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雖爲軍閥,卻一身正氣,晚年拒絕威逼利誘,不當漢奸

此人雖為軍閥,卻一身正氣,晚年拒絕威逼利誘,不當漢奸

吳佩孚是北洋軍閥首領之一,在歷史教科書中常被作為鎮壓人民的劊子手來介紹。但是,中國近代史是一部非常複雜的歷史,近代史上的人物也是非常複雜的,遠不是一個“壞”字或“好”字就可以簡單概括吳佩孚的一生。反而歷史人物所被掩蓋的正面,卻那麼的令人咋舌。

書畫詩詞,才華橫溢

1,書法藝術

先祖父擅長楷書與草書,繪畫以墨竹、梅花為主。記得我家客廳就懸掛著他親筆繪出的大幅墨竹與梅花,筆力遒勁,氣勢磅礴。

此人雖為軍閥,卻一身正氣,晚年拒絕威逼利誘,不當漢奸

點擊看大圖

2,詩詞藝術

感懷

吳佩孚

萬山拱極一峰高,遯跡何心仗節旄。

望月空餘落花句,題詩寄詠猗蘭操。

江湖秋水人何處,霖雨蒼生氣倍豪。

笑視吳鉤自搔首,前途恐有未芟蒿。

贈劉存基

方寸糾紛俗累縈,無端悵觸筆花生。

人因落魄尋知己,詩寫牢愁見性情。

洛水夢迴千里曲,蜀山登斷一鉤輕。

枕邊莫惱鵑聲惡,催起劉郎趁早行。

滿江紅·登蓬萊閣

北望滿洲,渤海中,風浪大作。

想當年,吉黑遼瀋,人民安樂。

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

到如今,倭寇任縱橫,風雲惡!

甲午役,土地削;

甲辰役,主權墮!

嘆江山如故,夷族錯落。

何日奉命提銳旅,一戰恢復舊山河,

卻歸來,永作蓬山遊,念彌陀!

愛國者,愛國心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大學生們走上街頭,要求政府拒簽出讓青島的《巴黎和約》。遊行途中,示威者搗毀並焚燒了賣國官員的私宅。軍警逮捕了30多名所謂的“暴徒”,激起全國範圍的抗議浪潮。這就是著名的“五四”愛國運動。幾天以後,遠在南嶽衡山的吳佩孚得知這個消息。這位被稱為敢“言人所皆欲言,諫人所不敢諫”的小小師長,竟然直接向大總統徐世昌發出通電:“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誰無義憤?彼莘莘學子,激於愛國熱忱而奔走呼號,前仆後繼,以草擊鐘,以卵投石…其心可憫,其志可嘉,其情更可宥原!”數日後,他又致電南北雙方將領,聯名通電反對政府簽約。電文大意是:

決不許出賣祖國的主權!不能讓強敵將我山東家鄉當肉吃!身為山東籍的軍人,我願和日本決一死戰!

吳佩孚還填寫了一首《滿江紅·登蓬萊閣》作為部隊的軍歌:“北望滿洲,渤海中,風濤大作。想當年,吉黑遼瀋,人民安樂。長白山前設藩籬,黑龍江畔列城郭,到如今,倭寇任縱橫,風雲惡!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權墮!嘆江山如故,夷族錯落。何日奉命提銳旅,一戰恢復舊山河,卻歸來,永作蓬萊遊,念彌陀!”

詞中充滿了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據說,日本人聽了很不舒服,當時有一個日本記者到洛陽採訪,當面質疑:“登蓬萊閣能夠望見長白山嗎?”吳佩孚正氣凜然答道:“我心眼通靈,豈止能望見長白山,還能望見你們富士山呢!”那個日本記者只好灰溜溜而去。

此人雖為軍閥,卻一身正氣,晚年拒絕威逼利誘,不當漢奸

1924年9月8日吳佩孚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是第一位登上封面的華人。

救故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吳佩孚為保護故宮立了一功。

辛亥革命後不久,宣武門內象房橋國會廳裡的一些議員們居然商議要拆除紫禁城三大殿,在其墟基上另建議會大廈!遠在洛陽的吳佩孚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拍案大罵蠢豬!馬上命令部下直接把一封電報拍給大總統、總理、內務總長、財政總長。電文是:“何忍以數百年之故宮供數人中飽之資乎?務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國之瑰寶。無任欣幸,盼禱之至!”很快,各地各報刊載了吳的通電,頌揚吳大帥之聲鵲起,抨擊國會之議潮湧。

