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救急還是國進民退?

今年以來,已經有20多家上市公司投靠國有企業。其中不乏宜安科技、天沃科技和金一文化這樣的大企業。國有企業主動定增或控股上市公司,過去情況並不多見。如今,

民營企業投靠國企的“風潮”,是江湖救急還是大形勢下的國進民退?

|| 靠大樹,度危機

2015年之後,企業IPO力度加大,上市公司融資越來越難。同時,金融調控力度的加大和中美貿易戰衝突,又為企業發展帶來不確定性和焦慮感,導致許多上市公司,尤其是資本運作過度、不注重實體經營、過度加槓桿的上市公司股票下跌嚴重,出現爆倉甚至跑路等現象。

所以才有了大量國有資本增資或控股上市公司的現象。

天沃科技在上海電氣控股前,現金流並不充足。上海電氣入主天沃科技後,5.9億元參與定增,並藉此持有天沃科技9.19%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已經累計為其提供了20億元的貸款,並將擔保40億元的貸款,在為天沃科技提供資金的同時也增加其融資能力。

而海科金集團則通過控制金一文化17.9%的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北京市海淀區國資委成為金一文化實際控制人。在國資委入股之前,金一文化累計欠款約11億元。賬戶上卻只有8億多資金,一旦償還債務將面臨資金鍊斷裂、後續經營無法繼續、公司被洗牌的危機。國資委加入,承諾為其提供不低於30億元的流動性支持,緩解了其危機。

天沃科技和金一文化並非個案,在今年引入國資的企業中,半數以上公司都存在債務危機、股權質押爆倉等各種違約問題,這麼看引入國資更像是“江湖救急”。

|| 去槓桿,兩重天

然而,國有企業通過控股,注資民企,和過去的企業混改有所不同。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們實行混合所有制經濟,即允許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改革的主流形式多為民企參股國有企業。

2017年8月,中國聯通混改試點方案落地,明確引入BAT、京東、中國人壽等民企戰略投資者,成為近年來民企參股國企的標誌性混改事件。

但混改的另一個形式——國資入股民營企業,一直顯得比較謹慎。中信集團入主隆平高科是為數不多的例子。

隆平高科是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一家種業公司。2016年,中信集團加入隆平高科,成為其實際控制人,最終控制人則是財政部。由於國資的注入,隆平高科的國際化進城驟然加劇,戰略目標從成為全國領先的種業龍頭到爭取在2020年成為全球種業八強,2025年進入全球前五。

今年,頻繁發生的國企入主民企,為“國退民進”再添佐證。在這個節骨眼上,吳小平作為直屬國務院的智囊團領導,發出私營經濟退場論,更是讓“國進民退”的聲音發酵。

從2015年提出去槓桿以來,民企和國企就是冰火兩重天。民企因為去槓桿,面臨資金鍊問題,水深火熱。而國企則在加槓桿,做大做強。

中國的經濟主要是靠大量的投資去拉動經濟增長,而大量的投資又造成了槓桿率的過高。所以去槓桿和經濟增長出現矛盾。資金鍊問題成為民企最大的問題。

同時去槓桿導致實體經濟的信用收縮,企業現金流緊張,交易對手風險上升。這點可以從企業應收賬款的平均回收期變化看出端倪。從2016年供給側結構改革以來,國企的收賬週期趨勢在縮短;而私營企業卻在明顯拉長,特別是最近一年來加快上升。應收賬款問題嚴重惡化,對於流動資金緊張的私營企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 國進民退似成真

私營企業正處一個轉折的關口,各方情況都顯示,民營經濟特別是私營企業的發展陷入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前所未有的困境。

7月份,山東晨曦破產清算,拉開民企倒閉潮的序幕。山東晨曦曾連續7年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董事長邵仲毅更是以190億元的身價成為《2016胡潤全球富豪榜》上的山東首富。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邵仲毅曾公開呼籲,發展混合所有制的前提,是打破壟斷,讓國企和民企公平競爭。

然而,公平競爭落實到具體的層面太難了。

在反腐倡廉背景下,政府項目更傾向於給國企,所以國企的發展空間也大了起來。而國資方面,2016-2018年,國資尤其是中央國資利潤增長突出,是供給側改革的受益者。

而去槓桿又間接的讓私營企業踏上缺資金的斷崖。

根據海通證券的報告,2016年,國有企業拿到了新增貸款的78%,6.9萬億,而民營企業拿到17%,僅有1.5萬億。

然而,私營經濟很重要,創造了中國60%的GDP,70%的出口,80%的就業崗位。就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工業增加值而言,私營企業的工業增加值增速也一直高於國有企業。

但是情況從2016年開始突然發生了變化:國有企業工業增加值按月增速開始回升,而私營企業在五年間整體維持增加值增速持續下行的態勢。2017年6月開始出現“死亡交叉”,國有企業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增速開始超過私營企業。

“國進民退”似乎正在從一個廣泛被關注的話題變成事實。

但是也有專家提出不同的意見,秦朔認為,當前國企入主民企,應該是民企暫時性階段性的權宜之計,而不是長期的、代表未來趨勢的選擇。

著有《夢想與浮沉-A股十年上市博弈》的王驥躍則不認同所謂的“國進民退”,國企主動注資民企,也可能是國資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強。

而富國富民資本董事長王世渝則從現實的角度考慮,認為目前國退民進的氛圍不可取,這是很不好的負面信號,會讓很多企業把國資看成靠山,甚至會影響大家對非公有制經濟、民營企業、資本市場、實體經濟的信心下降。相比於對實體經濟的傷害,更嚴重的是對企業家心理層面的傷害,一旦造成很難癒合。

吳曉波頻道《民企紛紛“投懷送抱”,是潮流所向還是有苦衷?》

中國經濟週刊《“國企混改”:今年已有23起國企收購民營上市公司控制權》

新財富雜誌《落花無言:私營經濟的衰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