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老区开发

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老区开发

——东胡集镇老促会情系百姓促发展侧记

本报通讯员 陈 裕

今年以来,东胡集镇老促会在县老促会的关心和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落实十九大精神,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助力革命老区开发,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建言献策,志在必得。东胡集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曾打响“涟水抗日第一枪”,在著名的小张庄战斗中,当地民兵击毙了恶贯满盈、双手沾满盐河两岸人民鲜血的匪首王培坤。在“小埝战斗”中,抗日英雄冯汝南击毙了日伪军18名,献出了年仅29岁的宝贵生命。在“李圩战斗”中,新四军四支队浴血奋战,打退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进攻,牺牲了33名战士,民兵向导顾祝贤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

为把革命老区建设好,该镇老促会于今年初及时向镇党委、政府建议实施方案,镇党委书记高正飞亲自制定了建设革命老区的“十大工程”,即干道美化工程、街道综合改造工程、经济支柱培育工程、抚慰英烈思念工程、“三风”净化正气工程、爱心守护关爱工程、助残群体兜底工程、特色农业示范工程、省道建设交通工程、积案化解攻坚工程。通过一年来的苦干实干,“十大工程”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在实施。走进东胡集让人感觉到,镇村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除旧布新,社会发展月异日新。

脱贫攻坚,再谱新篇。为把革命老区建设好,必须拔掉穷根,栽上富苗,让贫困村、贫困户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一户不漏,一人不落。该镇老促会为招商引资收集信息,为全民创业牵线搭桥,为农民致富献计支招。小埝村女党员别美霞,用办板厂掘得的第一桶金,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标准化厂房3000多平方米,上马大唐红木工艺品厂,现已转型升级为列统企业,安排60多名贫困户劳力就业。谈月前、谈井芳、张井亭等农民返乡创业,带动周边6个村农民建成一个多层板厂、34个单板厂,创造五个“全县第一”,即板厂总量35家,全县第一;固定资产投资2000多万元,全县第一;年销售额6000多万元,全县第一;用农民工及贫困户1600多人,全县第一;农民获劳务收入2000多万元,全县第一。建议镇党委、政府建立“扶贫产业园”,总投资1000多万元,一期工程建成标准化厂房12000平方米,安排农民工和贫困户300多人就业,该项目已经启动建设。引导农民各寻突破口,各找致富路,重点打造一帆河现代农业观光带,已经建成2万头猪场、300亩鳜鱼养殖基地、1000亩虾塘、1000亩高围鱼场,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桥西的260亩瓜蒌种植基地,严黄的300亩稻虾蟹种养殖基地等各有千秋,各具风采,各领风骚,在老区建设、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铿锵前行。

文化建设,情真意切。为传承红色基因,该镇老促会大力弘扬老区革命传统,着力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全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农村留守老人多、留守妇女多、留守儿童多的现状,在姜圩村老支书朱凯成的带动下,在全镇率先成立“夕阳红”文艺宣传队,宣传老区开发,宣传十九大精神,宣传“十大工程”,宣传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收到了显著效果。同时弘扬“四老”(抗日战争老英雄、解放战争老英雄、抗美援朝老英雄、建国前老党员)精神,促进老区建设。该镇还向全镇26名“四老”英雄各赠送锦旗一面,发给慰问金2000元。镇政府投资30多万元建立“关爱驿站”,内设红色书刊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等,使中老年人丰富文化有阵地,看书阅报有去处,文体娱乐有场所。镇政府大院内有健身房、有篮球场、有文化站。为使文化建设更具魅力,还发挥老促会会员的特长,积极向报刊投稿,参加各类书画竞赛。今年以来,已在各类报刊发表通讯报道、诗词、散文、书法等作品300多篇(首),从而进一步弘扬了老区文化和正能量。镇老促会的一名同志,还自费1.25万元印刷宣传红色文化的书籍500本,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