“保存此大地百國之瑰寶”的威嚴呼籲,全國人民的同聲反對,使議員們終於放棄了拆除故宮的蠢念,故宮三大殿躲過了滅頂之災。

此人雖為軍閥,卻一身正氣,晚年拒絕威逼利誘,不當漢奸

嚴格治軍,清廉一生

吳佩孚自比關羽、岳飛,對貪官汙吏向來痛恨。吳佩孚掌權時曾下了一道手諭:“天、孚、道、雲、龍,五世永不敘用。”這5個字都是蓬萊吳姓一系,他這一道手諭把自己親戚攀附之路全給堵死了。吳佩孚一生不嫖不賭,不好色,不納妾,不抽大煙,這在當時的軍閥中是極罕見的。吳佩孚從始至終,只有一個結髮的老妻張佩蘭,從不拈花惹草。有一次,一個叫露娜的德國美女慕吳佩孚之名,不遠千里跑到中國來追求他,他卻以“老妻尚在”為由,斷然拒絕。他也不容許部下抽大煙販大煙,更不許嫖妓。吳佩孚批示公文,也見其清廉之風。對託關係要官者,吳佩孚批曰:“豫民何辜?”意思是河南的老百姓有什麼過錯,竟要這樣的人來當官,承受因他當官而帶來的禍害?對跑官者,吳佩孚批示:“且先種樹。”既然你有這種為民服務的精神,先回鄉種種樹再說。

吳佩孚一生的飲食起居很簡單,吃的是麵食、米飯,每餐只喝少許山東黃酒和紹興酒。1924年從英國留學歸國的錢昌照,曾記述自己與吳佩孚初次見面時的情景:吳穿著布衣布鞋,白薯屑落了一身,招呼錢一起吃烤白薯,還大談自己的做人哲學。1927年5月27日,吳佩孚率衛隊逃往四川經河南鄧縣構林關時,受到當地頭面人物的熱情款待。面對滿桌酒肉,他卻說:“免了吧!戰火連綿,百姓不得溫飽,我們還要這麼多菜乾什麼?”只留下四個小菜,其餘全叫人撤下。他本來定於第二天清早開拔,可是地方紳士紛紛前來求字求詩,於是他大發“雅興”,欣然應允,即席撰寫了多首(副)詩(聯)。在贈給鄉紳楊星如的詩中,有“天落淚時人落淚,哭聲高處歌聲高。世人漫道民生苦,苦害生民是爾曹”之句,流露出了悲天憫人的情懷,還不客氣地譴責了地主豪紳們的罪惡,令其難堪。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弄文舞墨的“雅興”竟救了吳佩孚一命。當天上午,他的先頭部隊就中了河南悍匪索金娃的埋伏,連秘書長張煌言也被亂槍擊斃了,他卻因發“雅興”推遲出發而得以倖免。

吳佩孚一生不愛財,不怕死,不住租界,不舉外債。像這樣的品格,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幾人能做到?

此人雖為軍閥,卻一身正氣,晚年拒絕威逼利誘,不當漢奸

落魄四川

隨後,吳佩孚流寓四川奉節、大足、達縣、成都等地,其衛隊、隨員也作鳥獸散,只得依附當地軍閥生活。1931年7月,他在成都參觀昭覺寺時,特地穿上袈裟拍照,還賦詩二首。其中一首是:“英雄不避殺身兇,何況空門老梵宮。偏有情絲難遽斷,雙行血淚灑秋風。”“空門”和“梵宮”都指佛寺。詩意是我向來將生死置之度外,又豈怕在寺院裡終老?但因“情絲”(與世事的千絲萬縷聯繫)難以砍斷,所以不能皈依佛門。此時他仍以“英雄”自命,卻自知不能東山再起,於是只好“兩行血淚灑秋風”,散發出“末路”的淒涼。

