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本身就是个奇迹,你信不信?

2011年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新闻发布会上,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遭舆论猛烈炮轰,后被调离岗位。25日,王勇平在退休前一天接受了新京报专访,首谈“反正我信了”的内情,该文章点击量破10万,刷爆朋友圈,让人很难相信当年一窝蜂讥讽怒骂的网民,跟此刻为其“打抱不平”的是同一群人。今天刺猬君将与你分享,对退休将至“其言也善”的前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我反正信了”。

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号:yunlugong

by 崔慧莹 整理

阔别新闻发言人身份四年之后,王勇平终于又站到了距离新闻最近的地方。

2011年,7·23温州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会上,临危受命的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独挡一面,回应了各路记者的质疑。

他那句“既然今天我来了,我肯定会面对所有的问题,不回避任何尖锐的问题”没被记住,鞠躬道歉没能上头条,反倒因“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是一个奇迹”两句话一夕成名,成为舆论炮轰的对象。

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本身就是个奇迹,你信不信?

网友近乎狂欢式的“高铁体”恶搞,终结了王勇平8年的新闻发言人生涯。他被调任波兰,成为铁路合作组织中方代表。去年才回国的王勇平,在11月25日退休前一天,接受了《新京报》专访,坦言“没替谁背黑锅”。

1网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中国新闻宣传话语体系中,当政领导往往才是频见报端的媒体焦点。现如今,从政坛抽身的“落幕者”,大体有三种结局,若非光环笼罩圆满退场,就很可能带着一身污名锒铛落马,但更多情况下,他们安安静静迎来退休,力保晚节清白,鲜少再见诸于媒体。

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本身就是个奇迹,你信不信?

曾引来巨大舆论争议的王勇平有些“个别”,他在退休前做了个决定,接受新京报采访。该文章一经推出,在28日刷爆朋友圈,王勇平及新闻发言人制度再度被推上了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

如果没有当年那场重大事故面前的临危受命,如果没有当时方兴未艾的微博舆论场域,“高铁体”恐怕不会引来这般轩然大波,一位退休“前新闻发言人”的谢幕也难有这么大的动静。

2011年7月29日,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自己的博客,贴出了长达6088个字的《写给勇平兄的一封信》。信中,王旭明对王勇平在7·23动车追尾事故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谈了很多意见,认为这场不成功的新闻发布会,根本不应该开,即使开也不能这么开。虽然王明旭强调“并非炮轰”,但也无疑是给当时正处于舆论漩涡中的王勇平又加上一击重拳。

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本身就是个奇迹,你信不信?

经年岁月沉淀,曾“出离愤怒”的舆论抨击显然平和了不少,在评论区,更多人开始理性看待这场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布会到底存在什么机制缺陷,而非执着于苛责新闻发言人的一时失言。让人很难相信的是,当年一窝蜂讥讽怒骂的网民,跟此刻为其遭遇“打抱不平”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一群人,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光明网的评论文章《王勇平离场,发言人制度珍重》中也写到:王勇平的内心世界静若安好,不代表在其转身的时候,这个时代无须还其小小的公道。

退场之前,留点感言,是“寻求洗白”也好,是不吐不快也罢,总之这一次,刺猬君“我反正信了”。

2王勇平:“我不是悲剧人物”

对于当时造成最大争议甚至发展得颇具讽刺含义的网络热词“反正我信了”,王勇平在专访中对当时的语境进行了解释:“当时网络上盛传埋车头是掩盖证据,掩盖事实。我回答说我下飞机时,问接机的同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他们给了我一个解释,说掩埋车头是为了便于继续抢险,因为当时抢险现场狭窄,有一个泥潭,必须先填埋后才有助于继续的救援。事实上,这是举世皆知的事故,任何方式也掩盖不了。其实话说到这里也就可以了,可是为了得到媒体朋友的信任,我又补充了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至于‘这是一个奇迹’,这个话是回答关于小伊伊的提问。提问说在铁道部停止救援后,在吊车时发现一个活着的小生命。当时列车已经经过了多次地毯式的搜救,并且生命探测仪也显示没有生命迹象了,我们不可能在还有生命的情况下停止救援,事实上铁道部一直也没有停止搜救,即便是起吊列车时,也是分层起吊的,这才有可能发现幸存的小伊伊。小伊伊顽强的生命力让我感到是一种奇迹。所以我就做了这样的答复。”

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本身就是个奇迹,你信不信?

