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50年代,熱愛工作、熱愛生活的人們


愉快地走在廠區道路上。1952年,北京市政府進行了城市房屋建設與改造。當時,北京人民印刷廠對其廠房和宿舍也進行了整體修建,這是工廠裡的工人從新建舍區走向廠房。攝影 李曙/人民畫報

學跳舞的華僑農場場員。萬頃沙華僑農場位於廣東番禺縣萬頃沙地區,建於1951年,是全國最早安置歸僑的農場。1952年,那裡生活著600多名華僑,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當夕陽西下時,田間、河畔,總能聽見他們的歡歌笑語。這是年輕的女場員們聚集在香蕉樹旁,跳著剛剛學會的“集體舞”。攝影 丁一/人民畫報

農婦籃球隊。為發展農村體育運動,河南省林縣從1951年開始,在各村組織多項體育活動。這是1952年,該縣李家莊女子籃球隊隊員列隊前往比賽現場。攝影 彭華士/人民畫報

鐵路修築大軍。1953年,在我國中部的陝甘高原,有兩條正在修築中的鐵路:蘭新鐵路和寶成鐵路。它們大部分區段處於崇山峻嶺之中,很多地段坡度大,隧道成群,彎道繁多。但經過建設者們的艱苦創業,奮力拼搏,鐵路相繼通車。攝影 張韞磊/人民畫報

海運學院的學生們。大連海運學院是新中國培養航運人才的高等技術學校。1953年,學校已有船藝、無線電、氣象、動力、理化、電工等專業實驗室和一個實習工廠。與同時期的學校一樣,大連海運學院的教學也是採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這是學員們在做“測天”實習。攝影 楊榮敏/人民畫報

工人業餘學校的教師下車間。解放後,黨和國家十分關注職工教育問題,全國各地紛紛辦起職工業餘學校。1954年,天津職工業餘學校從1949年的20所發展到289所,為國家培養了不少技術能手。為使課堂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天津鋼廠職工業餘技術學校的文化課教員,深入車間瞭解生產情況。攝影 何世堯/人民畫報


大學宿舍裡的朗誦表演。大連理工大學於1949年4月建校,學校以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為中心,形成了以理工為主,經、管、文、法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學科體系,學生們的課餘生活也十分豐富。這是1956年,喜愛詩歌的學生們在宿舍裡朗誦普希金的詩。 攝影 任詩吟/人民畫報

錄製有線廣播節目。連江縣在福建省東部靠海,全縣境內多山且交通不便。1956年,縣裡安裝有線廣播後,這裡的鄉村生活起了較大的變化,群眾可以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廣播站除轉播中央廣播電臺和省廣播電臺的節目外,還自播本地新聞、生產經驗,以及各種文娛節目。有時還邀請省劇團和本縣業餘劇團來做表演。攝影 何世堯/人民畫報

電影明星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1958年,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著名演員王丹鳳、上官雲珠等以及其他一些青年演員和創作人員,從當年1月起,到上海郊區的北新橋第三農業社進行鍛鍊。這是演員王丹鳳和社員在一起。攝影 鄭光華/人民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