然而他在1932年10月離開成都後,並沒有選擇深山作歸宿之地,而是定居於北京的什錦花園,主要靠張學良資助維生。

晚年明志

1924年敗軍之際,有人建議吳佩孚逃入天津租界,他厲聲斥之:“堂堂軍官,託庇外人,有傷國體,烏可為者!”到了漢口,日本人探詢他有無東遊日本之意,他回答道:“我連租界都不住,談何去日本!”後來到四川奉節白帝城以後,日本人又派特使找到他,答應給他錢和武器,幫助他報仇雪恥,恢復霸業。但是,吳佩孚卻不為所動,他對日本人的回答是: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事,用不著外人插手。1925年,英美等國銀行表示,願意借款給他,並且不需要抵押,支持他東山再起,結果被他斷然拒絕。此前在洛陽時,蘇聯要扶植他為中國王,他也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帝國主義扶植溥儀搞偽滿洲國,他當即通電反對。1935年,日本侵略者策動漢奸搞華北自治,請吳佩孚做“華北王”。吳佩孚憤然作色道:“自治者,自亂也。”理直氣壯地加以拒絕。他寫了一首詩:“國恥傳來空有恨,百戰愧無國際功。無淚落時人落淚,歌聲高處哭聲高。”表達了他的慘痛心情。他曾寫詩批評張學良:“棋枰未定輸全局,宇宙猶存待罪身。醇酒婦人終短氣,千秋誰諒信陵君。”詩中“醇酒婦人”是指當時傳言“九一八”前夜,張學良正與電影明星胡蝶跳舞。

此人雖為軍閥,卻一身正氣,晚年拒絕威逼利誘,不當漢奸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要吳佩孚出任北平維持會會長,他也凜然拒之。1938年日本侵略者決定把華北偽政府和偽南京政府合併為一個漢奸政權,日本大特務土肥原賢二又要拉吳佩孚做“中國王”,吳佩孚說:“叫我出來也行,你們日本兵必須全部撤出中國去。” 他在日寇為他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離開日寇為他準備好的講稿,侃侃而談:一、和平者,要和必先有平。平,就是平等,為了做到平等,日軍必須撤出北平。二、華北是中國之領土,要解決華北問題,必須由東京與重慶談判。

1938年12月29日,汪精衛投敵後,極力拉吳佩孚與他合作,一塊幹賣國勾當。汪派親信陳中孚赴北平見吳佩孚,委婉地轉達了汪精衛的意思,說吳佩孚如能與汪合作,就準備讓吳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併兼任北平“政治委員會委員長”。還沒等陳中孚說完,吳佩孚霍然站立,毫不留情地破口大罵:“誰跟汪精衛合作,這人必定下賤!”吳佩孚邊罵邊順手拿出一個手卷,遞給陳中孚說:“這是我親筆寫的文天祥的《正氣歌》,你替我帶回去,送給汪精衛!”陳中孚展開手卷,一行行公正有力的字出現在眼前:“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陳中孚滿面通紅,倉皇而逃。

1939年12月4日,吳佩孚最終死於日本特務之手。他曾自撰對聯總結自己的一生:

“得意時清白乃心,不納妾,不積金錢,飲酒賦詩,猶是書生本色;

失敗後倔強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園怡性,真個解甲歸田。”

吳佩孚死後,在北伐中曾打敗過他的蔣介石親致唁電給北平什錦花園吳公館:“先生託志春秋,精忠許國,比歲以還,處境彌艱,勁節彌厲,雖暴敵肆其誘脅,群奸竭其簧鼓,迄後屹立如山,不移不屈,大義炳耀,海宇崇欽。先生之身雖逝,而其堅貞之氣,實足以作勵兆民,流芳萬古。”

重慶方面專門為吳佩孚開了追悼會,蔣介石親自送去輓聯:

“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壯志;大風思猛士,萬方多難惜斯人。”