王勇平没有直言后悔,但是认为“从后来发生的情况看,或许换一种表达可能更好些”,“一些个性化的语言,在那种特殊的场合下表现是不合适的”。

后面发生的情况是:公众舆论在当时方兴未艾的微博舆论场域中,近乎歇斯底里的讽刺与批判。王勇平说发布会后两个月“把自己和外界封闭起来”,全家人都不涉及这个话题。不上网,不看报,尤其害怕80岁的老母亲会承受不了。

而调任波兰的王勇平也接受了组织安排,承受了与年迈母亲分离的现实。这份牵绊与思念是他认为在异国他乡“最难熬的事。”

“放下,放下,通身放下”对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面对是否觉得委屈的提问,他说“那是一种责任,既然愿意承担这种责任,就不应该考虑个人得失。”

王勇平的个人得失恐怕只有冷暖自知,而他用亲身经历为新闻发言人制度以及政府舆情危机处理等问题带来的反思与讨论,却注定影响深远。

3机制:进阶发展,前路漫漫

1982年3月26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钱其琛举行记者会,就中苏关系发布简短声明,形成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雏形;至2013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被视为中国新闻发布制度基本格局完成的标志。

从7•23温州动车事故到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近年来,中国新闻发布制度可以说一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提高重视程度、加强专业培训、完善队伍建设是政府新闻发言部门的发展进阶,其为提高信息发布能力与水平所作出的努力倒也不容忽视。

但是每每在面对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的重大舆情危机时,政府部门新闻发言部门的表现常常令人难以信服,广遭舆论抨击的新闻发言人也不在少数。借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的一句话——“在中国从事新闻发言人是需要勇气与智慧的”。

先不谈如何机智妙答,仅是在各类危机事件中临危不乱,回应及时,应对得当,就对一个优秀的新闻发言人提出了从专业知识、媒介素养到表达能力等全方位的要求。

此外,新闻发言人在重大危机事故的新闻发布中,需承担回应质疑、公开信息、处理舆情、应对危机等各方面的工作,承担着沟通公众与政府机关的“桥梁”作用,绝不能“一个人在战斗”。2011年甬温线动车事故中,面对惨烈的伤亡,铁道部方面仅有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出来回应舆论,引致舆论不满。

反观当下,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13日下午4点30分即召开了爆炸事故后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但纵览天津爆炸事故中的前六次新闻发布会,每场的记者提问不仅不能电视直播,而且都是次生舆情发生的核心环节。新闻发言人“我不清楚,需要问一下同事。”“我不知道”、“我不掌握”等言论成为舆情发酵关键词。

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本身就是个奇迹,你信不信?

8月16日第六次新闻发布会上,财新记者王和岩提问“谁负责统筹指挥救援”时,官员在灾后第4天依旧回应“将尽快了解情况”,引爆舆论批评。甚至时至今日,关于爆炸中涉事企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否真的合格等相关问题依然存疑。

相比11年,新闻发布的确更加及时、新闻发言人数更多,但是如何完善前期筹备中,对公众舆情发展、媒体报道情况、对可能形成的提问进行预判和资料准备,统筹多部门协同合作方面,做好灾后次生舆情危机的防控与形象修复,绝不应该只靠删帖了事。在这些方面,无论是新闻发言人还是政府新闻发布机构,都需要转变思路,寻求更加深远的进步空间。

  1.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jY3NzQwOQ==&mid=401206820&idx=1&sn=c7374ebb0a1b26bac7074013e3bcc2e3&scene=1&srcid=1127pBXFh7FhDbKgvMMWpLNg&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本身就是个奇迹,你信不信?

刺猬公社

新浪微博:@刺猬公社

今日头条:刺猬公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