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寫給21世紀中國人的中國史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新編中國史”由代表國內史學界中堅力量的學者聯合撰寫,旨在幫助當代中國人建立對中國歷史的全面認知。各卷著者以紮實的文獻工夫、開放的世界眼光、親切的文筆,展現各個朝代的氣象,共同描繪出四千年中華文明的全景圖。

【一套寫給21世紀中國人的中國史】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國?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輕,也不需要急於擺脫他者眼光的自負,而是可以帶著建基於悠遠歷史的文化自覺與自信,體認中國何以成為今日之中國,我們如何成為今天的我們。

於是,我們更需要中國史學家探求歷史的真實,親切自然地呈現史學成果,來滿足大眾對歷史知識的渴求。中國史領域新一代領軍學者懷著敬意與溫情,重建中國歷史進程,呈現了這套中國通史讀本。我們這些21世紀的中國人,正需要這樣一套紮實親切、兼收幷蓄的通史,來全面瞭解自己身上承載的家國曆史。

【反映學術和社會演進現狀的中國史,國內史學界中堅力量的誠意力作】

“新編中國史”是少有的當代中國學者聯合撰寫的中國通史,王子今、王小甫、遊彪、張帆等國內史學界中堅力量傾力襄助。在他們看來,重新創建整個中國史敘述的結構框架,寫出一套反映學術和社會演進現狀的中國史,是整整一代學人的責任。融會吸收國內外已有的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為止中國史研究的新進展,向社會大眾提供關於中國史的全面和正確的知識是“新編中國史”首先追求的目標。

【傳統中國史學學風與現代世界眼光相結合】

“新編中國史”各卷著者均為中國史領域的領軍學者。這一批中國歷史學人見證了中國社會的封閉與開放,他們的學術訓練紮根於中國傳統史學,又吸收了歐美史學的問題意識。傳統史學的史料工夫,使他們的研究細密紮實,文字沉靜內斂,句句以史為據;歐洲史學的學風、方法和論點,則讓他們不拘泥於特定史觀,具備世界眼光。二者結合,為我們呈現出一套嚴謹紮實而有新思創見的中國通史。

【用學界共識構建框架,融入學人觀點以啟發新知】

作為面向大眾的通史著作,“新編中國史”建基於學界通識,凸顯學術整體走向,嘗試為讀者提供認識中國的基本框架。同時,各卷著者亦在書中融入相對獨立的學術觀點和前沿視角,以期與讀者一同讀史知新。

【展現中國歷史的宏大與精微,呈現中華文明的全景畫卷】

朝代更迭,政治興衰,這是歷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這是歷史的動人細節。“新編中國史”各卷作者既留意中國傳統王朝社會的周流演變,通過各個朝代的政治發展把握宏大的歷史脈絡,又不忘關注衣食住行、民間禮俗、精神氣象等歷史的細微之處,展現出一幅中國歷史鮮活的全景圖。

【一套面向社會大眾、雅俗共賞、人人愛讀的通史著述】

“新編中國史”意在為大眾提供全面、有據的歷史知識,因而行文嚴謹卻不刻板,文字曉暢,娓娓道來。叢書還特別設計了“人物小傳”“歷史術語解說”等欄目,對於一般讀者也有輔助之功。無論是希望建立歷史認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歷史的年壯者,還是願意溫故知新的年長者,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兩岸合作,歷時10年,精心打造21世紀中國史新典範】

“新編中國史”由臺灣三民書局組稿,從成稿刊行,到修訂編校,直至中信出版社大陸版問世,歷時10年有餘,凝結兩岸學人、出版人心血,代表兩岸文化交流成果。兩岸面向未來,共同書寫歷史,竭力打造屬於21世紀中國人的國史新典範。

【設計精美,製作考究,典藏之選】

“新編中國史”全套以精裝呈現,裝幀設計精美考究,各卷封面中融入了不同時代的精神氣象,體現傳統中國的美學底蘊,相當適合個人和家庭典藏。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秦漢史:帝國的成立》:王子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國秦漢史研究會顧問。

《魏晉南北朝史:分裂與融合的時代》:張鶴泉,中國魏晉南北朝學會副會長、中國史學會理事。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王小甫,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特聘教授。

《宋史:文治昌盛 武功弱勢》:遊彪,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明史:多重性格的時代》:王天有,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高壽仙,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近代史:危局與變革》:李喜所,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所長。李來容,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任職於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秦漢史:帝國的成立》講述帝制中國的開端,呈現中華文化少年時代的閎放氣象。這個互通統一的時代激發出極大的創造力,此後中國兩千年的歷史演進、文明創造由此開啟。

《秦漢史:帝國的成立》立足於傳世文獻與文物資料,展現帝國成立之初曲折的歷史走勢與雄大的文化氣象,同時突出中國文化少年時代的生活情狀和精神風貌,以及秦漢百姓意識、情感、生活節奏的轉變。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魏晉南北朝史:分裂與融合的時代》記述秦漢大一統之後,魏晉南北朝將近四百年的動盪分合。這個時代戰禍頻仍,又異彩紛呈,迸發出文化的蓬勃生機。在這些令人頭暈目眩的紛亂變化中,孕育著即將到來的隋唐盛世。

《魏晉南北朝史:分裂與融合的時代》梳理動盪紛亂時代的歷史,不僅將“亂世”中的角逐一一闡明,還注意到徵兵制的變化、依附人口對社會的明顯影響。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帶領我們回到中國歷史上那個恢弘璀璨的時代。隋統一南北,唐貞觀之治,開創了偉大的世界性帝國。隋唐帝國除舊染,啟新機,引萬國來朝,別創世局。就連唐亡後戰亂不斷的五代十國,也為後來帝國重新整合埋下了伏筆。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從國際視角看待隋唐五代,強調隋唐帝國與外部世界的融通,反觀混血王朝的誕生與崛起。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宋史:文治昌盛 武功弱勢》呈現宋朝的一體兩面。有人說,盛唐之後,尚有隆宋,也有人說,兩宋已無漢唐雄風。這個時代矛盾重重,反差強烈。開國時制定的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治國之策,使宋朝治文成風,商業繁榮,也令宋朝面對外族侵擾時無力抵抗,節節敗退。開放、文明、腐敗、弱勢、傳統、革新,複雜的關鍵詞描繪出矛盾的時代。

《宋史:文治昌盛 武功弱勢》打破傳統史書敘事框架,引入宋史研究新議題,由統治之術入手探究宋代文強武弱的根源,描繪宋人生活圖景,展現宋朝積弱形象之外昌盛發達的一面。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明史:多重性格的時代》展現明朝的多面性格。作為帝制中國後期的一個統一王朝,明朝兼備了循禮與縱樂、禁錮與開放、守舊與變革等特點。明朝的歷史,是中國傳統王朝社會歷經近一千六百年周流演變的結果。它既呈現此前千百年的問題,也孕育著此後的新變化。

《明史:多重性格的時代》對從官方到民間的大量史料加以甄別,去粗取精,體現明朝的多重性格,嘗試解開明朝開創、腐化、整頓、衰敝時期內的種種謎團。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中國近代史:危局與變革》以“古今中西之爭”為線索,以“告別帝制”為支撐點,講述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面對的危機與改革,展現了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五四運動八十年間的激盪歷史。

《中國近代史:危局與變革》為師生合著,結合長者的慎思明辨與新秀的敢想敢說,選取“古今中西之爭”這樣一個人們至今關切的線索,以“告別帝制”為支撐點,重述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