國民政府與最高國防委員會還分別決議,追贈吳佩孚為一級上將。重慶的報紙上,更譽吳佩孚為“中國軍人的典範”。

當時駐重慶的中共元老董必武也對記者發表談話說:“吳佩孚雖然也是一個軍閥,但有兩點卻和其他的軍閥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國曆史上偉大的人物是關(羽)、嶽(飛);他在失敗時,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勢時還能自踐前言,這是許多人都稱道他的事實。第二,吳氏做官數十年,統治過幾省的地盤,帶領過幾十萬大兵,他沒有私蓄,也沒置田產,有清廉名,比起當時的那些軍閥腰纏千百萬,總算難能可貴。

回望風雲一生

吳佩孚是山東蓬萊人,從小接受過嚴格的家庭教育,熟讀詩書,22歲考上秀才。但第二年就因得罪了家鄉的官吏和豪紳而被革除功名,還被通緝。這樣,他希望通過科舉考試飛黃騰達的夢想破滅了。不得已逃到北京,但生活無著落,只好走街串巷,靠占卦算命來餬口。1898年,袁世凱在天津招募新軍,吳佩孚聽說後立即趕去投軍,從此披上戎裝。

1904年,日、俄帝國主義為搶奪我國東北的控制權而發生戰爭,史稱“日俄戰爭”。吳佩孚被派任日方間諜,化裝成肩挑小販,冒險混入俄軍佔領的地區刺探情報,立了功,很快就被後來成為北洋軍閥頭子之一的曹錕看上,兩年後當上了管帶(營長)。此後,吳佩孚積極投身軍閥混戰,並大有“斬獲”,很快晉升為團長、旅長、師長,不幾年就擁兵數十萬,被封為“孚威上將軍”,盤踞在洛陽,控制著河北、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還遙控北京的曹錕政府,成了實力最強的軍閥。由於有了巨大的本錢,吳佩孚曾幻想以武力統一中國,真有“天下捨我其誰”之概。

此人雖為軍閥,卻一身正氣,晚年拒絕威逼利誘,不當漢奸

吳佩孚出身秀才,飽讀詩書,琴棋書畫樣樣在行。軍旅之餘經常吟詩作畫,而且水平不低,在北洋諸軍閥中有“儒將”之譽。

可是這位“儒將”內心卻缺少儒家所宣揚的“仁”道。為了實現個人野心,他不惜“龍泉劍斬血汪洋”,對其他軍閥毫不手軟,對芸芸眾生的生命更是不屑一顧。1921年,他與湘軍打仗時竟下令掘開簰州的長江大堤,致使許多無辜百姓葬身魚腹。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為了爭取自由和人權舉行大罷工,他殘酷地鎮壓,製造了震驚全國的“二七大慘案”,為自己的歷史寫下了最黑的一頁。

正當吳佩孚躊躇滿志無比得意的時候,卻突然來了不測的風雲。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回師北京發動政變,推翻了曹錕政權,吳佩孚由此一蹶不振。1926年8月,國民革命軍大舉北伐,他糾集北洋軍主力扼守湖北咸寧的汀泗橋並上陣督戰,親手槍斃了幾名後退的官兵。這是吳佩孚的最後一搏,然而終究抵擋不住洶湧的革命洪流。兩個月後,北伐軍攻克武昌,吳佩孚大勢已去。

但是吳佩孚卻不像其他下臺的軍閥政客那樣,腰纏萬貫,或出洋“考察”,或跑到租界去做寓公,尋求外國人的保護,而是在國內輾轉流亡。走投無路之際,竟投靠四川軍閥楊森達4年之久,最後定居北平東城什錦花園衚衕。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試圖拉吳佩孚做傀儡,晚年的吳佩孚拒不同日本人合作,他的態度自然不會讓日本侵略者高興。一次,他吃羊肉餃子被骨屑傷了牙齒,日本特務芳太郎介紹了一個日本醫生為他治療,使他得了敗血症,1939年12月4日,一代梟雄就這樣結束了一生。

此人雖為軍閥,卻一身正氣,晚年拒絕威逼利誘,不當漢奸

綜觀吳佩孚的人生歷程,猶如中國近代史,怎一個“複雜”二字了得。他的一生極具傳奇色彩。就其前半生而言,這位北洋軍閥直系頭子,確實是窮兵黷武,禍國殃民,乏善可陳。但其晚年,又不怕日偽的威逼利誘,拒不當漢奸,讓人佩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