平時除了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外,也可以主動跟孩子分享一下自己工作經歷,讓孩子知道自己賺錢不容易,從而引導孩子培養正確的消費觀,樹立對非理性消費的防範意識。

三是加強隱私安全意識。青少年還未養成正確的消費觀念,父母就因保護自己的支付密碼等隱私消息,不要讓孩子有掌控自己財權的機會,從而避免青少年無知犯錯。

四是監管部門應加大網絡整治力度。當前,網絡營銷方式花樣不斷,網絡詐騙、網絡色情、網絡暴力等問題充斥其中,青少年缺乏成熟的判斷力和價值觀,極易被這些誤導。監管部門應加強網絡監管,整頓網絡環境,給青少年提供一個安全、綠色的上網環境。直播平臺也要加強職業操守,堅守道德底線。直播平臺及主播應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拒絕低俗、媚俗和惡俗,傳遞社會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