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分紅應有「度」 別變成利益輸送

上市公司分紅應有“度” 別變成利益輸送

2018年上市公司中期財務報告披露落下帷幕。除ST長生外,滬深兩市其餘上市公司都披露了2018年中報。從業績上看,滬市方面,1439家公司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速均在10%以上;深市方面,2116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與淨利潤同比增長均超過15%,也顯示出業績保持較快增長。可以說,上半年滬深上市公司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與2017年中期相比,上市公司在回報投資者方面也顯露出某些積極的現象。比如高比例派現的公司增多。去年中期上市公司10派10(含稅,下同)及以上的只有電連技術一家,為10派10;今年則有地素時尚的10派10、英力特的10派12、萊克電氣的10派20等。再比如,以往上市公司的高送轉基本上不與業績掛鉤,即使是虧損的上市公司也會推出高送轉的方案;而今年的高送轉,則基本上都有業績增長做支撐。此外,像康力電梯推出10派6的預案,以其目前5.5元左右的股價,股息率近11%,也遠遠高於銀行一年期的利率。

現金分紅是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的重要方式。不過,此前上市公司在回報投資者時,卻常常是“不分配,不轉增”,這既與A股市場錯誤定位有關,也與上市公司“重融資、輕回報”的劣根性有關。上市公司不僅不回報其投資者,反而在再融資時常常是“獅子大開口”,如此情形,不僅遭到市場的質疑與詬病,也嚴重打擊了投資者對於資本市場的信心。此外,雖然近幾年不乏有眾多上市公司推出高送轉的方案,然而,在上市公司高送轉的背後,卻往往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或為了向大股東、董監高實施利益輸送,或為了所謂的市值管理,或為了追逐市場熱點。總體而言,推出高送轉的上市公司,其目的並不單純。而這樣的回報方式,絕大多數時候,最終都變成了投資者的夢魘。

為了改變“重融資,輕回報”的股市弊端,也為了上市公司切實回報投資者。多年以來,監管部門在制度建設與市場監管上大力下功夫。比如將上市公司再融資與現金分紅掛鉤,如果不向投資者現金分紅,那麼將喪失再融資的資格。比如對於推出高送轉的上市公司,滬深交易所的問詢函會不期而至。而對於那些多年不分紅的股市鐵公雞,監管部門則頻頻進行敲打。如此,像滬市掛牌以來不曾分紅的浪莎股份2017年度也開始分紅了,雖然派現並不多,但至少也摘下了鐵公雞的帽子。事實上,也正是監管部門從多個方面連續發力,近幾年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額開始呈現出上升的態勢。如2015年度上市公司累計分紅總額為8328.16億元,2016年度上升至9693.99億元,2017年度更是首破萬億大關,達到10380億元。今年上市公司中報分紅呈現出積極的一面,其實正是在這種環境下產生的。

投資一家上市公司,目的就是為了回報。除了從價差上獲利之外,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一面。但是,上市公司的分紅,卻不可從此前的“重融資,輕回報”階段,從充當股市的鐵公雞,演變為“透支式”分紅,竭澤而漁式的分紅,或“吃老本式”的分紅。切不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而今年個別上市公司的分紅,即有此種現象。

比如英力特。該上市公司推出了10派12的預案,但今年中期實現的每股收益只有0.283元。要實施分紅,須拿出“老本”來。另一家推出10派20的萊克電氣,中期實現盈利2.04億元,但分紅需要拿出8億元的現金,同樣是“吃老本”。而且,由於該上市公司實控人倪祖根通過直接與間接方式合計持有公司79.79%的股份,意味著近八成的分紅將進入實控人的腰包。因此,與其說該上市公司是向投資者分紅,倒不如說是向實控人分紅更為準確。另一方面,該上市公司如此分紅,也難逃向實控人進行利益輸送的嫌疑。

證監會鼓勵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鼓勵上市公司現金分紅,客觀上並不希望上演英力特與萊克電氣這樣的故事。上市公司既要通過現金分紅的回報其投資者,但也必須掌握“度”的問題。在回報投資者的同時,還須兼顧企業發展的需要。事實上,像萊克電氣左手鉅額分紅,右手推出10億可轉債向市場伸手要錢的行為,是值得商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